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是「聖誕」不是耶誕

是「聖誕」不是耶誕
黃春生牧師
我這樣的呼籲已經有十幾年了,每隔幾年我就會寫一次這個主題,希望大家不再使用「耶誕」,而能使用「聖誕」。

在每年年底,走在街頭上,耳熟的聖誕歌曲已經悄悄地告訴世人聖誕節腳步近了,然大部分的人,卻不明白「聖誕」的意義。
「聖誕節」(Christmas)一詞,乃由「基督」(Christ)與「禮拜」(Mass)(天主教稱「彌撒」),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意乃指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大家齊聚一堂,共同禮拜(Corporate Worship),以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為人,道成肉身拯救的恩典。
1980年代新聞局查禁黨外雜誌,下令禁止說方言「台語、客語」,更通令各媒體不得使用「聖誕」,「聖誕節」在一夕之間被改為「耶誕節」。這種突如其來的轉變,讓基督教團體深感錯愕。究其原因,乃威權時期的政府有感「聖誕節」一詞冒犯了「至『聖』先師」。沒和基督教團體討論下,將「聖誕」改為「耶誕」。不可否認的,「耶誕」因著媒體多年的慣用,以致「耶誕卡」、「耶誕樹」、「耶誕大餐」等等相繼出籠,許多基督徒和媒體人不明究理的跟著大稱「耶誕…」,若以台語來唸,音似「鴨蛋」更是不雅。這現象僅台灣特有,在其他的華人世界裡,仍以「聖誕」作為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用語。
以「耶誕」代替「聖誕」的作法,除了略帶鄙視之外,還顯示出過去的主政者不尊重宗教人權。「耶穌」在希伯來文的發音,是Yahweh「上帝」與yeshua「拯救」兩個字的意義組合而成,發音為YehoshuaYeshua(音譯:約書亞),意思是「上帝拯救」。英文譯為Jesus,中文譯為「耶穌」。由此可見,「耶穌」名字是譯音,兩者應當連貫,不可分開。因「耶」既不是姓,也無法以單一的「耶」字代表耶穌的名字,就好像台灣的姓氏有人姓「張簡」有人姓「范姜」,我們絕不能簡稱他們為「先生」或「太太」,因如此一來,便會缺乏音與義的完整性。
對此,基督徒及媒體人應該堅持「聖誕」,而不要「耶誕」,不僅因為名字的完整性,也不僅是抗議當時主政者的粗暴。更因為我們所信的上帝是,宇宙獨一的創造者「聖父」;「聖子」耶穌是唯一的拯救之路;「聖靈」是一切的復和者。唯有上帝配稱為「聖」,不容許世人(宗教教主、政治領袖等)僭越上帝的尊榮。音樂之父巴哈在他創作的樂譜都會寫上「榮耀唯獨歸給上帝」的意義也在此。所以,基督徒應將屬上帝的聖名歸給上帝。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牧師也需要被牧養

牧師也需要被牧養
另見 教會公報第3017期
黃春生牧師
在年輕一代的牧者之間,我發現牧家成員往往極為壓抑。大部分的牧者都有極高的委身態度,他從事福音工作及教會事奉,對他而言沒有太大的適應困難;但是,對於配偶與孩子就不同了,他們雖有信仰的委身,但也許沒有牧者或長執來的高。但我們卻對他們有些異於常人的要求與期待。
牧者的自我要求很高,無形之間也會造成家庭成員的壓力,他們無形中被要求成為更高的信仰模範,有時是自我的要求,有時是來自牧者的要求。甚至,長執、會友也容易以放大檢視來看牧者的配偶及牧家。
除了被期待成為信仰模範之外,牧者的配偶還要參與事奉,還要成為家庭與小孩絕大部分的照料者,這樣的壓力與壓抑是非常的大。此外,年輕牧者的孩子往往尚年幼,能夠陪伴孩子的成長與學習往往不夠,更枉論假日可以安排親子活動。沒有良好的家庭互動,與彼此放鬆的交通,使得壓抑更加劇。有幾次與孩子約定要一起完成他們的作品或是騎車休閒,但突發的狀況或是延長的服事往往就使得孩子再次失望。向孩子說明之後,大概都能取得體諒,但自己真的很過意不去。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的父親總是一種遺憾。看到孩子學業成績不理想,就開始會自責沒有時間叮嚀孩子,沒有幫孩子預習及複習功課。畢竟,兒女是上主所賜的產業,教導他們、照料好家庭是很基本的。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面對壓力的處理方式都不同,有壓抑、叛逆、放棄等等。有牧家因為彼此的調適不良而放棄家庭。有位牧師的孩子說:「獻身的是我父親。他也沒問過我,為何我出生下來也要跟著獻身?」我也曾聽到牧師的孩子升學不理想,而被視為教育失敗,這無疑對孩子是種打擊。孩子在壓抑中成長,甚至在人云亦云的環境中處處受傷,最後在青春期叛逆而離開教會。也因此,我覺得孩子如果發生類似的情況,這樣的責任與壓力對牧者來說是很大的。
我們要關心牧者的心事很好,但是夫妻一體,牧者的另一半更是我們需要予以關心的,甚至牧家的成員也需要我們以正常的眼光來看待。有心事時找牧師娘談,但是牧師娘非心理諮商背景出身,讀不懂聖經找牧師娘談,但是牧師娘沒受過神學訓練;往往會友期待牧師娘在這些層面也能出眾,但這與她的恩賜或專業卻很不一樣,這也是我多年觀察到的教會現象。反觀來想,我們對女牧師的先生可能就不會有如此多的期待。我是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同的恩賜,讓每個人自己願意將恩賜擺在對的位置,才能避免錯誤的期待。我們帶給牧師配偶的壓力,其實也會成為牧者的壓力。
我經常在想,醫治人的醫師也會生病,同樣牧養人的牧師也需要被牧養。面對我自己在上述的疑問、衝突中,我曾找過幾位我所信任的牧者一起分享、禱告。有人傾聽,無疑會帶來某些壓力的釋放,因為,「要分擔重擔,這樣就是遵行基督的命令」(加6:2)。而我也相信「上帝所賜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會藉著基督耶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7)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牧師,要不要來一根豬血糕?

牧師,要不要來一根豬血糕?
黃春生牧師
冬天,麻辣鍋當道;有位姊妹與同事去吃麻辣鍋,她的同事超愛麻辣鴨血,同事們將麻辣鴨血一塊接著一塊的大快朵頤。在大家的慫恿下,這位姊妹嘗試她第一塊的麻辣鴨血。之後就像上癮一般,也是一塊接著一塊吃得津津有味。當她與教會某位姊妹說到麻辣鴨血有如「聖品」時,對方就拋出一句話:「基督徒不可吃血。」頓時之間,她彷彿有很深的罪惡感而來找牧師求救。
二個多月前,台灣的「豬血糕」被英國網站評選為「全球最怪食物第一名」。想不到這個話題居然延燒到教會中,有人擁護豬血糕,要為豬血糕討回公道;有人就直接搬出「不可吃血」的經文來呼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在爭論不休之際,有位青年索幸就向我說:「牧師,要不要來一根豬血糕?」
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成了基督徒的疑難雜症,因著不同神學立場,認知上也有所不同。我想先從個人的經驗先談起,再從聖經上的詮釋加以說明。
十幾年前,我前往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參加暑期進修時,我曾到一間猶太人開的牛排館用餐,餐廳招牌還掛著「合乎誡律」(Kosher)的標誌。在裡面我點了一客牛排,侍者問我說:「請問牛排要為您準備幾分熟?」我心想猶太人不是不吃帶血的肉嗎?當時我很好奇到底猶太人的五分熟有何特別之處,於是我點了五分熟的牛排。哇!猶太人的五分熟牛排,幾乎比台灣的五分熟牛排還要「血淋淋」。
後來,我們在課堂上問授課的教授對此問題的看法,他本身是猶太拉比,他說只要食物合乎誡律即可食用。教授反問我們:「煮過的雞肉看來無任何血絲,但是裡面卻仍有紅血球,那你們還會吃嗎?」這次的經驗與對話,讓我對猶太人「吃帶血」食物有個新的認識。
另外,我們是否也想過「輸血」的問題。如果我們以字面來認識不能吃帶血的食物,那麼因為救人的性命而輸血可不可以?再想想看,拔牙所流的血,口腔、食道出血,流進胃腸中,這算不算「吃帶血」的?
說完我的經驗談之後,再來看看聖經中「不可吃血」的意義為何?這個問題在首次的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使徒行傳十五章)中曾經提及過,該次會議的議決中,規定外邦人要禁戒的事共有四項,即「不可吃因祭過偶像而不潔淨的食物,不可有淫亂的行為,不可吃勒死的牲畜和血。」這四項應被視為等同重要,任何人不能遵守其中三項,而忽略任何一項。
關於不能吃血的問題,應該從舊約聖經及猶太傳統來瞭解。但是,有的基督徒則傾向按字面來解釋,就是直接認為不可吃帶有血的食物。要瞭解此問題,我們必需從利未記十七章來探討,因為這一章是禁止吃血最重要的教導。
利未記十七章講很多次禁止吃血的規定,但是我們必須要瞭解禁止的原因乃是因為「血」關乎「生命」與「獻祭」。在這一章裡表明獻祭不能在田野,因為田野不是「聖」地,因此百姓必須帶祭物進到聖所來,因為在那裏的祭壇是潔淨過的。這樣的描述是為了幫助當時的百姓瞭解,問題不在乎獻祭的地點,而在乎獻祭的對象,因為是獻祭給永生的上帝,而不是獻給曠野中迦南地的神靈。
利未記十七章是在獻祭的背景下禁止「吃血」,因為在古代的迦南宗教裡,「吃血」是宗教儀式的一種。若是以色列選民也如此做,就有參雜迦南宗教之疑慮。當時迦南宗教甚至還有將活人獻祭的儀式,為了避免耶和華信仰參雜此種泯滅人性的迦南信仰,因此創世記廿二章記載亞伯拉罕獻以撒時,上帝出面阻止,這段故事的記載可說是杜絕迦南人獻活人的重要聖經依據。同樣的,「不可吃血」的聖經記載,也是為了在信仰上分別出來。
為了在宗教儀式上分別出來,因此摩西律法上禁止吃血。且這種「吃血」乃是將活的動物的靜脈割破,直接以嘴吸血,這種畫面類似西方電影的「吸血鬼」。所以,猶太人禁止「吸血」。因此,他們在屠宰牲畜時都會放血。至於放血之後,吃到肉上的血就不算「吃血」。想想看,我們不可能將「紅血球」完全自肉上剔除,除非我們都不吃。況且,我在耶路撒冷的猶太餐廳也吃過「五分熟」的牛排。因此,我們不要從字面上來論「吃血」的問題,而應知道禁止吃血(或吸血)的律法,是為了和迦南異教崇拜有所分別。
除了避免宗教參雜之外。禁止吃血的意義,乃因為血代表生命,而生命是神聖的,不容人類使用各種手段來取他人生命,而尊重生命是背後極為重要的意義。雖然人可以以牲畜作食物,或作為在祭壇上接受饒恕之祭品。但不是意味著人就可以「浪費」牲畜的生命,反而,我們應該以感恩的心來食用。否則,血盆大口的大啖肉類,這與獸類有何不同?
希臘羅馬時代,戰士或男人無視於牲畜作為食物的用途,為了增進體力而盛行吸取活牛、羊的血液。而羅馬軍隊在出征前也習慣生飲鮮血,以增加作戰的勇氣,成為嗜血戰士。這樣的舉動有違對生命的敬畏,在利未記十七章十一節說:「生命在於血」,因為生命是上帝所賜與的,就連一隻動物的生命也當受敬重。這種取活物的血,就像過去台灣人喜愛生喝蛇血的舉動是同樣的,這些都違背聖經的教導。
總之,我認為涉及宗教崇拜的「吃血」儀式應當禁止,其中也包括吸取活物的鮮血之行為。但是,做為食物之用而帶有的血,如五分熟牛排則沒有關係。甚至,已經煮熟過的熟血,也可以吃。
但是,我們也當注意保羅在羅馬書第十四章所說的,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基督已經替他死,你不可以因你的食物叫他敗壞。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毀謗。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不可因食物毀壞上帝的工程。凡物固然潔淨,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無論是吃肉,是喝酒,是什麼別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作才好。因此,如果與你一同吃飯的兄姊,他們的良心看吃這些食物不妥的時候,不要與他爭辯,寧可尊重他人,不要使軟弱的對方跌倒(哥林多前書十28-32)。因為,「每一個人都不應該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應該關心別人的利益。」(林前十24

另參考本人2003年文章 http://www.chunsheng.org/article_2-13.htm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走過美麗民主之路30年

走過美麗民主之路30
黃春生牧師
今天很忙碌,上午受前成功大學校長夏漢民博士之邀去演講。下午返回教會接續未完成的講章以及處理一些事務。前幾天就想些一篇文章來紀念美麗島事件對台灣的影響。但是,恐怕無法長篇大論,只好簡略的抒發個人對台灣民主的情感。
19481210國際人權日制訂迄今已有62年。30年前(1979)的今天,台灣人為了爭取民主、集會及言論自由在高雄遊行,卻被國民黨政府打壓。當時還在白色恐怖的氛圍下,爭取民主是會犧牲生命的。就是因為有這些民主的先鋒,才能造就台灣現今的民主果實。
今天是美麗島事件30週年,不見國民黨政府的反省,不見國民黨所主政的政府機關對此重大歷史事件發表學術研討,只見到民進黨執政的政府對此議題的關懷。很可惜,我沒有機會到高雄參與盛會,見證民主運動30年的歷史。但我絕對不是漠不關心,作為一位牧師我經常為台灣祈禱。我很喜歡16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一句話,他說:「我們若是不關心當代的社會問題,就不是一個真正傳福音的基督徒。」因為,上帝永遠致力於地上的公義與和平,因此,在主耶穌的祈禱文裡有一禱詞說:「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確實,我也祈禱這世界不再有獨裁的霸權,是充滿公義與和平,良善與喜樂。
美麗島事件是台灣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的一次歷史事件,此事使得台灣社會在政治上、社會上、文化上都產生劇烈的影響。首先在政治上的改變最為明顯,統治者蔣經國逐漸開放政治上的獨裁,台灣擺脫國民黨的一黨獨大,解除黨禁、解嚴、言論自由、開放媒體以及國會全面改選。直等到李登輝主政時,才開放總統直選,民主、人權、自由和主權的價值成為台灣人民前仆後繼努力的目標,推動台灣社會從威權獨裁的白色恐怖時代,邁向民主化時代。這一切的民主成果絕不是自然得著的,而是經過民主與獨裁之爭,是經過自由與壓迫之爭。我總覺得,雖然天賦人權,但我們也有責任主動從獨裁者的手中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民主。
綜觀今日的台灣,很多人被過去的黨國教育所「洗腦」,我知道這字眼有些人看到會很不高興,但是我找不到更貼切的用詞。也因為洗腦得很徹底,民主的腳步總是很緩慢,甚至,許多台灣人認為內部很不團結,如何再談國家主權等最重要的公共議題。這讓我想到蘇格蘭獨立運動的英雄威廉華萊士的名言。
梅爾吉勃遜是奧斯卡金像獎電影「英雄本色Braveheart」中的主角,飾演蘇格蘭人威廉華萊士,他責備他的同胞為了次要的問題、內部的爭執和權力的鬥爭,而忽略集中全力去向英格蘭人爭取獨立。他說:「我們打敗了英格蘭人,但是他們又回來了,這是因為你們不團結在一起的結果。
台灣民主還有很遠的路需要走,台灣主權的落實更需要人民的合一與團結。如果沒有團結與合一,這條路會更辛苦,前頭的民主先烈所受的苦與所流的血淚也將會白流。但我深信,上帝要按祂的旨意實行在地上,地上不再有獨裁,地上不再有壓迫。總有一天公義與和平、良善與喜樂將會降臨台灣及普世各地。
推薦文章連結
美麗島大審的回憶

由美麗島到台南神學院---吳文牧師的服事之路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重返失樂園

重返失樂園
黃春生牧師
英國大詩人密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那本探討創世記神話、充滿靈性的曠世巨著《失樂園》(Paradise Lost),在他死後三百年,竟然被日本專寫情色文學的渡邊淳一,以一本描繪中年肉慾的《失樂園》掠去了光彩。使得大家提到本來《失樂園》時,都被轉嫁到指渡邊淳一的性愛樂園。
密爾頓的失樂園中,墮落的人類最後是由上帝的救贖,重返樂園。渡邊淳一的《失樂園》或多或少都站在男性角色的觀點出發,女性永遠都是等待著另一個男性角色來「開發」的;而這位「已開發」的女性,則會跟隨這位「男性(新主人)。渡邊淳一筆下的主角最後在性愛中服毒自殺,因為從人的身上找不到救贖的契機。渡邊淳一這本小說最大的價值,讓人體認到日本都市文化的現象,傳統社會對於人們的約束力,婚姻關係對於成就的影響力,及人們對解放的渴望。渡邊淳一點出現象,卻沒有指出一條重返失樂園的救贖途徑;這一點是與密爾頓最大的不同。
探討罪的根源,能夠幫助我們更加認識到救贖的可能性。《失樂園》原創發想來自創世記第三章,描述人類始祖亞當與夏娃墮落的過程,聖經藉由故事形式來述說罪惡、痛苦、災難與死亡
撒但的誘騙
創世記第三章一開始就說「蛇是主上帝所創造的動物當中最狡猾的」,為何蛇最狡猾呢?若是參考第13節「那蛇誘騙我,所以我吃了」,就可以看到狡猾的另一個意思是誘騙。在漢族文化裡,形容最狡猾的動物是「狐狸」,但是在古老的希伯來人眼中最狡猾的是「蛇」。因為這和他們的生活經驗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古代的希伯來人是遊牧民族,他們在逐草而居的生活裡,經常遇到蛇的出沒,而蛇也是難以提防的動物,人總是發現牠時,已經被攻擊斃命。他們常經驗最沉眠時,蛇也靜悄悄地來跟人睡在一起,因為古代希伯來人遊牧的居所是用帳幕搭起的,無論人多仔細打紮都會有縫隙,蛇就是很會找縫隙鑽入被單裡,一不小心就會被蛇咬。睡眠時乃是人精神和警覺性最差的時候,也是一天最為安適、放鬆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最容易受到敵人攻擊的機會。也因為此,他們就認為蛇是最狡猾的動物。
這也告訴我們,撒但的狡猾和蛇一樣,都選擇在人警覺性最差,最安逸、放鬆的時候誘騙人犯罪。甚至人已經將帳幕包紮得相當緊密,但是蛇也會找縫隙鑽入;換言之,無論人怎樣警醒,撒但也和蛇一樣會找縫隙來誘騙人犯罪。撒但既然是墮落的靈,牠就會誘騙人的靈,好讓人的靈離開聖靈。
罪的根源來自扭曲上帝的話
當夏娃與蛇經過這一番的言語分享之後,罪就深入伊甸園。首先是,誘惑者撒但以蛇出現,牠以語言來誘惑夏娃(女人)原本上帝告訴人說:「園子裏任何果樹的果子你都可以吃,只有那棵能使人辨別善惡的樹所結的果子你絕對不可吃」。但是,蛇卻扭曲上帝的話,牠向那女人問說:「上帝真的禁止你們吃園子裏『任何果樹』的果子嗎?
在撒但的語言試誘下,夏娃也迷惘了,她也開始懷疑上帝的話語。上帝雖禁止人吃辨別善惡的果子,但並沒有禁止人摸它。反倒,夏娃開始嘗試著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詮釋上帝的話,甚至是將自己的詮釋加進上帝的話中。夏娃回答蛇說:「園子裏任何樹的果子我們都可以吃;只有園子中間那棵樹的果子不可吃。上帝禁止我們吃那棵樹的果子,『甚至禁止我們摸它』;如果不聽從,我們一定死亡。
蛇繼續以語言來誘惑夏娃:「不見得吧!你們不會死。上帝這樣說,因為他知道你們一吃了那果子,眼就開了;你們會像上帝一樣能夠辨別善惡〔或譯:能夠明白一切〕。
男女大不同,在愛情上更是強烈。大多數的女人,是聽覺與嗅覺靈敏的;而大多數的男人,是視覺與觸覺靈敏的。誘惑者一再以語言誘惑夏娃,她們之間的語言應該是彼起彼落,限於篇幅,聖經僅描述對話的重點。夏娃一時禁不起誘惑,期待能夠像上帝一樣,明白一切的知識。但是,吃下了智慧之果的同時,兩人開始起了微妙的變化,仇恨、憤怒、忌妒許多傷害的情緒全部浮現。
聖經就是用這種方式在告訴我們,人之所以會有痛苦、罪惡,乃是因為人不再聽上帝的話。換言之,罪惡、痛苦的起源就是人不再聽上帝的話,反而喜歡聽從誘騙者的話。
語言具有煽動力、誘惑力
在密爾頓筆下的夏娃,她認為邪惡的誘惑都會從最強的意志開始瓦解,因此,夏娃認為自己的意志比較薄弱,所以會先遭受誘惑的是亞當。但是,她沒料到,來自語言的誘惑往往無孔不入。
撒但是「善解人意」呢?還是「甜言蜜語」呢?而使得夏娃的意志淪陷,這個答案恐怕連夏娃都很混淆吧。誘惑者撒但的能事就是曲解上帝的話,以「似是而非」的謊言來取代上帝的話語,以世界的價值來取代上帝的價值。在試誘之下,夏娃開始懷疑「上帝的話語」,開始在心靈中起了反叛。而受到誘惑的夏娃,使用「她的話」來影響她的丈夫亞當。結果,我們看到罪就吞噬人的心靈,一個美好的婚姻就有了裂痕。
原本上帝要女人和男人成為一體,要他們彼此成為幫助者,但是,當夏娃遇到蛇誘騙時,卻沒有找亞當分擔,使得「幫助」成為空洞,使得罪蔓延。其實,對付狡猾的誘騙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留機會給「罪」,不要與誘惑者對話。
創世記3:6-7記載,「那女人看見那棵樹的果子好看、好吃,又能得智慧,就很羨慕。她摘下果子,自己吃了,又給她丈夫吃;她丈夫也吃了。他們一吃那果子,眼就開了,發現自己赤身露體;因此,他們用無花果樹的葉子編了裙子來遮蓋身體。
果然就像蛇所說,吃了之後「眼就開了」,但是他們發現原來自己是「赤身露體」。在希伯來文裡「狡猾」和「赤身露體」乃同字根,也就是他們發現「人也和蛇一樣,是那麼醜陋、狡猾」。當人毀約、犯罪之後,就害怕面對上帝,甚至躲起來(3:10),因為他們發現他們赤身露體(狡猾、醜陋)
語言承載救贖的可能性
語言具有煽動力、誘惑力,那為何語言又可以承載救贖?我們在約翰福音1:1找到救贖的啟示,找到重返失樂園的關鍵,這段經文說:「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是上帝。」
希臘文的「道」(logos)就是「語言」。在創造之初,上帝以祂的話語創造一切;但是,撒但卻扭曲了「道」,而使得罪有了根源。為了撥亂反正,上帝的道成為人的樣式來到世間,就是為了恢復被扭曲的「道」。
耶穌來到世間,他同樣經歷夏娃所經歷語言的誘騙。撒但誘惑耶穌同樣是採取扭曲上帝話語的方式(馬太福音4:1-11),但是,耶穌卻是以上帝的話語來揭穿撒但的謊言。
面對撒但「善解人意」的語言,或是「甜言蜜語」,我們都可能陷入試探中,在罪惡感中打滾。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
罪的根源既然來自扭曲上帝的話,那麼我們從恢復上帝話語就可找到救贖的啟示。希伯來書4:12提醒我們說:「上帝的話是活潑有效的。它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都能刺入。它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思想。上帝的話也是聖靈所賜的寶劍(6:17),是我們反擊撒但謊言的利器。
換言之,我們重返失樂園就必須從「道」開始,這「道」就是基督,承載來自上帝的救贖恩典。當我們接受基督的救贖時,同樣也需以「上帝的話語」來潔淨我們,正如耶穌所說的:「我對你們所講的信息已經使你們潔淨了。(15:3)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位置

位置
浩瀚的宇宙,更迭的世界,你有你的時間,你有你的位置。
但是,你可知你所在的位置嗎?
迷惘,你可知你自己身在何處?

長存
浩瀚的宇宙,更迭的世界,你有你的肉體,你有你的心靈。
但是,你可知你的肉體的年限?
無知,你可知你心靈是否救贖?

害怕
浩瀚的宇宙,更迭的世界,你有你的理性,你有你的感性。
但是,你可知你的理性的盲點?
無奈,你可知你的感性在墮落?

改變
浩瀚的宇宙,更迭的世界,你有你的痛苦,你有你的掙扎。
但是,你可知你無法超越誘惑?
恩典,你可知你的神永遠愛你?

重生
浩瀚的宇宙,更迭的世界,你有你的信心,你有你的盼望。
但是,你可知你的信心有多深?
永恆,你可知你的盼望有多大?


合乎聖靈的工作

合乎聖靈的工作
黃春生牧師

曾經有人問我說:「我們要如何知道,我們所求的是不是合乎聖靈的旨意?」也有人問我:「我們的計畫是否合乎聖靈的工作?」我想這是認真看待自己與服事的基督徒常有的疑問。

這樣的疑問,不僅困擾現代的基督徒,也曾經是初代教會所遇到的疑問。保羅就在加拉太書5:25這樣教導基督徒說:「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換言之,倚靠聖靈行事是基督徒生命態度。但是,我們應當如何知道我們所做的才是合乎聖靈的工作,如何才能辨別我們的感動是來自聖靈、邪靈,還是來自人的靈。要辨別哪些是來自聖靈的旨意或感動,都必須回到聖經的教導來察驗。我想至少有下列三點,值得我們一起思考的。

一、合乎聖潔

我們在聚會中有時會聽到弟兄姊妹分享說:「我看見聖靈工作」、「我聽見聖靈說…」。我們知道聖靈上帝,從未間斷祂在宇宙及我們當中所做許多奇妙而偉大的工作。不過,我們斷不能同意所有說「我看見聖靈工作」、「我聽見聖靈說…」的都是聖靈的工作,即使它的現象看起來是興盛的,看起來是銳不可擋,但是外表的現象有時只是假象,也有可能是人的血氣作為,甚至可能是出自邪靈的,因此,基督徒必須察驗,勿被外在的現象所蒙蔽。

真正出於聖靈的工作必定是聖潔的,上帝的靈之所以稱為「聖靈」,是因為祂是聖潔的,聖潔的靈所作的工必也是聖潔的。同樣地,聖靈所充滿的人也必是聖潔的。利未記19:2,上帝向以色列全體會眾宣佈:「你們要聖潔,因為我─上主、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因為,上帝的本質是聖潔。

在使徒行傳第五章裡,我們看到,聖靈不容許亞拿尼亞夫婦在奉獻上不聖潔。使徒行傳第十二章我們也看到,上帝不容許希律王在「動機」上不聖潔,竊取上帝的榮耀。所以,一個服事、一個祈禱、一個運動,是否真正是合乎聖靈的工作,我們就必須看清楚它裏面是否聖潔,看清楚在金錢、道德、行為、權柄上是否聖潔,若果裏面藏污納垢,即使外面有神蹟奇事,事工發展迅速,我們也不能說這是聖靈的工作。因為,聖靈不會充滿在污穢的器皿內。

二、符合真理

聖靈的工作也必定合乎真理。因為,聖靈又稱為真理的靈(參考約翰福音15:26),祂教人明白真理,也將人帶進真理。因此,凡聖靈所作的必定合乎真理,不然,祂怎能引人明白和進入真理呢﹖怎能稱為真理的靈呢?

所以,要判斷一個服事、一個祈禱、一個運動是否出於聖靈,我們就必須察驗它是否合乎真理。若是不合乎真理,無論領導者是誰,無論有多大成就,還不是聖靈的工作,因為聖靈絕不會違背真理。

此外,我們看見人常「假傳聖旨」,以「人意」代替「聖靈旨意」。有人想作一件事,動不動就冠上「聖靈感動」、「上帝的旨意」來合理化人的動機。人往往喜歡看熱鬧,認為「大」就是成功。但是,成功不一定就是真理。往往在微小之處反倒是聖靈在做工,耶穌如此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無論甚麼時候,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做的!」(馬太福音25:40)上帝的作為往往在卑微之處,詩篇138:6也說:「耶和華雖高,仍看顧低微的人;他卻從遠處看出驕傲的人。」因此,不要以為人眼中的熱鬧、成功、眾多就認定是聖靈的作為。聖靈的作為必定合乎聖經不變的真理教導。

三、辨別諸靈

約翰說:「親愛的朋友們,對於自稱有聖靈的,你們不要都相信,總要察驗他們的靈是不是出於上帝,因為已經有許多假先知到處出現了。」(約翰一書4:1)我們信聖靈,祂在今日仍能行神蹟奇事,仍行更新與創造的事,而我們也需要聖靈充滿和能力。但是,聖經提醒我們,對於自稱有聖靈的,你們不要都相信,總要察驗他們的靈是不是出於上帝。

耶穌升天之後,聖靈就與教會、與基督徒同在,而祂也不斷在作工。但是我們千萬不可忽略,邪靈也不斷誘惑我們。撒但利用「甜言蜜語」來引誘夏娃,使夏娃離開「上帝的話語」。而受到誘惑的夏娃,使用「她的話」來影響她的丈夫。結果,我們看到罪就吞噬人的心靈,一個美好的婚姻就有了裂痕。

撒但過去如何誘惑人,如今更與牠的差役繼續迷惑世人。因此在今日,邪靈也會用神蹟、奇事來迷惑人。希伯來書3:13提醒說:「為了避免你們當中有人為罪所迷惑,心腸剛硬,你們要趁著還有所謂『今天』的時候,天天互相勸勉。」

假先知的出現就是要扭曲上帝的話,撒但以蛇的形象出現誘惑夏娃,也是扭曲上帝的話。同樣地,當耶穌在曠野受試探時,撒但也是扭曲上帝的話。總之,撒但的伎倆就是讓人在似是而非的謊言中,懷疑上帝話語的真理。

邪靈的方法是曲解上帝的話語,而人的靈則是建立在世界的價值觀。約翰一書2:16告訴我們說:「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因此,分辨是否出於聖靈、邪靈或人的靈,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聖經的真理上。聖經中一致性的真理,是我們辨別諸靈的標準。

待降節等待基督再來

待降節等待基督再來
黃春生牧師
  今天我們要點燃待降節第二主日的蠟燭,每年牧師都會邀請新任的長老、新任的執事與各單位的同工在待降節期間點燃待降的燭光。
  每次點蠟燭時,都會先讀一段經文,所安排的經文是按照普世教會所定的三年經課表的經文。讀完聖經之後,再由同工祈禱。這樣的禮儀,有一件很重要的教導,就是基督徒的靈修生活必定是讀經、祈禱,沒有任何事務可以取代這二項。在接著就是點燃燭光,象徵上帝的光明照耀我們的內心與社會。
  幾乎每年這段期間,我都會被問到什麼是待降節?或是被問到關於待降節的意義為何?
  待降節是聖誕節前的一段預備期。不但準備歡慶聖誕,也為基督再來作準備。待降節期是聖誕節前的四個主日開始,為期四週。每年日期略有不同,今年是從十一月廿九日開始。教會傳統中,亦以待降節的第一主日作為教會年曆的開始。
聖誕節前的待降節,是許多基督徒一年當中最歡樂也最忙碌的時期。教會各項聚會的安排、家中及教會的佈置、選購禮物、邀請朋友參加福音聚會、以及關懷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樣樣皆需費心。但在歡慶救主耶穌降生的忙碌中,更當儆醒等候祂的再來。因此,我們呼求說:「主耶穌啊,請來吧!」(Maranatha, 啟示錄22:20b),再次激發基督徒對救主降生和祂再來的渴望。
在等候、待降時,常有些佈置的特色。教會中,待降節期採用傳統的顏色是紫色或藍色,紫色表示「反省悔改」的意思,提醒我們都是罪人,不配迎見上帝,需要悔改,為自己的罪憂傷,仰望主的拯救。因此,在我們準備慶祝救主降生之前,當先領受上帝的赦罪之恩。另外,象徵「君王」的紫色,提醒我們主曾應許祂還要再來,以君王的地位統管萬有,同時也提醒我們要讓主在我們身上掌權。
待降節的布置在教會傳統上是以待降節花環(Advent Wreath)為主。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有些有形可見的標記,使人聯想到一些事物,而產生一種情懷、思念、或嚮往,去追求渴慕那不可見的上帝。如聖誕節常見的馬槽布置、聖誕樹、和待降節花環等。
綠葉代表一個綠意盎然的新生命;圓圈是沒有起點與終點,代表永生的盼望,耶穌來帶給我們永遠的生命。它通常是被掛在門口,是宣告耶穌來到了我家,耶穌已經降臨了,以馬內利的上帝是與我們同在的,就在這裡、就在此刻,我們的生命是更新的,我們是帶著永生的盼望。
傳統的待降節花環只有四根蠟燭,分別代表儆醒(紫色)、悔改(紫色)、喜樂(粉紅色)、平安(紫色)。也有教會將白色大蠟燭放在花環的中間,象徵基督的真光。
待降節花環的四支蠟燭(三支紫色、一支粉紅色),中間有一支白色蠟燭。

待降節第一主日:點燃的第一根紫色蠟燭是象徵『盼望』,我們要儆醒等待基督再來,藉此反省自己日常言行及對上帝的信心。

待降節第二主日:點燃的第二根紫色蠟燭是象徵『信心』,當預備主的路,以自己的好行為作榜樣,讓不信的人能因我們的好行為而渴慕耶穌。

待降節第三主日:點燃的第三根粉紅色蠟燭是代表『喜樂』,當我們經歷主耶穌為我們而生,讓我們從罪中得釋放,確定基督就是那位我們所等候的救主,因此,我們以愛和感謝來慶祝這個日子。

待降節第四主日:點燃的第四根紫色蠟燭是象徵『和平』,這禮拜是最接近主降生的日子,我們要以信心、盼望來等待和彼此服事,預備心迎接救主基督的來臨。

待降節第一主日點燃一支,第二主日起每主日加燃一支,象徵光的強度漸增,直到祂降臨的那一天。到聖誕夜,不但點燃環上的四根蠟燭,還在中心點燃一根白色大蠟燭,象徵耶穌的救贖─「世界的光」已經來到我們中間,也就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可利用這個裝飾向人說明耶穌降生的意義。
「沙崙玫瑰」尚未全綻放的花朵
花瓣的底部有黑斑點構成「十字架」
此外,在待降節期中比較有意義的象徵為「彌賽亞玫瑰」(Anemone coronaria, 銀蓮花)。早從十三世紀起,猶太曠野的「沙崙玫瑰」就被用作是基督徒的記號。因為以賽亞書35:1「沙漠要欣喜,荒野間花兒(玫瑰)盛開」預言的成就,更是基督國度降臨的象徵。
這朵沙崙玫瑰被稱為彌賽亞玫瑰(Messianic rose),是彌賽亞應許拯救的記號。當它與燭光合在一起時,指出世界的光基督,已經來到,成就了舊約中的預言。玫瑰是聖誕節的象徵,也是愛的象徵,在待降節更提醒我們:「上帝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教會傳統運用諸多的象徵,來教導基督徒以悔改的心來迎接基督的誕生與再來。這是教會寶貴的遺產,因為今日的基督徒已經漸漸失落此項信仰態度,而將聖誕節商業化。而平安夜卻成為舞廳、PUB毒品氾濫之夜,也成為青少年一夜情的迷失之夜。見到如此的沈淪與黑暗,我們更需要這一段悔改的預備期,讓基督重新降生在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棄暗投明,迎向基督為世人所帶來的真光。 

Anemone coronaria, 銀蓮花(沙崙玫瑰)

在以色列及約但,Anemone coronaria(銀蓮花)是很普遍的野花,甚至在沙崙、曠野都可以看到它的芳蹤。希伯來文的Anemone是"כלנית מצויה" (Calanit metzouya),其中,Calanit 是新娘的意思,因其美麗、莊嚴,像是婚禮中的新娘一般。metzouya 是普遍的意思。因其普遍性,Anemone coronaria在2013年被選為以色列的國花。

Anemone coronaria, 銀蓮花亦稱為Crown Anemone, Poppy anemone
分類屬於
Family科: Ranunculaceae毛茛科
Genus屬:Anemone銀蓮花屬
Species種: A. coronaria. 銀蓮花

原生地:在地中海地區。
特徵:多年生草本植物,約15-45公分高。
花單生於莖頂,直徑約3.5-6.5公分,有5-8片分離花瓣。
花瓣顏色繁多,有紅、白、藍、紫、粉紅等,花期為十二月至次年四月。在耶路撒冷一帶,紅花比例明顯高於藍花;在加利利湖北岸的玄武巖山坡上,則是藍花和白花居多。據以色列植物學家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此顏色差異現象與基因有關係。
Anemone coronaria, Meggido
米吉多一帶,紫色、白色的銀蓮花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邪惡的上帝?

邪惡的上帝?
黃春生牧師
罪從哪裡來?如果惡的存在是上帝所允許的話,那麼上帝就是創造邪惡,如此上帝就是邪惡的上帝?
看到一則youtube的短片覺得很有意思,小小的愛因斯坦回應了這個問題。(短片連結:上帝邪惡嗎?)

在現實的人類歷史中,我們體會得到人性在罪上是軟弱的。無論是被稱為聖賢者也是無一倖免。從創世到末世,罪從來沒有一刻離開人類歷史。翻開上帝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到,人踏入世界的舞台從創世記第三章開始,直到啟示錄,人性罪惡的哀歌不斷在吹奏著。罪的哀歌在人裡面,在人面前響起,誰不驚心動魄,誰不掩面羞愧。

邪惡存在嗎?邪惡如何吞噬人?
寒冷存在嗎?不,它不存在。以物理定律來說,是因為缺乏熱量,而造成寒冷。
黑暗存在嗎?不,它不存在。黑暗是因為沒有光才造成黑暗的。我們可以研究的是光源,而非黑暗。
罪惡存在嗎?不,它不存在。罪惡是一種缺乏上帝的愛的狀態。
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沒有一個人有著上帝完全的愛。也因此,我們都會有罪惡與晦暗的一面,也都處於罪惡的狀態中。

有光就沒有黑暗。有上帝的愛就沒有了罪。
人在哪裡缺乏了聖潔的愛,哪裡就有罪。
父母無法供應聖潔的愛給孩子,孩子的靈裡就有了空缺。一代傳過一代,我們的空缺缺的愈來愈大。我們試圖用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來彌補我們愛的空缺,我們試圖以今生的驕傲來滿足我們愛的空缺。
約翰一書2:16提醒我們說:「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
但是,愛的空缺如何彌補它,如何使心靈的裂痕修護呢?靠著人的能力真的有限,也不完全。更何況是那些身陷誘惑與試探的人,他們天天與情慾為伍,天天與驕傲為友的生命處境呢?
保羅也曾如此的經歷罪惡中的痛苦,他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馬書7:24)其實這也是我曾有的經歷,我相信也是我們一生必經的經歷。
保羅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勝過試探與誘惑,因為他深知倚靠人是不能得勝的,同樣的,依賴人的愛、情慾、驕傲的物質,也是無法使人擺脫罪的束縛。因此,保羅這樣說:「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拉太書6:8)

說真的我很軟弱,我若有一點剛強我相信是聖靈在我裡面使我剛強的。我心中有二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我裏面的意思,我是喜歡上帝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如今我還學習順服聖靈的功課,以及不與試探為伍的生活。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感恩節述說上帝恩典

感恩節述說上帝恩典
黃春生牧師
美國感恩節即將到來,雖說是美國人的感恩節,但其精神卻是述說著基督徒的感恩與見證。當初感恩節並無特定日期,直到美國獨立戰爭後,1789年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在其就職聲明中宣佈,11月26日禮拜四為感恩節。一直到1863年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總統才改為11月第四個禮拜四為感恩節。從此每年11月第四個禮拜四就成為感恩節。而北美基督教會也會在11月第四個禮拜天舉行感恩節禮拜。

大約在西元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英國政府通令所有基督徒均需屬於英國國教派,且解散加爾文主義的清教徒所重視的講座講道,因而造成信仰迫害。

到了17世紀中葉時,保皇議會通過了《信奉國教法》,清教徒開始遭到政府和教會勢力的殘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審判,每時每刻都在威脅著清教徒。被逼無奈,他們只好遷往荷蘭避難,延續加爾文派重視講道和查經的信仰傳統。但是,寄人籬下的日子不好過。在荷蘭,清教徒不僅沒能逃脫宗教迫害,而且飽受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折磨。為了徹底逃脫宗教迫害的魔爪,為下一代保留住母語和傳統,他們再一次想到大遷徒。

天下雖大,何處是這群虔誠基督徒落腳的歸宿呢?最後,他們把目光投向美洲。哥倫布在100多年前發現的這塊「新大陸」,此地遼闊,物產富饒,而且有很多地方還是無人統治的荒原。也只有在這樣的地方,他們才能輕輕鬆鬆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上帝。

於是當時清教徒的著名領袖羅賓遜牧師(John Robinson)鼓勵清教徒脫離英國,到美洲新大陸尋找政治與宗教的自由。於是在1620年9月16日有102位長老教會清教徒登上了一艘重180噸,長90英尺的木制帆船--「五月花號」由普利茅斯(Plymouth)出發橫渡大西洋。這季節不適合航行,經過66天在海上與強風巨浪搏鬥,後來船被吹離航向,於11月21日安抵北美大陸的科德角,即今天美國麻塞諸塞州普羅文斯敦港。稍事休整後,五月花號繼續沿海岸線前進。由於逆風和時差,它沒有能到達預定的目的地——佛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反而在聖誕節後的第一天,把他們送上了新英格蘭的土地。在這次充滿危險的遠征中,所有探險者只有一人死亡。但由於旅途中誕生了一名嬰兒,使到達美洲的清教徒仍是102名。

Mayflower arrived inside the tip of Cape Cod fishhook,
 11 November/21 November 1620 (by Wiki)
此刻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完全是一塊陌生的土地,蜿蜒曲折的海岸線,顯得沈寂、荒涼。因此,大約在一個月內,移民們不敢貿然靠岸,仍然以船為家。在此期間,他們派出了偵察隊,乘坐小船在科德角灣沿線尋找定居地。一天,正在大家焦急等待的時候,偵察隊返回來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個適合移民們居住的、真正的「天堂」。他們將此「天堂」取名為「普利茅斯港」以紀念他們從英國「普利茅斯港」出發的港口,此天然良港,非常適合五月花號停泊。港口附近有一個優良的漁場,可以提供大量的海產品。不遠處一片連綿起伏的小山,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這塊土地環繞起來。在明亮的陽光下,結了冰的小溪反射著晶瑩的光澤,可以為移民們提供充足的淡水。開墾過的肥沃農田,一塊一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除此之外,他們還看到了一片雖然殘破,卻足以遮風避雨,幫助他們度過嚴冬的房屋……看起來,一切都不錯,而且不能再好了。唯一令他們感到迷惘的是,這片到處都有人類活動遺跡的土地上,竟然看不到一個人影,因而更顯得荒涼,倒好似事先就為他們準備的一樣。後來才知道,這裏原來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印第安村落。幾年前天花流行,全村人無一倖免,這才使它成了這群異國漂泊者的最佳避難所。

幾天後,五月花號渡過了科德角灣,在普利茅斯港拋下了錨鏈。移民們滑著小艇登陸時,按照古老的航海傳統,首先登上了一塊高聳於海面上的大礁石。五月花號上禮炮轟鳴,人聲鼎沸,共同慶祝新生活的開始。後來,這塊礁石就被稱為「普利茅斯石」,成為美洲新英格蘭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的歷史見證。

不過,對這些渴望幸福的移民來說,第一個冬天並不美好。從大西洋上吹來的凜冽寒風在空中嘶鳴,漫天的冰雪,無情地拍打著簡陋的木屋。在冰天雪地裏,移民們缺少必要的裝備,也缺乏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經驗。在繁忙勞動的壓力下,不少人累倒了,累病了,惡劣的飲食,難以忍受的嚴寒,使更多的人倒地不起。接踵而來的傳染病,奪去許多人的生命。一個冬天過去,歷盡千難萬險來到美洲的102名移民,只剩下了50個。幾乎每天都有人死去,幾乎天天都有一家或幾家在做告別禮拜。剛剛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歡樂沒有了。每個人的心頭,都被一種空前絕望的氣氛所籠罩。

就在移民們束手無策,坐以待斃時,第二年春天的一個早晨,一名印第安人走進了普利茅斯村。他自我介紹說,他是臨近村落的印第安酋長派來察看情況的。這是移民們來到美洲後接待的第一個客人。他們向客人傾訴了自己的來歷以及所經受的種種無以復加的苦難。印第安人默默地聽著,臉上流露出無限的憐憫和同情。事情就此有了轉機,幾天後,這名印度安人把他的酋長馬薩索德帶進了移民們的房屋。酋長是個慷慨熱情的人,他向移民表示了熱烈的歡迎,給他們送來了許多生活必需品作禮物。派來了最有經驗、最能幹的印第安人,教給移民們怎樣在這塊土地上生活,教他們捕魚、狩獵、耕作以及飼養火雞等技能。

他們之後先伐木建禮拜堂,再建房屋,這一年風調雨順,再加上印第安人的指導和幫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終於闖過了生活的難關,過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就在這一年秋天,已成為普利茅斯的總督威廉姆‧布拉福特(William Bradford)頒佈了舉行感恩禮拜,感謝上帝的眷顧,這就是歷史上第一個感恩節。回顧去年他們抵達時有52人罹難,沒有食物過冬,但是今年卻有足夠的食物和印地安朋友一起坐在長桌圍著火堆用餐,且建有可防風的11棟房子(7棟家庭房,4棟公用房)。1623年他們遇到旱災,大家迫切禁食祈禱,上帝終於賜甘霖潤澤農作物,於是當年他們再次舉行感恩禮拜,於是他們定每年12月13日舉行感恩禮拜。

直到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十一月第四週的禮拜四為全國舉行感恩禮拜的日子,從此之後美國人就開始紀念此日。感恩節是培育美國精神和傳統的節日,是家庭團聚的節日,並以感念上帝賜福的日子。其熱鬧的景象就像台灣在過農曆春節。近來各國教會大都仿效美國的感恩節,訂定屬於自己國家的感恩節日。

我個人認為三百多年前漢人出走唐山到台灣尋找生機,但半數死在黑水溝,到了近代1949年隨國民黨戰敗來台的漢人一樣,都歷經一場人類史上的移民悲劇,後來更有婚嫁定居台灣的新住民。無論你是何時來到台灣,重要的是要對台灣懷著感恩與認同,不分族群在這片土地上感恩,彼此相扶持來數算恩典。

【默想】
詩篇116:12~14「我拿甚麼報答耶和華向我所賜的一切厚恩?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
希伯來書12:28「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上帝。」

※不是感恩節嗎?為何美國白人移民壓迫、屠殺印地安人(北美洲原住民)?
印地安人認為大地不屬於任何人,對於白人開墾驅逐印地安人,使得關係緊張。特別是在維吉尼亞公司欺騙掠奪印地安人,加上白人佔據大片土地,導致1622年爆發包哈坦戰爭,印地安人摧毀維吉尼亞88個移民聚落中的80個聚落。而在1675年菲利普親王戰爭中,摧毀90個移民聚落中一半以上。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印地安人選擇與英國軍隊同盟,因此結下更大的衝突。美國憲法中明定「擁槍」跟這段歷史有很大的淵源。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甚至鄙視的說:「印地安與狼都是掠食的野獸,僅僅在形狀上不同而已。」而第七任總統傑佛遜甚至說:「有必要滅絕全部的印地安部落。」。

有鑒於印地安人與西班牙、英國等結盟,造成北美的內亂,直到1824年美國總統羅門發表著名的「羅門宣言」,禁止歐洲人到美國殖民,也將印地安人排除在美國公民之外。1850年美軍有五分之四的軍隊都在西部對抗印地安人,長達十多年的對戰。1862年林肯總統還下令絞死蘇族38位酋長(今日南達科達州一帶)。直到1890年12月29日「傷膝河之戰」,美國與印地安人長達三百多年的戰爭終告一段落,這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可恥的污點,甚至民主領袖也積極參與其中。美國於二十世紀初開始賠償印地安人,並訂立印地安特別法案,保障其族裔。

※關於「普利茅斯殖民地史」教會長老賴永祥教授(前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副館長)的研究資料很寶貴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回到上帝設立婚姻的源頭

回到上帝設立婚姻的源頭
(時事評論:有GUTS!是真男人?
黃春生牧師
這幾天的新聞幾乎被立法委員吳育昇的外遇事件所淹沒,就連網路的討論也圍繞這個「發燙」的話題,就連我也被好幾位網友要求發表意見。
事件發生以來,我覺得中時的記者陳思穎的腦袋很「秀逗」,她在11/13的新聞稿這樣說:吳育昇勇於面對外界、肯持續接聽手機,因此記者還特別將吳育昇加以美化,稱讚他是「有GUTS!是真男人」。這樣的報導難道不是對吳育昇的太太是另一層的傷害嗎?還虧她是女記者,如果是她自己的丈夫外遇,她會說自己的丈夫有GUTS!是真男人嗎?
11/17北市議員歐陽龍受訪時卻說吳育昇偷吃「這很正常」。我有沒有聽錯?在世俗化嚴重的社會裡,有太多似是而非的謊言正在腐蝕我們的心,正在一步步的扭曲我們對上帝的信仰與價值。因此,看來我有必要寫一篇關於婚姻價值的牧函刊登在週報及部落格與弟兄姊妹分享。
說到婚姻設立的源頭,我們必須回到創世記2:21-24,聖經如此說:
於是,主上帝使那人沉睡。他睡著的時候,主上帝拿下他的一根肋骨,然後再把肉合起來。主上帝用那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把她帶到那人面前。那人說:這終於是我骨裡的骨,肉中的肉;我要叫她做「女人」,因為她從「男人」出來。因此,男人要離開自己的父母,跟他的妻子結合,兩個人成為一體。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 354-430)在詮釋這段經文的時候,給我們有很大的啟發。他說:「上帝並沒有取男人的頭骨來創造女人,代表上帝不是要女人作男人的主。上帝並沒有取男人的腳骨來創造女人,代表上帝不是要女人被男人踐踏。上帝乃是取男人一根肋骨來創造女人,這代表上帝要女人與男人平等、一起同行。」
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解釋,肋骨位於手臂下,代表妻子需要被丈夫保護。丈夫要保護妻子,如同保護自己的肋骨一樣。肋骨也最靠近心臟,代表丈夫必須將妻子放在心上,妻子必須是丈夫最愛的人。甚至,丈夫必須愛妻子過於愛自己的父母、孩子和朋友,一輩子僅與她同住,如同肋骨與心臟彼此相連。
此外,肋骨的功用是支持和保護心臟,代表脆弱的心臟需要肋骨保護,而妻子要支持丈夫,要保護他的心免於犯各樣的罪,如:肉體及眼目的情慾、貪愛權力、奪取地位、說謊、貪愛錢財、拜偶像與今生的驕傲等。當然,妻子也要保守自己的心,勝過保守一切;保守丈夫和自己的心免於犯罪、得罪上帝。
傳統上認為婚姻是上帝所設立,按照創世記1:28的描述男女的結合為了要「要生養眾多」。而且,上帝僅取出一根肋骨,代表一個丈夫只能擁有一個妻子,一個妻子也只能擁有一個丈夫。
人進入中年前,往往想要抓住「青春的尾巴」,男的想展現魅力,女的也想裝嫩更有媚力,其實想要擁有帥氣、美麗不是一件壞事。(備註1)壞的就是不安分的情慾,摧毀夫妻的關係,結果往往卻是因此賠上婚姻、家庭與孩子。我們從中年離婚的數據與原因調查裡就會發現這種現象。吳育昇的太太在旅展購買六星級汽車旅館招待券(備註2),結果卻被吳育昇拿來「開房間」,糟蹋妻子的愛,這對互信的夫妻關係無疑是沈重的打擊。彼得前書2:11就警惕我們:「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在世上是旅客,是避難的人!我勸你們,不要放縱肉體的情慾;這種情慾老在跟靈魂爭戰。
吳育昇事後表達希望修補與妻子的關係。有許多人想要幸福的婚姻,但卻忘記先追求聖潔的婚姻。其實,聖潔的婚姻才是幸福婚姻的祕訣。若沒有聖潔,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想想看,若夫妻都不聖潔、都活在各樣的罪中(如:情慾、淫念、外遇、不饒恕、咒罵),這樣的婚姻怎麼可能會有真正的幸福呢?
聖經有很多關於夫妻的婚約與上帝所確立的價值之教導。有人問耶穌關於離婚的看法,耶穌就是回到上帝設立婚姻的源頭來談起,耶穌回答:「你們沒有念過這段經文嗎?『太初,創造主造男人又造女人。』上帝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跟妻子結合,兩個人成為一體。』」(馬太福音19:4-5)。耶穌更說:「所以,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拆開。(馬可福音10:9)強調婚姻是上帝所配合的,是神聖的誓約。在希伯來書13:4更提醒我們說:「人人應該尊重婚姻的關係;夫婦必須忠實相待。上帝要審判放蕩和淫亂的人。
聖經對教會領袖也有特別要求,「當長老的必須是無可指責的人。他只能有一個妻子;他的兒女都應該是信徒,沒有放蕩或不受管教的事。(提多書1:6)教會領袖必須是一個無可指責的人。他只能有一個妻子。(提前3:2)每一個助手(執事)只能有一個妻子,而且必須善於管教兒女和治理家庭。(提前3:12)
此外,在彼得前書3:7這樣教導我們說:「作丈夫的,你們跟妻子一同生活,也應該體貼她們在性別上比較軟弱。要尊重她們,因為她們跟你們一樣都要領受上帝所賜的新生命。能夠這樣,你們的禱告就不至於受阻礙。」確實,夫妻之間有很大的不同,除了身體結構的不同,理性、感性、意志與行動也不同,甚至靈裡的感受也很不同,我們彼此都要包容、尊重。假如,丈夫不敬重妻子,即使是禁食禱告四十天,上帝也不會垂聽你的禱告,反之亦然。
夫妻之間意見不同,吵架也是難免的。夫妻在吵架之後,要彼此饒恕。不是憑你混亂的情緒或感覺來饒恕,乃是憑著對上帝的信心來彼此饒恕。若你不饒恕對方,天父也不饒恕你的過犯。聖經說:「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先要饒恕得罪你們的人;這樣,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的過錯。如果你們不饒恕別人,你們的天父也不會饒恕你們。(馬可福音11:25-26)歌羅西書3:13也提醒我們:「有糾紛的時候要互相寬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別人。
夫妻是一體的,是互相幫補的,但不要忘了我們彼此都有軟弱與欠缺的一面,需要學習以基督的心為心彼此服事、彼此順服(5:21)。「最重要的是要彼此真誠相愛,因為愛能夠消除許多罪過。(彼前4:8)
備註1:若以Frued的Libido(慾力)觀念來看,這彷彿是熟男熟女想要證明其存在感。男的想展現雄風而四處拈花惹草。女的想展現媚力而四處玩起愛情遊戲。有些人是小時候缺乏被愛,有的是成人後認為人生乏味無目的,在自己有能力之後想彌補愛的缺憾,而被最原始的慾力所驅動。
備註2:  藍委內部傳出,劉娟娟日前在台北旅展買了三張薇閣優惠券,請吳育昇分送友人,不料吳竟留下來自用偷腥。之後,當事人閉關五天之後出面解釋,並無旅展購買優惠券一事。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紀念柏林圍牆倒塌廿週年

紀念柏林圍牆倒塌廿週年(蠟燭的政變)
黃春生牧師
今天(2009)119是是柏林圍牆倒塌廿週年紀念。廿年前誰也想不到,柏林圍牆一倒,歐洲從此告別冷戰的分裂,東歐共產國家就像是骨牌效應般的一一瓦解,連最大的蘇聯也是一樣。分割東西柏林的柏林牆和布蘭登堡大門(Brandenburg Gate),也成為世人心目中推翻集權和歐洲一統的象徵。

在今天廿週年的紀念日上,柏林市長渥瑞特(Klaus Wowereit)將為全新的博物館「柏林圍牆文件中心」(Berlin Wall Documentation Center)揭開序幕。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將與前蘇聯共黨總書記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前波蘭團結工聯主席華勒沙(Lech Walesa)等東歐民主運動的前鋒,攜手徒步跨過波荷木鐵橋(Bornholmer Bruecke)、也就是20年前最早開放的東西柏林檢查哨,重溫柏林牆被東德人民推倒的光榮歷史。

到了晚上,柏林的地標布蘭登堡門前將舉辦盛大的露天音樂會,由猶太裔指揮家巴倫波因(Daniel Barennoim)指揮貝多芬交響曲,為慶祝活動掀起第一波高潮。

法國總統沙柯吉(Nicola Sarkozy)、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俄國總統麥維德夫(DmitryMedvedev)、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Clinton),也就是當年見證德國統一的美、英、法、俄四國首長,都將親自出席。

慶祝儀式進入尾聲時,華勒沙和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巴洛索(Jose Manuel Barosso),還將親自帶頭推倒骨牌,象徵柏林牆倒下引發的連鎖效應和新歐洲的誕生。

為何東德會在一夜之間瓦解?且沒有發生任何的戰爭呢?到今天歐洲人談到這件事情還是覺得在做夢一樣。這件奇妙的事,其實與聖經運動有極大的關係。從聖經被翻譯成全世界二千多種語言以來,真理以爆炸性的速度被閱讀及傳講,人心被改變、被更新。雖然東歐共產國家實施獨裁,對基督教信仰雖有壓制,但民間仍保有一定的信仰活力,這也就是為何東歐共產世界會有此瓦解的契機,反倒同一年發生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卻無法激起漣漪推翻共產黨。

柏林圍牆倒塌是發生在1165年所建造的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這教堂是當時東德最大、設計最典雅、裝飾最華麗,歷史最為古老的教堂。這教堂聚集人民以點燭和禱告,以「非暴力戰爭」方式推倒柏林圍牆,促成1989年「東德瓦解」。

德國福音教會出版一本書叫《蠟燭的政變》就是在描述當時所發生的事。事情是這樣的,在東德共產世界裡,一切都受到控制,人雖然可以到教會禮拜,但是卻不能有其他的聚會。當時一位四十多歲的年輕牧師Christian Führer很喜愛查考聖經,於是他私下邀請二個好友一起來查經。過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有一天他們查到以賽亞書9:2,看到聖經上寫著「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平常看到這節經文也沒有特別的感動,但這次他們的心靈就受到極大的感動。在分享之中,他們看到自己和東德的百姓就像活在黑暗中,但是上帝卻透過這段經文告訴他們就連「住在死蔭之地的人也有光照耀他們」。

1982年9月20日起尼古拉教堂在克里斯蒂安.富勒(Christian Führer)牧師的主持下,於每周一下午五點舉辦和平禱告會(Friedensgebete),反對冷戰帶來的貧窮、軍備競賽等現象。這段期間,尼古拉教堂被東德國安視為「挑釁者和顛覆力量聚集的地方」。
受到這句話的激勵,這幾位萊比錫的基督徒,有感「人為之惡」所建立起的圍牆必須拆除,因而發起「和平祈禱會」(Friedensgebete)藉著燭光祈禱來祈求上帝的幫助。導致柏林圍牆倒塌的力量,是來自萊比錫教會的週一禱告(Monday prayer),自1982年9月20日開始,這個祈禱會固定在每個星期一下午於聖尼古拉教堂進行,聚會的主題是反對冷戰所帶來的貧窮、軍備競賽等不良後果。

1987年9月,牧師Christian Führer組織民眾參與東德官方第一次允許教會合法參與的奧洛夫-帕爾梅-和平遊行 (德語: Olof-Palme-Friedensmarsch),該遊行於9月1日自東德北方的施特拉爾松出發,至9月18日在東德南方的德勒斯登結束,為期18天,遊行主旨是支持1986年遭暗殺的瑞典首相奧洛夫·帕爾梅生前所提出的中歐無核武走廊(For a nuclear-weapon-free corridor in central Europe)構想。

他們決定要將這個信息傳給住在東柏林的人民。於是在祈禱過後,他們決定要用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出去發三支蠟燭,並告訴百姓:「你是否覺得活在黑暗中?上帝說:『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這支蠟燭給你,有一天它要照亮我們。請你每天也出去發三支蠟燭,告訴他們同樣的話」。

發蠟燭確時很容易引起共鳴,因為歐洲人很愛蠟燭,晚上吃飯不喜歡點燈,而喜歡點蠟燭,若是你到高級的歐式餐廳吃飯,桌上一定有蠟燭,甚至所喝的茶也有小蠟燭在保溫。起初大家收到蠟燭都很害怕,但是接到蠟燭之後並沒有什麼事情發生,於是大家就到處去發蠟燭。

這三個年輕人利用教堂左手邊的禱告室,開始燭光祈禱會祈求上帝的憐憫與帶領,不久之後,參與禱告的人數逐漸增加。短短一個月不到,祈禱會的人數遽增,從百、千、萬,最後高達到五十萬人。禱告之後,參與的人總是手持蠟燭,以和平方式唱著聖詩遊行,期盼將兩地人民隔絕的圍牆拆除。當時的東德領導人何內克(Frich Honecker)在無法忍受人民用禱告力量掀起「蠟燭政變」的情況下,還對參加禱告會後,手持蠟燭上街遊行的群眾下格殺令。

奇妙的是,這些受命執行格殺任務者,並沒有制止禱告會,也未對群眾開槍,反而被在尼古拉教堂迫切禱告,準備殉道的群眾所感動,也讓原本要成為何內克政權劊子手的秘密警察體會到禱告的力量及和平的可貴。就這樣,因人為之惡所豎立起的柏林圍牆,透過基督徒的禱告,手持蠟燭,在非暴力抗拒的蠟燭政變下,被人民徹底的推倒。

德國萊比錫尼古拉教堂內的蠟燭台,
默默訴說當年和平祈禱會
透過燭光改變德國命運的光榮歷史。
1989119當晚聚集人數最多,約有五十萬人。他們照慣例在尼古拉教堂及東柏林市政廳前聚集,但是這次他們徒步走向柏林圍牆。共產當局接獲消息之後,隨即派出軍隊在圍牆邊等候。人群一到之後,坦克和機槍已經瞄準群眾,以防萬一。有些基督徒姊妹看到這些軍人並不害怕,反而將蠟燭放在砲孔上,遞給軍人,也將蠟燭放滿了圍牆。西德方面的人看到東德那邊很亮以為發生大火,後來走近才發現東德的人點蠟燭唱聖詩,於是西德的人也自動聚集一起唱聖詩。說也奇怪,柏林圍牆沒有人去推它居然自己倒了,而不久東德的總理自動解散共產黨。後來1990年開始歐洲共黨國家一個一個倒了。這故事你可以從德國福音教會在1992年所出版的《蠟燭的政變》看到(趙有源牧師編譯)總之,我們看到聖經運動所帶來的震撼,他不僅改變及更新一個人的生命,聖經也改變世界的歷史,在黑暗腐敗中使人看見光明。






【89年的世界巨變】
6.4中國天安門屠殺(新五四學運)
6月,波蘭反對黨國會大勝,隔年華勒沙當選總統
9月,匈牙利刪除共黨憲法,改行民主制憲
11.9東西德柏林圍牆倒塌(Christian Führer牧師的反抗運動)
11月,捷克反共黨遊行,政治犯哈維爾當選總統
11月,保加利亞共黨總書記請辭,廢除共黨改為民主制憲
12.25羅馬尼亞共黨總書記被槍決(László Tőkés牧師的反抗運動)

1990.3阿爾巴尼亞結束共黨專政舉行民主選舉
1990南斯拉夫共黨聯邦採多黨選舉,共黨大敗
1991.6.25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獨立,退出南斯拉夫共黨聯邦
1991.7.1華沙條約組織在布拉格的會議中宣布正式解散
1991.12.25蘇聯紅色國旗降下,改為俄羅斯

◎中國沒有強烈的基督信仰底蘊,89年沒能產生劇變,如今中共極力迫害教會、敵對基督,害怕產生新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