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宣教導向的牧養循環

宣教導向的牧養循環
黃春生牧師

在擔任總會一領一訓練的講師時,我經常被問到牧養的組織該維持「團契」或是改為「小組」,也有牧師問說:「走小組路線,會不會與長老教會體制產生衝突?」也有牧師分享說:「我們教會走小組路線,但卻不見突破性的增長。」

我有多次機會訪問與研究不同的牧養策略,我發現有效的牧養不在於名稱,而在於實質。甚麼樣的實質?就是「以宣教導向的牧養,及環環相扣的督導。」

牧養就是關係的連結

要傳福音先做朋友,當我們與他人建立起友誼關係時,這一層關係會漸漸形成團契愛的連結;緊接著在小組或團契的愛中,關係得到深化;再接著帶領他人連結於上帝,決志接受福音。

與上帝建立關係還不夠,需要再進一步訓練,讓他變成一位能服事、能牧養其他人的門徒。因此,我們要建立起一種「宣教導向的牧養循環」,而不是停留在單純探訪會友這類的關懷型態,乃是訓練其成為門徒和領袖,進而參與團契、小組的牧養循環。

宣教導向的牧養

為何要進行「宣教導向的牧養」?這除了是回應耶穌交代門徒往普天下傳福音的大使命之外(參閱馬太福音28:19-20),更是效法耶穌在世上的腳蹤。

路加福音19:1-10記載有一回耶穌進入耶利哥城,一群「渴慕耶穌」的人跟隨祂。事實上,委身在教會、團契或小組的人,大多數跟這群跟隨耶穌的人一樣,都是渴慕耶穌的人。耶穌的眼光不是只有看見渴慕祂的人而已,耶穌更看見在這群人之外也「渴慕耶穌」的撒該。所以,團契(小組)的眼光應注目在如何找到團契(小組)外的撒該;甚至可以這麼說,團契(小組)的所有聚會內容設計都應該是為了「撒該」而設計。否則我們只有看到自己的需要,而沒有看到撒該的渴望,更沒有耶穌的眼光。因此,小組或團契應該建立在有「宣教導向的牧養」。

其實,此觀點會帶給教會現階段的衝突點,乃在於「價值」上的不同,亦即過往團契聚會的安排,多是按著契友的需要而安排,聚餐也是為著自己人的需要而聚餐;但是團契會長若是有耶穌的眼光,聚會的安排就會以團契(小組)所邀約來參加聚會的撒該為中心。

現今有許多教會將團契改為牧區,有些發展得很好,有些仍停滯不前,和原先的團契模式並無差別,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有無耶穌的眼光。因此,團契會長雖經選舉產生,但也應該受訓練,得以實踐「宣教導向的牧養循環」,帶領小組或團契去設定對象,像耶穌一樣發掘撒該、看見撒該。換言之,團契和牧區要有福音的使命、要有耶穌的眼光,得以看見人群外的撒該。所以,「牧養」除了關懷原本已在聚會的會友外,更應進入「宣教導向的牧養」才是完整的。

環環相扣的督導

在長老教會的體制內,小會是統籌牧養策略的領導組織,要非常清楚如何落實牧養的工作,並指派及訓練長老做為牧養事工的督導。

督導的角色,是「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4:12)也像維護肢體之間或促進齒輪之間的運作。

牧養督導的方式大致有二種方式:

一、會議式督導

藉著會議的溝通平台,讓牧養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就像醫院的病房護理站,有護理長、護理小組長、護理師。藉著morning meeting(晨間會議)討論病人概況,該作什麼檢查、該給什麼處方,都在會議的平台中討論。且護理長也會對督導護理小組長的工作,護理小組長會督導護理師的工作,讓第一線的護理師能夠發揮最大的果效。同樣的,在會議式督導之下,小會得以深入掌握基層的團契、小組的牧養狀況,進而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協助。

二、走動式督導

走動式督導,乃是教牧團隊、牧養長老等督導者實際參與小組的聚會,但是他們不是去帶小組。就像醫師巡房時,他不是要去為病人打針、換藥,而是給予護理人員必要的指示。同樣地,走動式督導不是要取代第一線的小組長或同工,而是要藉著實際參與了解小組狀況,並給予肯定或指導。

傳統的牧養型態著重在關懷、探訪,著重在內部的連結,但現代的牧養型態強調「宣教導向的牧養循環」,就是要強化實質的關懷,設定福音對象,結合宣教行動使小組增長,並達到永續的牧養循環。這一條路不是一蹴可及,必須要教會長執、同工祈禱並委身參與,才能見到教會的轉化與復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