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化作千風》

《化作千風》
黃春生牧師
上週三(2011/5/25)潘茂涼老師在喜樂歌唱班教大家唱《化作千風》,我再次深深受到感動。2008年8月17日在岳母的告別禮拜中,潘老師帶領詩班唱了這首詩歌,這首詩歌彷彿有催淚的穿透力,深深打動人心。

這首詩歌我很喜歡,因此也敦促我與大家分享。《化作千風》的歌詞源自1932年Mary Elizabeth Frye所作的英文詩,詩名《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2001年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後,一名美國女孩在追悼儀式中也唸出這首詩,來表達對亡者的追思。

英文詩是這樣寫的: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
I am the gentle autumn’s rain.
When you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of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t.
I am the soft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推薦紐西蘭美聲女伶Hayley Westenra的演唱版本I am A Thousand Winds

2001年日本芥川獎作家新井滿將這首英文詩翻譯成日文並譜曲。他談到創作這首歌的動機時說:「我的故鄉新潟市,在那市鎮上當律師的川上耕君是我幼時好友,他家有夫人桂子和三個孩子,是非常幸福的家庭。但是有一天桂子罹患癌症,不久就過世了,身後她留下川上君和三個孩子非比尋常的震驚和悲傷,當然是跌入絕望的谷底。我能做的只有安慰的言語,但是這對他們應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桂子女士在當地也是腳踏實地從事社會貢獻活動的人,有很多好友協力出輯追悼文集稱為「千の風になって-獻給川上桂子女士」的文集,文集當中有人介紹了「千の風」的翻譯詩,我讀後打從心底感動。經過幾個月,找出了原作的英文詩,把它翻譯成我自己風格的日文詩,再編曲唱出來。就是這首《千の風になって》。只壓製了少數私藏版的CD,其中送一枚給川上君。CD在桂子女士的追思會上播放,集會上眾人皆禁不住落淚、而且邊哭泣邊跟唱這首歌呢。」

2006年12月31日日本聲樂家秋川雅史,在NHK跨年的「紅白」歌唱對抗賽的節目中,以這首詩歌感動全日本,也將這首歌推向世界。由於這首歌很快打動人心,新井滿遂以他的豐富想像力創作出「化為千風」的故事繪本,希望藉此使那些對生命閱歷不深的少年、兒童,也能從具體的情境中,感受、了解「生」是什麼?「死」是什麼?生與死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推薦日本聲樂家秋川雅史的演唱版本《千の風になって》管風琴版本

《千の風になって》日文歌詞如下: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眠ってなんかいません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秋には光になって 畑にふりそそぐ
冬はダイヤのように きらめく雪になる
朝は鳥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目覚めさせる
夜は星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見守る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死んでなんかいません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化作千風》
請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
因為我不在那裡,沒有沉睡不醒。
化作千風,我已化作千縷微風,
在無限寬廣的天空翱翔;
到了秋天化作陽光,照耀田間;
到了冬天化作白雪,猶如鑽石閃爍。
清晨時化作飛鳥,輕聲喚醒你;
夜晚時化作星辰,默默守護你。
請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因為我沒有離開人間,
就像千縷微風在無限寬廣的天空翱翔,
在無限寬廣的天空翱翔。


台語版本《化作千風》台灣詩人李敏勇改寫台語歌詞,詹宏達演唱

親眼見祢

親眼見祢 
黃春生牧師2011/5/28
(摘自《夏漢民博士八十華誕紀念文集》近期出版) 
※日前,成大中文系教授、僑生大學先修班校長陳金雄教授來電告知,成大工科系正準備編印祝賀夏漢民校長八十華壽的文集,希望我也能寫一篇,關於夏校長退休後在美國所籌辦的GCAE基金會。我想要談校長晚年最關注的事奉,必須從他的信仰歷程來談,才能夠瞭解GCAE的創辦緣由,因此,我就簡要的從夏校長的信仰體驗來談起。

十五年前在台北東門長老教會帶領查經時,認識了夏漢民弟兄,他與夫人王壽美執事幾乎不曾缺席,並且在查經班裡屢屢有見地的分享。夏弟兄是一位認真的尋道者,也是一位認真的學習者,透過聖經的分享,及全球華美福音會(GCAE,God Care About Earth, U.S.A.)的共事,我們成了忘年之交,也常聽他分享上帝如何在他一生中的帶領。

夏漢民弟兄一生報效國家,創建成大醫學中心,推動「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推動國家衛星計畫,擔任國科會主委等要職,但我習慣稱他為校長,因為他對聖經的查考有著學者的風範,以謙卑、認真的態度,通過理性尋求信仰的理解。作為學者的校長,曾想深入神學研究的領域,雖然時不我與,他反倒是退而不休成立「全球華美福音會」與人分享基督信仰的美好。

十一世紀末,被尊稱為最後一位教父和經院哲學之父的神學家安瑟倫(Anselmus Canterbury, 1033-1109 A.D.)曾說「尋求理解的信仰」(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我所認識的夏校長,他也是在信仰上不斷尋求理解,透過聖靈的帶領,他認識到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獨一真神。

夏校長早年忙於公職,直到主後1994年8月27日才受洗,但他深深體會上帝是孤兒和寡婦的上帝(詩篇146:9),他知道他一生有上帝的帶領,正如聖經上所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祢。」(約伯記42:5)夏校長早年深受許多基督徒思想家的影響,甚至以他們的名言來警惕自己,例如,國父孫文所說:「不問成敗利害,只問良心要做,便立志去奮鬥」,美國基督徒詩人愛默生「你要成為怎樣的人,就要看你每天怎麼想」,基督徒名將麥克阿瑟所說:「老兵不死」的精神,他常以此惕勵自己不論面臨何事,都要抱持永不屈服的態度,並期許自己效仿這些基督徒的思想與美德,和擁有這些人的胸襟大度。

夏校長曾說:「我的上級老闆是上帝。」在他一生的歷程裡,曾經歷許多的關鍵或困境,他都深感上帝的帶領。有次他回顧他獲得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給予攻讀博士之全額獎學金時,說:「我深信這不是我的才識或努力所能爭取到的,這一定是神的力量。」

歷經三年多的時間,他修畢博士學位,因具有可應用於太空艙熱模擬與設計前瞻性的論文發表於富有盛名的Journal of Heat Transfer,經蒙北塔科加州立大學聘為機械系副教授,及田納西亞諾太空工程公司各暑期之研究室工程師職。

當時,國內研究環境較差,1966到67年間,他曾修書懇請經國先生給予通融,得以繼續在美工作一段時間並接家眷來美小住。但情勢不容,他在天人交戰的考量過後,決定整裝回國。那一夜他無法闔眼,乍見清晨曙光時,他忽然有一清楚的領悟:「一個人不論如何輝煌騰達,千萬不可傷害自己的親人。」他認真地說:「我清楚這是主的提醒,因而即刻辭去一切職務,搭最快捷的一班飛機返台。」也因為這一個關鍵點,他返國後,在成大機械系擔任客座副教授,之後陸續擔任成大工程科學系主任、高雄工專校長、教育部技職司長、常務次長、成大校長、國科會主委、政務委員、NII董事長。

我曾聽他分享非營利組織NII「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的經過,1997年六月至九月間他向業界籲請捐助時,曾馬不停蹄的四處奔波,一一親自拜訪,少則兩、三次,多則達五、六次。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平日對他頗多禮遇且實力雄厚的人,知道他的來意後,即避而不見,甚至不再接他的電話。雖遇挫折,但他深信有耶穌的同在,他能諒解對方或許有不得已的困難。

在這段籌募基金的時日裡,他在日記手稿中求告上帝幫助有十餘處: 
7月20日︰他對我並無預期之重視,宜作最壞打算,盼上帝助我。 
8月6日︰個人努力似嫌不周,力量微薄,而關鍵者是靠上帝的保守,願祂多予照顧。 
8月21日,上帝暗中助我良多,我感到個人的渺小,一切靠上帝幫助。

他在等候業界將金額撥入銀行基金專戶之際,心中時有空虛感,但藉祈禱與讀經,上帝一直在引導著。最後,他向上帝所求的應驗果然實現,雖然那時各方捐獻尚未進入基金會,但他對上主的引導深信不疑,果真與上帝向他啟示應許的五千二百萬元之款目如數到位。

夏校長說:「由於上帝的處處同在,使我感到內在氣質的提昇,而這並非靠著自省與自制可以做到的。」他親自經歷來自上帝的帶領與生命的更新,在公餘之際也不忘與人分享基督信仰。當他獲知早期與高雄工專同事在美國所投資的一小塊不起眼的土地,因社會發展快速如今已經頗有獲利。於是,他與夫人及子女商量後,決定將售地所得捐出在美國註冊成立「全球華美福音會」。通過這一非營利組織的基金會,再次展開退而不休的精彩人生。也因此,他邀請美國的牧師前來台灣作福音交流,而自己也多次前往美國在職場、教會分享他的見證。此外,他與夫人也在台北大安區成功國宅以「全球華美福音會」的名義組織團契,與左鄰右舍的尋道者分享福音,分享基督的救恩。他活躍的心靈正不斷在影響人,盼望我們的心靈也因他的生命見證而豐富。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親眼見祢─我所認識的夏校長

(夏校長,前成功大學校長、前國科會主委、前NII董事長)

親眼見祢
──我所認識的夏校長
黃春生
十五年前,我在台北東門長老教會帶領查經時,有緣認識了夏漢民弟兄。他與夫人王壽美執事幾乎不曾缺席,並且在查經班裡屢屢有著見地不凡的分享。夏弟兄是一位認真的尋道者,也是一位認真的學習者;透過聖經的分享,及全球華美福音會(GCAEGod Care About Earth, U.S.A.)的共事,我們成了忘年之交;也常聽他分享──上帝如何在他一生中的帶領而帶來的感動。
夏漢民弟兄一生報效國家,擔任母校成大校長,創建成大醫學中心,達成師生共同築夢的願景,也造福南台灣的廣大民眾;更因此促進全國醫學教育與醫療事業的蓬勃發展。他擔任國科會主委,在爭議風暴中,昂然推動國家衛星計畫振興科技,也提升國人的民心士氣。他於繁重的公職將告美好段落之際,延續其福國利民的志業艱辛募款,籌創「中華民國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NII)」,該會雖為非營利性的財團法人,他本人八年董事長任內,亦從不支薪;而當初研發的3C產業發展等諸多藍圖,如今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等新興科技產品的熱門與普及,已成了世人職場與生活的最愛。
雖然他資望崇隆,功在國家,但我一直習慣稱他為校長,因為他對聖經的查考有著學者的風範,以謙卑、認真的態度,通過理性尋求信仰的理解。作為資深學者的大學校長,他曾想深入神學研究的領域,雖然未能遽登堂奧,他反倒是退而不休,成立「全球華美福音會」,不吝與人分享基督信仰的美好。
十一世紀末,被尊稱為最後一位教父和經院哲學之父的神學家安瑟倫(Anselmus Canterbury, 1033-1109 A.D.)曾說「尋求理解的信仰」(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我所認識的夏校長,他也是在信仰上不斷尋求理解,透過聖靈的帶領,他認識到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獨一真神。
夏校長早年忙於公職,直到主後1994827日才受洗,但他深深體會上帝是孤兒和寡婦的上帝(詩篇146:9),他知道他一生有上帝的帶領,正如聖經上所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祢。」(約伯記42:5)夏校長早年深受許多基督徒思想家的影響,甚至以他們的名言來警惕自己,例如,國父孫文所說:「不問成敗利害,只問良心要做,便立志去奮鬥」;美國基督徒詩人愛默生說,「你要成為怎樣的人,就要看你每天怎麼想」,基督徒名將麥克阿瑟所說:「老兵不死」的精神;他常以此惕勵自己不論面臨何事,都要抱持永不屈服的態度,並期許自己效仿這些基督徒的思想與美德,和擁有這些人的胸襟大度。
夏校長曾說:「我的上級老闆是上帝。」在他一生的歷程裡,曾經歷許多的關鍵或困境,他都深感上帝的帶領。有次他回顧他獲得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給予攻讀博士之全額獎學金時,說:「我深信這不是我的才識或努力所能爭取到的,這一定是神的力量。」
歷經三年多的時間,他修畢博士學位,因具有可應用於太空艙熱模擬與設計前瞻性的論文發表於富有盛名的《Journal of Heat Transfer》,經蒙北塔科加州立大學聘為機械系副教授,及田納西亞諾太空工程公司各暑期之研究室工程師職。
當時,國內研究環境較差,196667年間,他曾修書懇請經國先生給予通融,得以繼續在美工作一段時間,並接家眷赴美小住。但情勢不容,他在天人交戰的考量過後,決定整裝回國。那一夜,他無法闔眼;乍見清晨曙光時,他忽然有一清楚的領悟:「一個人不論如何飛黃騰達,千萬不可傷害自己的親人。」他認真地說:「我清楚這是主的提醒,因而即刻辭去一切職務,搭最快捷的一班飛機返台。」
也因為這一個關鍵點,他返國後,在成大機械系擔任客座副教授,其時,成大雖擁最多大陸前來任教的工程名流,與戰後本土與留學返台的學者,而具博士學位者,連同夏先生也僅有十位。
之後,他陸續擔任成大工程科學系主任、高雄工專校長、教育部技職司長、常務次長、成大校長、國科會主委、政務委員、國策顧問等政府要職,於高等與技職教育及振興國家科技之發展效力,曾被譽為繼我國「科技教父」李國鼎先生之後深具影響力的國士。
我曾聽他分享創辦非營利組織NII「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的經過,19966月至9月間,他向業界籲請捐助時,曾馬不停蹄的四處奔波,一一親自拜訪,少則兩、三次,多則達五、六次。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平日對他頗多禮遇且實力雄厚的企業家,知道他的來意後,先是避而不見,甚至不再接他的電話。雖遇挫折,但他深信有耶穌的同在,他能諒解對方或許有不得已的困難。
在這段籌募基金的時日裡,他在日記手稿中求告上帝幫助有十餘處:
720日︰他對我並無預期之重視,宜作最壞打算,盼上帝助我。
86日︰個人努力似嫌不周,力量微薄,而關鍵者是靠上帝的保守,願祂多予照顧。
821日,上帝暗中助我良多,我感到個人的渺小,一切靠上帝幫助。
他在等候業界將金額撥入銀行基金專戶之際,心中時有空虛感,但藉祈禱與讀經,上帝一直在引導著。最後,他向上帝所求的應驗果然實現。雖然那時各方捐獻尚未匯入基金會,但他對上主的引導深信不疑,果真與上帝向他啟示應許的五千二百萬元之款目,終於如數到位。
夏校長說:「由於上帝的處處同在,使我感到內在氣質的提升,而這並非靠著自省與自制可以做到的。」他親自經歷來自上帝的帶領與生命的更新,在公餘之際也不忘與人分享基督信仰。當他獲知早期與成大同事與其旅美姐夫在華府DC所投資的一小塊不起眼的土地,因社會發展快速如今已經頗有獲利。於是,他與夫人及子女商量後,決定將售地所得捐出,並且在美國註冊成立「全球華美福音會」,以其孤兒出身的身分,來嘉惠在艱困中成長的孤伶弱勢,以獎助向學,與傳布福音,宣揚教義;通過這一非營利組織的基金會,再次展開退而不休的精彩人生。
也因此,他邀請美國的牧師前來台灣作福音交流,也邀請國內的牧師連袂回到台南、高雄與台北、淡水等地與教友切磋;而自己也多次前往美國在職場、教會分享他的見證。此外,他與夫人也在台北大安區成功國宅住家,以「全球華美福音會」的名義組織團契,與左鄰右舍的尋道者分享福音,分享基督的救恩。他活躍的心靈正不斷在影響著世人,盼望我們的心靈,也因他的生命見證而豐富沛然。
茲值夏漢民弟兄八秩壽慶文集付梓之際,謹以此文,
恭祝
松柏長青,闔府平安喜樂!阿們!(2011.5.28)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母親節的禮物

母親節的禮物
黃春生牧師

我們教會從2008年起,母親節不送禮已經有四年了,過去我們都會贈送一份三百元以下的小禮物給出席禮拜的媽媽,每年負責採購的同工都反映禮物並不好買。

甚至有人一面拿東西,一面啐啐唸說:「送這種東西,我們家裡一大堆,不如不送。」但不送,也不行,因為這已經是長年以來的慣例,大家都覺得很自然。就算只是微薄的一件東西也沒關係。雖然有時嘴巴會說「禮輕情義重」,但是,心裏並不是很喜歡那「用不到」的禮物。所以,轉手送給朋友的人很多,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不拿白不拿,反正這是教會每年例行的公事,頂多就放在倉庫。

過去為何會送禮?  
因為,早年台灣社會物資比較缺乏,在大家收入有限的情況下,只要有一點東西都會覺得珍貴。但是,台灣這二十多年來物質生活越來越充裕,大家在物質生活上都已經比從前豐富、足夠,而教會贈送的禮物常常是帶回家就放著。甚至,有些教會乾脆送禮券給媽媽們,包括送給松年的禮物也是贈送禮券。微薄的三百元,很多人實在不缺,更失去贈禮的意義。若真的要送禮,留著讓自己的孩子去表示,這樣比較好。

送禮文化的反省  
送禮文化在教會裡真是需要檢討,在中會婦女或松年聚會中,常以贈送禮物、便當,藉此來吸引人參加。但是,有些禮物發的很不像話,只要有報名的就發,也不管人有沒有出席,因此,沒有參加的人,有時卻會託人代領一份回來。這就好像社會上召開「股東會」一樣,很多人就是衝著有禮物不拿白不拿而來參加,真正用心參加者可能有限。

我不懂為甚麼聚會一定要發禮物?更荒謬的是,我還聽過辦理的人說,發放禮物的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人來參加。要清楚,這不是佈道會,而是教會裡的聚會,是基督的愛召聚我們在一起。若是,需要禮物來「吸引人」,那麼依照這樣的邏輯,以後的主日禮拜最好都有「好康的」可以拿,才能吸引人,但這樣對嗎?

分享才能見證基督的愛 
上帝是給予的神,祂給我們祂的獨生愛子—耶穌。當我們越懂得分享時,就越能活出基督的樣式。想想看,若是將這些經費挪為幫助那些真正需要的女性或是弱勢家庭,甚至弱小教會,就會更有意義。當我們如此分享時,就是在散播母親的愛,並且更能彰顯基督裡面的豐富與愛的信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