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2010受難週默想:退修日

2010受難週默想:退修日
馬可福音14:3-9

這一天耶穌在西門家,拉撒路的妹妹馬利亞拿著玉瓶內有極珍貴的真哪噠香膏,她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這舉動引起有些人的不滿,生氣那女人,說她是枉費香膏,拿來賙濟窮人多好,蠢啊!而耶穌卻讚許她的作為是不朽的,無論在何處,世代都要傳述和記念此事,祂說:「這是件美事。」

猶太人以為油可以滲透於人體內,能增強體力和健康,並使人歡欣及俊美,抹油有歡樂或尊敬的標記,又用為治療或祝聖的禮儀。在那穌去那路撒冷的前夕,馬利亞以極珍貴的香膏抹耶穌,表示對他的尊敬。耶穌把她的作為賦予新的、預言性的意義:馬利亞所行是給耶穌提前行葬禮,在祂被釘死之後,祂的身體要抹油而後被埋葬(約19:40)。

[默想]實用的或有用的事不一定是美事,這兩者有時需要取捨,我和我們的教會常常選擇什麼?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相片拼貼2010年3月

Posted by Picasa


相片拼貼2010年3月

2010受難週默想:辯惑日

2010受難週默想:辯惑日
路加福音20:19-26、21:29-36

耶穌在受難前對門徒和百姓上了最後一課。與其說是上課,不如說是辯論。因為聽眾當中,有一群人並非想向祂學習,而只想考倒祂、抓祂的話柄。面對這些惡意的聽眾和他們的巧言盤問,祂仍不厭其煩地用許多比喻把道理解釋、說明:辯駁自身的權柄、凶惡園戶的比喻、復活之事、窮寡婦的捐貲,以及納稅的問題和聖殿被毀等等。

總結中,祂要跟隨者敏感時代的徵兆,就像當人們看無花果樹和其它樹木的成長和發芽,就能夠辨識四季的更易。從世界的時勢,探知上帝的國臨近了。人們應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以及今生的思慮,累住我們的心,祂形容那日子就如同網羅一般,會忽然臨到。

離世前的諄諄教誨是:「你們要時時儆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默想]時代的徵兆讓我辨認了什麼?我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時時儆醒、常常祈禱?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代禱的生活:使用「五祝福」及「主禱文」代禱卡


代禱的生活:使用「五祝福」及「主禱文」代禱卡
黃春生牧師

 







耶穌經常為門徒與跟隨祂的人代禱,甚至,祂復活之後也在上帝的右邊替我們向上帝祈求(羅8:34)。保羅也提醒我們說:「首先,我勸你,要為所有的人向上帝祈求,禱告,代求,感恩」(提前2:1)因此,上帝的百姓需要過著祈禱、代求的生活。為幫助弟兄姊妹過著代禱的生活,我們可以多加使用「五祝福」及「主禱文」代禱卡,隨時為親人、兄姊、眾人代禱。

「五祝福」代禱卡的使用


「祝福」的英文是BLESS,「五祝福」代禱卡就是以英文開頭的五個字母為代禱事項。

1. Body 為代禱對象的身體狀況祝福,如其身體的需要、健康、體力等。

2. Labor 為代禱對象的工作情形祝福,使他(她)能夠樂在工作、榮神益人、經濟充足、有好的上司。若是,代禱對象是學生,就以Learning「學習」來代替,為學生的生活、課業的學習。

3. Emotional為代禱對象的內心世界祝福,使他(她)的精神生活充滿喜樂、平安。

4. Social 為代禱對象的人際關係祝福,包括與配偶、家人、朋友、同事的關係祝福。別忘了為你與他(她)的關係祝福。

5. Spiritual 為代禱對象的屬靈層面祝福,使他(她)能謙卑、悔改、渴慕上帝的話語,有機會經歷上帝的真實。

這五個代禱事項,讓我們容易記憶,更含括了人的身、心、靈三個層面的需求,很適合作為代禱時的使用。

「主禱文」代禱卡的使用


路加福音11:1記載門徒要求耶穌教他們祈禱,因為當時許多拉比都有自己的「祈禱文」授與門徒,而約翰的門徒也用約翰的祈禱文祈禱,大家一聽就知道他們是約翰的學生,因此耶穌的學生才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因此門徒若用耶穌的祈禱文祈禱就是表明他們是屬耶穌的,而主禱文可說是基督徒全心對上帝的告白。

主禱文代禱卡,不是僅僅將我們的名字與代禱對象的名字套入,而是我們可以通過主禱文的內容,按著個人從聖靈領受的感動調整或作延伸禱告。

XX(自己的名字)在天上的父,願OO(被祝福者的名字)尊祢的名為聖,願祢的國降臨在OO家中,願祢的旨意行在OO身上,如同行在天上。OO日用的飲食及各樣的需要,今日賞賜給他。免OO的債,如同OO免了人的債。不叫OO遇見試探,救OO脫離凶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阿們!


1. XX(自己的名字)在天上的父

當我們稱呼上帝為「天上的父」時,就是在表達與神的美好關係。因此,首先為自己與神的關係祈禱。

2. 願OO(被祝福者的名字)尊祢的名為聖
尊上帝的名為聖,就是以虔誠、敬畏的態度來讚美上帝。聖經中關於上帝的名有很多的描述,我們可以祝福對方認識上帝名字,經歷上帝的權能。
‧耶和華尼西:上主是我的旗幟(出埃及記17:15)。遇到對敵偷襲時,上主帶領我們得勝。
‧耶和華以勒:上主是我的看顧者、供應者(創世記 22:14)。我尚未祈求,上帝已經預備好供給我的需要。
耶和華沙龍:上主是我的平安(士師記6:24)。
‧耶和華是我的義:上主是公 義的(耶利米書23:6)。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上主引導我、餵養我、保護我(詩篇23:1)。
‧耶和華是我的聖潔:使我成聖的上主(利 未記20:8)。
‧耶和華是我的醫治者:上主醫治我的身體、情感,建立良好與人及自然的關係(出埃及記15:26)。

3. 願祢的國降臨在OO家中

「國」是指權柄,求上帝在代禱對象的家中掌權,讓上帝的國度降臨在我們的生命中,掌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能夠尊主為大,以上帝為樂。

4. 願祢的旨意行在OO身上,如同行在天上。

求上帝向代禱對象顯明旨意,明白上帝在個人生命中的計畫,讓他(她)經歷上帝,使他(她)靠著聖靈過聖潔、敬虔、得勝、剛強、活潑、合上帝心意、討主喜悅的基督徒生活,如同在天上一樣。

5. OO日用的飲食及各樣的需要,今日賞賜給他。

「日用的飲食」包括物質和身體的方面,就是食、衣、住、行的需要。更求上帝供應代禱對象在心靈上的需要,使他(她)的心靈每天都被聖靈充滿,能夠得著飽足、滿有愛心、信心、喜樂、平安、盼望。使身、心、靈,家庭、婚姻、工作、人際關係各方面受困苦時,得著上帝的幫助。

6. 免OO的債,如同OO免了人的債。

「債」是指罪惡、傷害、仇恨、咒詛。求上帝赦免代禱對象的「債」,使他(她)能夠憑信心接受上帝的赦免,「如果我們向上帝認罪,他是信實公義的,他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所犯的各種過錯。」(約翰一書1:9)
此外,也求上帝賜給代禱對象有一顆樂意饒恕、赦免人的心,使他(她)能打從心裡去饒恕那些曾傷害、得罪他(她)的人。

7. 不叫OO遇見試探,救OO脫離凶惡。

「試探」有時來自撒但,有時來自人的慾望,無論情慾、貪慾。為代禱對象祈禱,使他(她)得到上帝的保守能夠遠離試探,若遇見試探時能夠趕緊跑開,讓試探的權勢不能傷害他(她)。若不慎陷入試探中,求上帝救他(她)脫離凶惡的權勢。

最後,宣告上帝的得勝:「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阿們!」如同,在約翰福音所記載(7:39;8:54;12:16,23;13:31;15:8;21:19),耶穌的祈禱最後經常以榮耀上帝作結束。

十架七言(The Seven Words)

十架七言(The Seven Words)
「十架七言」是綜合四卷福音書的資料計算出來的,而馬可福音15:37所提及的「大聲喊叫」,則算為其他福音書作者所記錄的其中一言。

一、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路加福音23章33-34節)

我們的主在十字架上所說的第一言(路加福音23:34),顯示了人完全意想不到以及完全不配得的愛心。祂為羅馬兵丁祈禱,並且正如彼得所暗示的(使徒行傳3:17),祂甚至為國家的宗教領袖祈禱。(這句話並不見於某些古卷,這種省略大概是由於有一位編者認為,耶穌代求的對象雖然包括猶太教的領袖,但主後70年的事件顯示,上帝並沒有寬恕這些在彼拉多面前控訴耶穌的人。)

二、那同釘的二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啊,你的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23章39-43節)

第二言是向那位悔改的強盜說的(路加福音23:43),他看到十字架背後的冠冕及將來的榮耀,因而說:「耶穌阿,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加福音23:42)。耶穌的回答實際上是這個意思:「不用等到萬世以後,而是在今天日落以前,你便與我同在樂園裏享受完全的福樂了。」

三、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她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約翰福音19章26-27節)

第三言(約翰福音19:25-27)包括了耶穌向母親及祂摯愛的門徒的遺言。這句話證明了耶穌的確是我們最佳的典範:一個「不侷限於自己的心,能夠安慰和同情別人」。雖然耶穌正身受極大的肉體痛楚,心靈也正忍受更大的折磨,但祂卻想到母親,且為她的將來打算。刀劍刺透她的心(路加福音2:35),但她兒子溫柔的話必定帶來深切的安慰及醫治。

四、從正午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馬可福音15章33-34節)

說前三言的時間是在晨光燦爛的午前。耶穌發出使人震慄的第四言(馬太福音27:46;馬可福音15:34),則大概是在那長達三小時、神秘、而超自然的大黑暗漸漸消散的時候(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

五、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約翰福音19章28節)

第五言(約翰福音19:28)緊隨在第四言之後。七言中只有這句話提及肉體的痛楚。耶穌拒絕接受混和了藥的酒(馬可福音15:23),卻喝了另一種飲品,以便潤一下祂乾灼的咽喉及嘴唇,好使祂能大聲地宣告祂的第六言。福音書作者注意到詩篇69:21下在此應驗了。

六、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 (約翰福音19章29-30節)

第六言(約翰福音19:30)是一個含意豐富的希臘文動詞 tetelestai,意即「它完成了」。這呼喊不是出自慘敗的受害者,而是出自勝利者──祂已完成責任,實現了所有的舊約預言和預表,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希伯來書10:12)。

七、日頭變黑了,殿裡的幔子從當中列為兩半。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說了這話,氣就斷了。(路加福音23章45-46節)

耶穌在最後一言(路加福音23:46)中引用詩篇31:5;傳統上這是虔誠猶太人的晚禱文。這樣,蒙救贖之人與救贖主成為那麼親切的兄弟(希伯來書2:11-13),以致他們在垂死的時候可以說一樣的話;將靈魂交在天父的手中──神是祂的父親,也是他們在基督裏的父親。

「七」是完全、神聖。耶穌的十架七言更是,阿們。

十架七言啟應文 (2015.4.3受難日祈禱會/2015.4.5復活節主日/黃春生牧師)
啟:「父啊!赦免;因為所做的,呣知。」
應:這句話教示阮:無(bô)赦免,就無(bô)新生命(sèⁿ-miā)(ê)開始。
啟:「我實在給你講,今仔日你欲及我佇樂園。」
應:這句話教示阮:永生的向望(ǹg-bāng),將驚嚇(kiaⁿ-hiahⁿ)轉化作信心。
啟:「老母啊,看,你的子!」「看,你的老母!」
應:這句話教示阮:相疼的心,帶來和好的關係。
啟:「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啥事放拺我?」
應:這句話互阮知:雖然遇到淆疑(giâu-gî)、軟弱,總是,上帝永遠𣍐會離開阮。
啟:「我嘴乾。」
應:這句話互阮知:十字架頂嘴乾的救主,用永遠𣍐會消失的疼(thiàⁿ)供應阮的渴望(khat-bāng)
啟:「事明白啦!」
應:這句話互阮知:十字架頂耶穌犧牲的疼(thiàⁿ),成做(chiâⁿ-chòe)挽回的祭,互阮及(kap)上帝的關係成做完全。
啟:「父啊!我的神交代你的手。」
合:阮欲(beh)(kap)耶穌做陣(chòe-tīn)(kóng):「父啊!我的神交代你的手。

參考書目
1. V. Taylor, Jesus and His Sacrifice, 1937,頁157起、197起
2. R. G. Turnbull, The Seven Words from the Cross, 1956

宣召
啟: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
應:這是生命中的寬恕泉源。沒有寬恕,我們就無法擁有美好的生命。
啟: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裡。
應:這是生命中的希望泉源,將恐懼逐漸轉化為信心。
啟:「母親,瞧,你的兒子!」「瞧,你的母親!」
應:這是生命中愛的泉源。讓我們可以建立美好的關係。
啟: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
應:這是生命中的信任泉源。這讓我們從心底了解,上帝永遠都不會離開我們。
啟:我口渴。
應:這是生命的轉變泉源。十字架上口渴的耶穌用永遠不消失的愛滿足了人們對愛的渴求。
啟:成了!
應:這是生命中的醫治泉源。耶穌在十架的愛讓我們內心破碎的一切變成完整。
啟:父親哪,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應:這是生命中的靈修泉源。我們可以跟耶穌一起說:「父親啊!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23:43)
「母親,看,你的兒子! 」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約19:26-27)
「我的 神!我的 神!為甚麼離棄我?」(太27:46)
「我渴了。」(約19:28)
「成了」(約19:30)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手裏。」(路23:46)

古倫神父台灣演講重點摘要

■前言:

兩千五百年以前,許多哲學家即開始嘗試來了解生命的藝術,早期的教會將耶穌認為是一個真正的生命引導者,我們可以把聖經了解成是一個教導我們怎樣過健康生活的藝術,讓我們透過耶穌的十架七言來進一步詮釋。

■第一句:「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耶穌向我們生命中的罪惡感說話。有許多人生命中帶著恐懼,沒有辦法接納自己,這句話是一個寬恕的泉源,耶穌用這句話帶給我們希望,祂寬恕了我們,我們也當寬恕自己,以致能從罪惡的綑綁中解脫。什麼是寬恕?寬恕有五個步驟,
1.我必須允許傷痛的存在。
2.允許那個憤怒存在,這樣才能夠跟對方保持健康的距離,學習真正的寬恕。
3.用客觀的態度去分析這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許對方不是真的要傷害我,他只是想要透過一些行為跟我建立關係。
4.真正的寬恕,寬恕不是只原諒別人所有的錯誤,而是將傷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趕出我們的心裡之外,不再將傷害攬在自己身上。
5.將寬恕擴大到自身以外,以慈悲憐憫來審視社會上發生的人事物。

■第二句:「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23:43)

耶穌向我們內心對死亡的恐懼說話。這第二句話是向右邊的強盜說的,讓他對死亡後的境界充滿希望。心理學家發現,逃避死亡是沒有醫治力量的,話語唯有帶著希望,它才是有價值的;沒有希望的話,就如同但丁所描寫的地獄,是一個完全沒有希望的地方,因此,基督徒當有一種使命,就是為此社會帶來希望。

■第三句:「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約19:26-27)

耶穌向我們內心害怕失去關係的恐懼說話。每一個人都渴望去愛別人,也能夠被別人所愛,許多年輕人會向我抱怨,他感受不到他所愛的人的回報,似乎白白付出,我希望他們能感覺這個愛是屬於自己的,存在內心的,沒有人可以奪去,即使我們得不到對方的愛,也能感受到自我內心愛的泉源。約翰福音描寫:耶穌在十字架上完完全全的愛我們,所以,我們也當將上帝的愛傳出去。

■第四句:「我的 神!我的 神!為甚麼離棄我?」(約27:46)

耶穌向我們內心對於被遺棄的恐懼說話。 這句話帶領我們接觸到內心的信任泉源,破除我們被離棄的恐懼,信任不是保證人生一帆風順,而是即便生病、遭遇意外、遇到難處,我都不會被上帝的手所遺棄。我們不必為了要證明自己的能幹,而在人前表現出強硬的態度,但內心卻是極度恐懼,我們應當讓上帝居住在我們的內心,完全的做我自己。

■第五句:「我渴了。」(約19:28)

耶穌向我們內心對飢餓的恐懼感說話。耶穌說這句話之後,士兵就用海綿沾醋給他喝,耶穌嚐了那醋。早期的教父認為,這象徵著耶穌把我們生命中的苦痛喝完了,然後把它變成甜美,所以這句話帶領我們走到轉變的泉源,轉變不全然是改變,改變較具有攻擊性,通常是因為不能接納現在的自己,所以為了自己好,才希望能夠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但轉變卻是比較溫和的,我允許接受現在身上所有的一切,包括內心的恐懼,如此我才能夠真的轉變。

■第六句:「成了」(約19:30)

耶穌向我們生命中對於破碎的恐懼說話。這句話希臘文的意思是:完全了、圓滿了,它帶領我們走向醫治的泉源,唯有接納內心的破碎,並把這一切交託在上帝的面前,才能真正獲得醫治。瑞士的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的內心裡都藏有兩極的情緒,一邊是理智、一邊是情感;一邊是愛,一邊是攻擊性,譬如說如果有一位母親,她全心全意的為家庭奉獻自己,但是卻把自己的需求壓抑下來,這個母親有可能開始不斷的生病,身體呈現出想被關愛的渴望,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股自我治療的力量,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最好的,讓我們透過醫治的泉源,有勇氣接納我們心裡所有的一切,並把這一切交託在上帝的面前。

■第七句:「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手裏。」(路23:46)

詩篇31篇寫到:「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手裏;耶和華誠實的 神啊,祢救贖了我。」這是虔誠猶太人的晚禱,耶穌把這句話以「父親」這樣的開頭溫柔地表現出來,這樣親密的稱呼,改變了死亡的殘酷本質,將死亡看成是躺在上帝慈愛的懷抱裡,希臘的醫生跟哲學家都認為,唯有跟上帝之間保持關係,才能有一個健康整全的生命,今天有許多的研究都顯示,祈禱是具有醫治能力的,帶領我們接觸到內心寂靜的空間,也就是上帝居住的地方,讓我們感覺到自由,也不再為別人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形象所綑綁,擁有像家一樣的歸屬感。

■結語:

讓我們透過雙手交叉在胸前的儀式,靜默地領受早期教會的晚禱祝福--
我擁抱我內心的強處跟弱點,健康的地方以及生病的地方,已經被治癒的地方、或者還是破碎的地方,成功的地方或失敗的地方,具有活力的地方、或已經死氣沉沉的地方,僵化的地方、活力的地方,信任的地方、恐懼的地方,喜樂的地方、悲傷的地方,我關上自己的心門,保護我內心的寂靜空間,在這裡,上帝國臨在的地方,我是自由的,被治癒的、整全的,活出原始形像的、真實的,沉靜的、純潔的,而且有家的歸屬感,上主,請祢臨在這一個空間裡,讓神聖的天使居住在這裡,用祢的平安保護我們,祢的祝福,無時無刻的都臨在我們周圍,在我們的內心, 我們這樣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十架七言的生命藝術
(資料來源:古倫神父《遇見心靈365》《受難、愛與新生》,南與北出版社)

「人為朋友犧牲自己的性命,人間的愛沒有比這更偉大的了。」(約翰福音十五章13節)

透過我們默想耶穌的十架七言,並在默想中讓祂浸透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就能夠逐漸被耶穌的靈充滿、改變。他們在這七句話中經驗到耶穌的精神,這七句話同時也濃縮了耶穌的精神,祂讓我們從話語中經驗到祂。

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運用這七句話。第一個方式是:將這七句話放進我們經常陷入的七種恐懼之中。耶穌這七句話會轉變並醫治我們的恐懼。第二個方式是:把耶穌的十架七言當成我們的泉源,可以從中汲取力量,堅固我們的信仰,醫治我們的創傷。耶穌基督十字架的醫治力量,從這些文字中湧向我們。第三個方式是:一直以來,我們都把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視為一個具體呈現拯救奧祕之處。因此,我們可以將耶穌的十架七言引入我們的過犯與自責當中。於是,我們就能夠在這些話語中經驗到耶穌赦免的愛,並且能夠從自責的心碎與撕裂中獲得釋放。第四個方式是:耶穌的十架七言是愛的話語,在十架上,祂用這些話語完完全全地愛我們。如果,我們將這些話語嵌入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了耶穌在十字架上顯示的愛。

十架七言之一:寬恕的泉源

「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4節)

耶穌十架七言的第一句話指出基督信仰一個重要的源頭:寬恕。許多人苦於無法寬恕自己,或者他們因為無法寬恕那些曾經傷害他們的人而備感痛苦。耶穌在十架上的這句話,就是一座讓我們飲用的寬恕泉源,藉此我們可以成功的寬恕自己與別人。寬恕是一座醫治的泉源。沒有寬恕,我們就無法擁有美好的生命。沒有寬恕,我們就無法與人共處。因此,當我無法接納自己,或者無法原諒別人時,我想要將耶穌這句話放進我的心理。

耶穌這句話也是我們寬恕別人的好方法。很多人會說:我無法原諒這個人,他傷害我至深。這時候,如果我告訴他們:「你應該原諒他,因為這是耶穌的命令。如果你不原諒他,會傷了你自己。因為傷害的負面力量就會一直潛藏在你心中,並且不斷深入你的內心。」這樣的話對他們往往沒什麼幫助。我不用一直告訴自己:我必須原諒他,而是試著在內心對傷害我的人說出這句耶穌的話。

受難週禮拜一 希望之路

「有人在那裡為耶穌預備了晚飯;馬大幫忙招待,拉撒路和其他的客人跟耶穌一起用飯。這時候,馬利亞拿來一瓶極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倒在耶穌腳上,然後用自己的頭髮去擦;屋子裡充滿了香氣。」(約翰福音十二章2-3節)

在天主教的儀式中,受難週的禮拜一是使用福音書所記載的「耶穌受膏於伯大尼」這段經文。這一天,耶穌在朋友拉撒路的家裡,就是耶穌使他從死裡復活的拉撒路家裡。他的兩個姊妹馬大和馬利亞也在家中準備晚餐。這時候,馬利亞拿了瓶十分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倒在耶穌的腳上。他極奢侈地用了大量的香油膏。

早期的教父把這幕詮釋為「認知的奧祕」,這股怡人氣息從耶穌的死和復活之後充滿全地。相對於拉撒路的死所散發出的惡臭,復活的香味讓人聞起來心曠神怡。約翰透過這幕故事表示出,上帝的真實性可以讓我們用各種感官察覺出來。我們可以看見、聽見、嚐到、聞到和觸摸到上帝的存在。耶穌受難的故事是從一個女人的愛開始的。馬利亞為耶穌抹油不只表示她的愛十分豐富,更重要的是,耶穌在他的受難中無限制地將他的愛賜給我們。


十架七言之二:希望的泉源

「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裡。」(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3節)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第二句話也記載於路加福音。這是一句安慰的話。耶穌在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中說出這句話。每個人都了解這種對死亡的恐懼。有些人是害怕死亡之前的疼痛,有些人是害怕失去掌控權,或者是害怕將孩子或伴侶孤單地留下來。當然,也有人是害怕死亡的未知性,或者害怕失敗與下地獄。如果,我們讓這句話慢慢進入我們對死亡的恐懼當中,恐懼就會逐漸被轉化為信心。

耶穌在十架上的第二句話讓我們看見存在於我們靈魂當中的希望泉源,但是,這座泉源卻經常隱藏在恐懼之中。這句話不只是對我們死後可以與耶穌同進樂園的希望,同時也是一種盼望:當我們處於前景黯淡的境遇中,若我們願意轉向耶穌,就能跟耶穌同進樂園,然後這些充滿威脅與艱困的境遇就會被轉變為天堂的花園。「希望」永不止息。所以,我們也不該輕言放棄,即便是跟右邊的強盜一樣,被釘在內心撕裂或失敗的十字架上時也不該放棄任何希望。我們只要充滿希望地注視著被釘在我們身旁的耶穌,就能夠被耶穌完全接納。

受難週禮拜二 愛之路

「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我鄭重地告訴你,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認我。」(約翰福音十三章38節)

在受難週的禮拜二我們讀的是約翰福音中的一段經文。在這段經文中,約翰描述耶穌跟門徒的晚餐。回應耶穌的愛可能有三種不同的方式。這三種方式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耶穌最愛的門徒、一個彼得和一個猶大。

沒有人可以保證他不會像彼得一樣膽小地否認耶穌,也沒有人可以確定自己絕不會像猶大一樣出賣耶穌。有時候我們會出賣自己某些神聖的信念,因為我們突然覺得某些事情更為重要,所以我們出賣了曾堅定、神聖地允諾別人的事,或者我們之前認為至高無上的事。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向猶大一樣陷入絕望的境地,而是讓我們像彼得一樣,在失敗中仍願意接納耶穌的愛,並確信,耶穌的愛比我們的過犯更偉大。

但是,我們也不該停留在彼得和猶大的角色。在我們心裡還有那個靠在耶穌胸前休息的門徒。耶穌把我們抱在他充滿愛的懷中。我就是那個耶穌所愛的人。許多人都不相信耶穌對我們的愛,因為他們無法接納自己。所以,在內心描繪出這幅「約翰之愛」的圖像,是一個很好的練習,直到我們深信耶穌真的愛著我們。「約翰之愛」也讓我們確信,我們內心真的有個純淨的核心,這是耶穌所愛的地方。

十架七言之三:愛的泉源

「母親,瞧,你的兒子!」「瞧,你的母親!」(參照約翰福音十九章26-27節)

耶穌在十架上的第三句話是擷取自約翰福音。這是對耶穌的母親和耶穌鍾愛的門徒所說的話。所以,這句話也邀請我們用新的方式來默想這個耶穌所鍾愛的門徒的奧祕。這是給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圖像。耶穌在十架上跟這兩個人說的話,今天也要對著我們說話;在我們面臨關係失落、缺乏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人際關係恐懼症;以及害怕失去友誼與愛當中對著我們說話。

耶穌把祂鍾愛的門徒交給母親當成兒子,也把馬利亞託付給這位鍾愛的門徒當母親。母親與兒子是一種關係的概念。母親是指跟另一個人所存在的母子關連,而兒子就是關連到某個母親。十字架讓我們清楚看到,當我們能夠跟他人建立健康的關係時,我們才是真實的人。同時,這支將馬利亞和約翰連結在一起的十字架,對我們來說也是希望的記號,在十字架之下,我們的關係失落現象也會得醫治,而且,當我們能夠將內心一切對立連結起來時,我們也就能夠建立美好的關係,因為,在這樣的關係中,各種對立將會互相連結,並因此能合而為一。

受難週禮拜三 信任之路

「我所傳授給你們的是我從主所領受的:主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感謝上帝,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犧牲的;你們應該這樣做,來紀念我。』」(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3節以下)

我們在受難週的禮拜三聖禮儀式用的福音書經文,是關於猶大出賣耶穌的故事,就像馬太所描述的一樣(馬太福音二十六章14-25節)。猶大到大祭司那裡去,跟他說:「如果我把耶穌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什麼?」(馬太福音二十六章15節)。拉丁文這裡用的是「tradere」,希臘文則是「paradoso」,這兩個字同時具有「交付」(Auslieferung)和「傳遞」(Uberlieferung)的意思。也就是說,耶穌的受難和「交付與傳遞有關」。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與聖餐中把自己交付給我們。祂把自己遞交給我們。這是所有「交付」行為的最深層核心,也是我們在教會傳統中最重視的核心:在所有教會傳統中,耶穌把自己交付給我們。如果我們只有傳遞出規範與儀式,那麼,教會的傳統就會淪於空泛。所以,重要的是,我們在傳遞出耶穌基督的拯救時,也把我們自己一併交付、傳遞出來。唯有當我們將自己交付在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時,唯有當我們在一切的事上,把自己交付給上帝時,我們生命才能結實纍纍。於是,我們就不只是被遞交在他人手裡,而是把自己奉獻給別人。這樣,我們就能夠成為他人的祝福,就像耶穌成為我們的祝福一樣。

十架七言之四:信任的泉源

「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二十七章46節,馬可福音十五章34節)

當我們害怕孤單或被遺棄時,耶穌就用這句話對我們說話,改變這些恐懼。如果連耶穌在十字架上都有覺得被遺棄的一刻,然後對著上帝大聲呼喊出他的危難,那麼,耶穌就是藉此邀請我們不要刻意忽略自己的孤單,而是允許這樣的孤單感受存在。

耶穌的哭喊鼓勵我們面對這種恐懼;他透過禱告將孤獨轉變成信心,這讓我們從心底了解,上帝永遠都不會離開我們。當上帝不伸手干預,當我們眼前的一切都毀於一旦,當我們得了不治之症,當事業和生活前途茫茫,當一切都陷入瓶頸絲戶要步入終點時,有時候也會讓我們覺得上帝似乎離開了我們,我們也需要用控訴和抱怨來祈禱。唯有當我們有勇氣對上帝呼喊出我們的抱怨時,我們的孤獨感才能被轉變。我們內心不是只有害怕被遺棄的這種恐懼感,其實,我們內心還有信任。然而,唯有穿越恐懼,才能進入我們內心的信任泉源。我們首先應該讓耶穌的話進入我們的孤寂當中,然後,這些話就可以引領我們穿越孤寂,直到信任的泉源。

受難週禮拜四 轉變之路

「接著,他拿起杯,向上帝感謝後,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吧;這是我的血,是印證上帝與人立約的血,為了使眾人的罪得到赦免而流的。』」(馬太福音二十六章27-28節)

德文中的聖週禮拜四稱之為「Grndonnestag」,字根源自於「哭泣」。這讓我們想起懺悔中所流下的眼淚,因為我們在生命中不斷出賣耶穌。但是,最重要的是聖餐儀式,也就是耶穌在受難前一夜與門徒共進的晚餐。我認為,我們應該在這一天默想三個重要的主題:第一,「聖餐」,這是耶穌留給我們做為代表愛的遺物;第二,「洗腳」,這表達出耶穌所有的愛和生命;第三,在客西馬尼園的孤獨,在這裡,耶穌獨自跟天父「搏鬥」。

祂為門徒所擘的餅象徵祂即將面臨的殘忍死亡,祂為我們撕裂自己,讓我們的生命不被撕裂。一方面,耶穌把血當成祂表達愛的形式,另一方面祂說血就是盟約。祂想起上帝跟祂子民結合的盟約。透過十字架的死,耶穌更新了這個盟約,上帝在祂獨生子身上與我們永遠連結在一起。祂用祂愛子的血將這個盟約緊密連結。

「腳」象徵著我們跟世界的關係。我們用雙腳走進世界,也讓我們被世界所沾污。耶穌撫摸著我們這個世俗的部位,讓我們脫離世界的權勢。耶穌獨自一人與上帝搏鬥。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實現了祂自己教我們的禱告:成全上帝的旨意,即使我們無法理解它。我們也應該在用《主禱文》祈禱時,順服於上帝的旨意,並相信上帝的旨意對我們和對其他人都會帶來拯救。

十架七言之五:轉變的泉源

「我口渴。」(約翰福音十九章28節)

十字架上口渴的耶穌用永遠不消失的愛滿足了人們對愛的渴求。耶穌口渴另一個象徵意義是,耶穌渴求著人們。祂渴望人們相信,祂可以打開祂們的眼睛,讓祂們看見上帝愛的奧祕,這份愛在十架上得以完全。祂渴望著人們可以將他們的乾渴仰望上帝,並在上帝裡面經驗到渴望與乾渴獲得滿足。

耶穌對這句話深入我們對飢餓、口渴與匱乏的恐懼。很多人害怕他們在生命中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或著被上帝或其他人忽略。耶穌將這句我們熟悉的話說出來了:「我渴了」。我們渴望著被愛、渴望生命、渴望被關懷。如果我們在喝酒或水時默想我們因此而解渴了,我們就會逐漸意識到自己靈魂深處的乾渴;我們希望自己不要枯乾、生命不要空虛,生命的靈不要熄滅,不要過著艱苦的生活。喝水時會讓我們感到身體為之一振,或著當我們喝一口酒時,我們就好像在重新品嚐生命。這可以為我們解渴。耶穌基督透過十字架上的第五句話對我們宣告,祂可以解除我們內心深處對愛與生命的渴求,我們在祂裡面可以獲得平靜,因為祂的愛觸摸並滿足了我們深層的渴望。聖餐就是耶穌基督用它道成肉身的愛,來滿足、餵養我們心靈飢餓與乾渴的地方。

受難週禮拜五 醫治之路

「我的國度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十八章36節)

在今天受難禮拜五是耶穌被判釘十字架的日子。透過我們在受難禮拜五聆聽受難的經文,我們不只是聽見耶穌的受苦,更聽到了耶穌用超越世上的力量勝過這些痛苦,在此,上帝的愛滲透並轉變了這些痛苦。此外,我們在約翰福音的受難故事中也聽見這樣的宣告,那些臨到我們身上的苦痛並無法擊碎我們,反而讓我們更加對上帝的愛敞開自己,這份愛在十架上永遠勝過仇恨。耶穌的榮耀在十架上被彰顯出來。約翰福音一直強調這一點。彰顯榮耀的意思就是:讓全世界都看到這愛。這裡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象徵意涵。耶穌的愛達到了一個終點;祂對人類的愛在十字架上達到「完全」的境界,人的身上沒有一個地方是不被耶穌的愛所觸摸的。舊約經文被成就了;這裡所發生的一切是都滿足了對拯救與轉變的渴望。

祂讓一切破碎的都再度完整。耶穌把祂愛的靈魂賜給所有人。這可以從一段經文得知:「祂交出祂的靈魂。」耶穌在十字架上充滿慈愛地對我們俯下身來,並把祂的愛、靈魂、力量交給我們,讓我們被祂愛的靈魂所充滿,用另一種方式生活並改變這個世界。

耶穌十架七言之六:醫治的泉源

「成了!」(約翰福音十九章30節)

耶穌把「成了!」這句話放進我們對於自己的脆弱所產生的不安與恐懼之中。有一位憂鬱的女士告訴我,她害怕生命的基礎容易碎裂,她的生活架構會毀於一旦,然後她就只能夠坐在破碎生活的瓦礫堆中。還有些人會害怕他們的生命是由一堆無法黏合的碎片所組成的。他們覺得自己不完整、不圓滿、被撕裂成許多獨立的部份。耶穌對我們這些恐懼說:「完成了,完成了。一切都整全了。」整合了所有對立的十字架,讓這句話得以成就。

耶穌在十架上完成了祂的愛,祂的愛讓我們內心破碎的一切變成完整。祂讓我們內心被撕裂的部份、有崩塌危險部分,都連結在一起。講完這句話之後,耶穌就垂下頭,並交出祂的靈魂。耶穌在祂的死亡中對人們慈愛地垂下頭,並把祂的靈魂交給我們。耶穌在十字架上讓人得以更新。耶穌把自己的靈澆灌到他們身上。這份顯明在十字架上完全的愛,在世界上散布開來,並從那時候起,改變了人類的認知。這是一種醫治的力量。從這份愛產生了一種無法停止的行動。耶穌在十架上澆灌在我們身上的靈,用一種前所未有且突破未來的方式,轉變了我們的想法和感受。耶穌的靈在我們身上變成了醫治、拯救、拓寬認知與全然轉變的泉源。

受難週禮拜六 靈修之路

「我是永存者!我曾經死過,現在活著,而且要永遠活著。我掌握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啟示錄一章18節)

我們默想耶穌今天被放在墳墓中,整個世界都在沉默地靜止在「上帝死了」的奧祕裡。耶穌不只是死了,而是死了三天。在祂的死亡中,祂下到死亡的國度裡。

每個人都會經歷到「某個夜晚,在那種充滿黑暗的遺棄感中,沒有任何一個安慰的聲音傳進來,或者,某一道門,只能讓你一個人孤寂地踏進去,就是那道死亡之門。這個世界的所有恐懼,最終就是這種孤寂的恐懼。」在這個對終末孤寂的恐懼中,受難禮拜六的信息要傳進你的心裡:耶穌基督已經穿過了那道最後的孤寂之門。祂已經下到陰間國度。這個信息的意思就是:「即便是在那個沒有任何話語能夠傳進來的最後夜晚,我們每個人都像哭泣、被驅逐的孩子,還是有一個聲音在呼喚著我們,有一隻手在牽引、領導著我們。」受難週的禮拜六意味著,耶穌親自走過孤寂,所以,人類的孤寂就已經被戰勝了。

基督也下到我們靈魂的陰暗國度裡。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陰間,一個陰暗的國度,裡面有我們不願被看見的東西,我們想要壓抑的或想要排擠一切。因此,體驗受難週的禮拜六也就是跟著基督下到我們靈魂的深淵。

十架七言之七:靈修的泉源

「父親阿,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祢手裡!」(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6節)

如果我們讓耶穌最後這句十架上的話,傳進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當中,是非常有幫助的。耶穌的這句話要將我們對死亡的恐懼變成信心。耶穌的話讓我們在恐懼中知道:我們不會在黑暗中死去,而是會死在上帝慈愛的懷抱中。生活可能還是如此惡劣地與我們作對,死亡可能也還是如此殘酷,即使我們昏迷死去,或突然因為意外而遭死亡吞噬,但,在我們最後跟真實的上帝相遇的那一刻,我們還是可以跟耶穌一起說:「父親阿!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祢手裡。」這時候,我們的死亡就是躺進上帝溫柔的手裡,在這裡永遠會被接著、抱著、愛著。

所以,我們可以將耶穌最後在十架上的話當成我們虔誠的泉源。虔誠的信仰表現和靈修生活是否真實,人是否真的轉變了,是體現在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上。所以,我們每天晚上在上床睡覺之前,都可以因著對耶穌的信心做這樣的操練,因為耶穌勝過了死亡,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禱告:「親愛的父神,我把我的靈魂交在你的手中。」然後,睡覺可以變成一種死亡的操練,藉由我們永遠躺進上帝父親與母親般的懷抱中,感受到永遠的護祐。

復活節主日 喜樂之路

「星期日清晨,天還沒亮,抹大拉的馬利亞往墳墓去,看見墓門的石頭已經移開了。」(約翰福音二十章1節)

復活節包含了許多面向,所以我無法在此一一提及。它不只包含了復活的奧祕、從墳墓裡起來的奧祕、起來進到生命裡的奧祕,還包含了勝過死亡的愛的奧祕。

還有很多其他的圖像在描述復活節的奧祕。天使移開墳墓門口的大石,這塊大石頭同時也是阻礙我們生命的大石頭。復活的意義就是活在沒有任何阻礙當中,掙脫攫獲我們的各種綑綁,讓我們經驗到復活的自由與寬廣。因此,教會從那時起就渴望著,將萬民帶到陽光底下,帶進復活耶穌的奧祕中。復活的基督就是真正的陽光,在復活節的清晨昇起,它可以永遠驅散黑暗,把亮光照進我們的黑暗中。所以,每天早晨都可以變成復活奧祕的默想。我們可以在復活節時思考許多事,例如復活節的歌曲哈利路亞、復活節蠟燭的奧祕、以及已經發生在我們生命中,有關自己的復活奧祕和耶穌宣告我們將從死裡復活,獲得永生的奧祕。

復活節的祈禱

「她們發現石頭已經從墓門前給滾開了。」(路加福音二十四章2節)

復活的主耶穌,請祢今天讓我參與祢的復活。請祢牽我的手,帶我走出恐懼、自暴自棄、黑暗、絕望的墳墓。請為我解開緊抓著我的各種綑綁,將祢的天使差遣给我,讓他推開那塊阻礙我、把我困在墳墓裡的大石頭,帶領我進入祢復活的寬廣和自由當中。陪伴我越過這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讓我現在就已經可以越過這個世界進到復活的世界,讓這個世界的法則和要求不再掌控我。

請用祢的靈充滿我,讓我跟門徒一樣,在這個世界成為祢復活的可信見證者,也讓其他人可以藉著我,抬頭挺胸地跟祢一起起身進入真實的生命,進入愛和自由的生命裡。在復活的今天,請祢用更多的愛充滿我,這份愛勝過死亡,勝過讓過我動彈不得的衝突,勝過我內心的僵化,勝過讓我痛苦的關係失落感。讓我在復活節時充滿信心地起身,進入祢在此應許我的生命,進入連死亡也無法摧毀的永恆生命,因為我的生命已經分享了祢復活的榮耀。阿們。

釘十字架過程身體變化的探討

釘十字架過程身體變化的探討
(A Physician Analyzes the Crucifixion)
~從醫學的觀點來理解耶穌死亡那日所遭遇的痛苦
原作者C.Truman Davis醫師

幾年以前我讀到Jim Bishop寫的〔基督死亡那日(The Day Christ Died)〕裡面關於釘十字架的那段敘述之後,開始對耶穌受難時身體方面所產生的變化發生了興趣。我猛然發覺這麼多年來竟然把釘十字架僅僅當成一個事件,對那個過程中經歷的可怕情狀既沒概念、也缺少什麼特別的感覺。甚至,身為一個醫生,我從來也沒想過祂真正的死因是什麼。福音書的作者對這些都沒有清楚的交代。在他們的時代,釘十字架和鞭打是很常見的事,過程人人都曉得,沒有必要詳細描述,因此聖經上只寫著:『彼拉多 … 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雖然聖經上沒有紀錄細節,但是從生理和解剖的觀點,我們還是能夠深入看到主在受難過程中所必定經歷的事情。拿撒勒人耶穌的身體在最後幾個小時所遭遇到的怎麼樣的磨折呢?

客西馬尼
耶穌身體受苦是從客西馬尼園裡開始的。聖經上說祂「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耶穌因為難過緊張而大量流汗﹔無論祂當時所流的汗裡是不是和有血,那樣地流汗會已經開始造成體內水分和鹽分的流失。有人認為耶穌那時汗裡帶有血,這並不是不可能的。在極端緊張的狀態下,因為包圍汗腺的微血管破裂,而造成血與汗一齊從皮膚滲出的現象在醫學上叫做「血汗症」(hematidrosis或hemathidrosis)。如果耶穌的確是汗與血同時流,祂的身體就更容易虛脫了。
雖然被捕後的緊張與孤單會對耶穌造成一些自律神經和內分泌以及新陳代謝方面影響,然而這並不是直接的傷害,卻會加速消耗,使後來的遭遇更加辛苦。
第二件在醫學上意義比較顯著的事件,是發生在大祭司該亞法面前受審時。在這裡祂第一次受到身體的傷害。先是一個差役用手掌打祂的臉,然後是一群人用拳頭和手掌毆打祂。

在彼拉多面前
一夜未眠,身體也已經有些脫水,同時因為被打而到處淤青酸痛﹔天一亮耶穌就這樣被押解著走到彼拉多那裡,再從彼拉多那裡走到希律安提帕那裡,然後又走回彼拉多那裡被鞭打。
按照凱撒皇帝的命令,鞭刑是有一定的方式的。首先祂的衣服要剝下來,兩手被高舉過頭綁在一根柱子上,然後羅馬兵丁開始用鞭子抽打。他們用來打犯人的是一種短短的鞭子,每個鞭子有好幾根強韌的皮條,每根皮條的頂端帶著兩個鉛做的小球。照規矩兵丁要用他最大最猛的力氣使勁揮起這個重實的皮鞭抽下去。耶穌的肩膀、背後、和腿上都是這樣被猛烈地抽打著。最初,這些重實的皮條只是割破表皮而已﹔後來,這些皮條就切進皮下組織的深層,造成皮膚微血管和小靜脈破裂,血汨汨地往外滲﹔最後連肌肉裡較大的動脈也破了,血就一直不斷地流出來。
那些小鉛球打在身上,起先是造成皮膚深層大塊的瘀血﹔後來再繼續打就使打到的地方破綻了。最後背上的皮膚好像被撕裂般,變成一長條一長條掛在底下模模糊糊、爛爛一片的肌肉脂肪和鮮血中。在負責監督的百夫長判斷犯人已經差不多會死的時候才停止鞭打。

嘲笑
已經半暈過去的耶穌兩手被鬆綁之後,就跌趴在石頭地上,全身都是自己所流濕濕的血。羅馬兵丁看著這個卑微的、半死的耶穌,對祂曾經號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充滿了譏笑與不屑。他們綁了一件袍子在祂肩上,在祂手裡放一根葦子當權杖。他們還需要一個王冠﹔於是他們用荊棘(一種戶外烤火時用來撥弄爐火的刺很長的植物枝子)彎起來編成一個王冠戴在祂的頭上。這個王冠被壓到頭皮上時,長長的刺割破血管豐富的組織,鮮血從頭皮不斷地流到臉上和頭頸。嘲弄完了,他們拿葦子打祂的頭﹔頭上荊冠被打到動來動去,許多傷口劃得更深更長。最後他們玩膩了,就從耶穌的背上把袍子扒掉。袍子早已被凝固的血液和血清粘在傷口上,這樣粗魯地扒下來讓奄奄一息的耶穌背上一陣劇烈疼痛,鮮血又從已經乾掉的傷口湧出來。

各各他
按照猶太人的習俗,兵丁顯然是把耶穌原來穿的衣服又還給了祂。他們把十字架重重的橫木綁在耶穌肩上,和另外兩個強盜由一個百夫長帶隊,緩緩走到行刑的地點。這一段路大約六百公尺。
儘管耶穌努力站立著向前走,但是木頭巨大的重量,加上先前流過許多血,祂跌倒了。粗糙的木頭劃破札進祂頸項和肩頭的皮膚與肌肉。祂嘗試要站起來,但是沒有足夠的力氣。不願耽擱時間的百夫長抓住旁觀的一個古利耐人西門,叫他跟在後面替耶穌背那塊木頭。耶穌仍然在繼續流血,全身同時冒著冰冰粘粘的冷汗。到了執刑的地方,祂再度被扒光衣服,只留一條布圍在腰部。釘十字架開始了。兵丁拿苦膽(一種輕度麻醉劑)調的酒給耶穌喝,祂沒有接受。他們命令西門把橫木放在地上,然後把耶穌放倒,肩膀靠在那根木頭上。一個兵丁在耶穌一邊的手腕找著沒有骨頭經過的地方,將一根方方的粗鐵釘從祂手腕的那裡深深釘進木頭去。另外一邊也同樣﹔釘的時候他們特別注意不使兩臂伸得太緊,讓犯人有一點屈張身體的空間。然後他們把橫木和直木固定好,再在直木上端釘了一個牌子,寫著「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
耶穌的左腳是與右腳疊在一起向下,腳趾朝下,用釘子穿過腳背釘在木頭上,讓兩膝略微能彎曲。

在十字架上
當耶穌身體的重量使得身體墜向下時,手腕裡的正中神經(median nerve,一條在手腕及手掌中間經過的粗大神經)被釘子用力壓迫到﹔閃電般的劇痛從手掌穿過手臂到達頭腦,從頭到手痛的好像要爆炸那樣。當祂反射式地用腳將身體頂上來一點時,全身的重量就加在兩隻腳壓在那根釘子上﹔又是火燒撕裂般的劇痛從中足骨(metatarsal bones)間的神經發出來。
在這樣痛苦的掙扎中發生了另一個現象。手臂漸漸疲乏無力,肌肉開始一陣陣劇烈的痙攣抽搐,造成連續不斷、要命的劇烈痛苦。這時候耶穌失去了控制雙臂肌肉的能力,軀幹垂掛在兩臂下,大胸肌(pectoral muscles,胸部的大肌肉)麻痺了,肋間肌(intercostal muscles ,肋骨間的小肌肉)沒有辦法工作﹔空氣可以吸入肺裡,可是沒有辦法呼出來。耶穌掙扎著把身軀頂上來一點,好稍稍換一口氣。終於祂肺中和血液裡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到一個程度,肌肉痙攣稍稍緩和了點。

最後的話
祂暫時能夠隨著痙攣的抽動將身軀往上頂一下、頂一下,讓肺裡的空氣得一點交換。祂的七言是在這樣痛苦、短促的呼吸中說出來的。向下祂看見捻鬮分祂衣服的羅馬兵丁,祂向父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的,他們不曉得。』
第二次,祂向悔悟的強盜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第三次,祂看見站在下面哀痛逾恆的媽媽馬利亞,說:『婦人,看你的兒子』,然後轉向又悲傷又懼怕的少年、祂所愛的門徒約翰,說:『門徒,看你的母親』
第四次,祂向父神哀叫:『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祂經歷了好幾個鐘頭無比的痛苦:一波一波將手臂狂扯亂扭的痙攣、一陣一陣的缺氧、背後粗糙的木頭在身體上下移動時割扯已經稀爛的皮肉時鑽心的疼痛。然後,一個新的折磨來臨了。祂的胸部開始感到要被壓碎般的痛苦,那是祂的心膜腔(pericardial cavity,包裹心臟的狹窄空間)慢慢地積滿血清,壓迫著心臟。
祂的生命快到盡頭了。體液的喪失已經超過極限,被心包腔積水壓迫的心臟掙扎著勉強唧送又濃、又粘、缺少氧卻帶著過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受盡折磨的肺慌亂地拼命要吸進一點帶氧的空氣。極度缺水的組織不斷刺激著腦子,祂喘出一口短短的氣,叫道:『我渴!』
有人拿海綿蘸醋送到祂嘴邊。祂的身體已經到了極限,祂感覺到死亡的寒意侵入祂身體所有的組織中。這個認識使第六句話『成了』從祂口中用微弱的氣息中吐出來。祂受苦的使命完成了,祂可以容許自己的身體死去了。用最後所能擠出來的一點氣力,祂把扯裂的腳向那根釘子拼命一蹬,把腿伸直,換了最後一口氣,說完『父啊,我將我靈魂交在你手裡』就死了。

死亡
釘十字架通常是用打斷犯人雙腿來結束生命的,這叫做 crurifracture。打斷雙腿的作用是不讓他們再能將軀幹往上推,胸部肌肉的緊繃就沒有辦法放鬆,犯人沒有辦法換氣,很快就窒息死了。那兩個強盜的腿都被打斷,但當兵丁走到耶穌跟前,發現祂已經斷了氣,就沒有去打祂的腿。
為了保證耶穌確實已死,兵丁拿槍刺進耶穌的肋骨間,一直刺進心臟裡面。心包腔的水和心臟裡面的血就從傷口流出來。很明顯地,耶穌的直接死因是由於缺水休克以及心包腔收縮壓迫所引起的心臟衰竭,而不是一般釘十字架者死亡的原因窒息。
耶穌是這樣為我們-為你、為我死的。
2004/3/31

2010受難週默想:訓誨日

2010受難週默想:訓誨日
路加福音19:41、45-48

在榮耀進城之後,耶穌的思緒轉向對家園的感傷,頓時感到悲傷,為耶路撒冷哀哭。

緊接著又是一個情緒上的大轉折。耶穌進入聖殿,眼見一個應該是朝覲上帝的神聖之地,如今卻成了那些大發宗教財之徒的賊窟。因此,即使他知道自己已經不久於人世了,在面對這種錯謬、乖戾的現象時,祂仍是憤怒不已,提起精神來試圖改變它、潔淨它。祂知道這並不能徹底地解決問題,但仍盡最後的力氣去做。我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同樣的,耶穌也將潔淨我們這個聖殿。


在此,耶穌充分地表現喜、怒、哀、樂-人性的一面,但祂是一個有情、有義、有血、有淚的人。祂對人有赤誠的關愛,對土地有執著的情感。

耶穌表達了祂對同胞、家園以及上帝的家的關懷。祂要把聖殿由庸俗欺詐的市場轉變成醫治、禱告的殿。聖殿是上帝白白賜給人的一個門徑,讓人能通往上帝那裡;那裡不該有欺騙、壓迫和攪擾,而使百姓轉離上帝。來到上帝的家,要專心尋求上帝的榮耀,而非圖利賺錢,更何況是斂取不義之財。祂是一位淨化者,是聖殿之主。

[默想]耶穌有勇氣面對錯謬的人和事,我呢?我的教會呢?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掃墓-懷念與追思



掃墓-懷念與追思











三月廿日擺脫前一週陰霾的天氣,上帝給我們一個晴朗、微風煦煦的午後,我們來到基督教平安園,懷念與追思岳父、岳母。

在這之前,我又夢見他們。說也奇妙,我常夢見他們,夢裡總是寡言,卻是溫馨、微笑,像是跟我說他們在天堂平安、喜樂。他們沒有交待我什麼事,卻很認真的看著我。

到墓園的心情很複雜,像是在現實與永恆中擺動。何時會受到永恆的召喚?何時會離開現實?誰也不知道!但我深信上帝的應許,死無法隔絕我們與祂之間的關係。經歷肉身的死,上帝的百姓才能進入到另一層的生命。與上帝在永恆中連結,與同救贖的親友、弟兄姊妹在永恆國度相遇。

掃墓-懷念與追思的昇華,現實與永恆的際遇。與永恆相較,在世的生命何等的短暫。

2010受難週默想:棕樹主日

2010受難週默想:棕樹主日
約翰福音12:12-19

在耶穌公開傳道時,耶穌從不迎合群眾的彌賽亞狂熱。因為它摻雜著太多人的現世慾望。甚至在群眾要擁立祂為王時,祂卻隱避了。然而,在祂生命中的倒數幾天裡,祂騎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時,卻接受了一次公開的表彰:祂出現在一個簡樸的儀式中,祂讓人們歡呼,稱祂為以色列之王。但這樣的擁戴也加速了祂受難的時刻。

耶穌要祂的跟隨者明瞭彌賽亞國度的本質,與猶太人所期待的國度極為不同。祂在俗世生活的開始,已秘密地君臨天下,如福音書在敘述祂的童年生活時所強調的。「他的王權不是屬於這世界」(約18:36),當上帝「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西1:13)時,我們就成了這王國的國民。

古老以色列傳統認為彌賽亞王權是政治的統治,但耶穌卻告訴我們新約的中心信息是「上帝國」,就是你的生命願意被上帝掌權,上帝國就臨在你們當中。上帝的國土不以土地計算,而是以靈魂計算。換言之,歷代信主的人他們已歸屬於上帝的國度。且祂的國度是服事與和平。約12:15「不要怕,你的王騎著驢駒來了。」太21:5「看啊!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騎著驢駒子。」他是如此的平易近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表現自己的神威。

[默想]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基督,祂謙卑降生成為人。我們是否謙卑服事?是否讓上帝掌權?我呢?我的教會呢?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儲存抗老的本錢

儲存抗老的本錢
黃春生
過一日老一日,這是自然的現象,人無力去抵抗。進入中年以後,男性老化的程度不如女性來得明顯,可能是因為男性在生理機能上,賀爾蒙分泌仍持續,而女性的賀爾蒙分泌卻是逐漸減少。一般說來,女性停經平均在50-52歲,女性超過四十歲以後,賀爾蒙的分泌就逐漸減少,因此40-50歲堪稱是抗老的黃金十年。

我們會為將來退休的生活儲存必要的生活費用,將退休金存在銀行,但是卻很少人為健康、為抗老預先儲存。絕大多數的女性希望「好看」,但隨著日月催人老, 要從好看變成「耐看」就需要預存本錢。好看與耐看有何差別?我想以「賞心、悅目」來說明就比較容易瞭解。好看是「悅目」,耐看是好看加上「賞心」。

女性進入中年,要在生活上有美麗與自信,就必須在40-50歲的黃金十年儲存抗老的本錢。補充膠原蛋白、補充植物性賀爾蒙、適當的運動、足夠的營養、充足的睡眠、良好的關係、家人的相愛、喜悅的心靈、靈性的提升等等,這些都是為將來儲存抗老的本錢,這些將會為進入中年的我們預備有內涵氣質的「賞心」生活。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為家庭祈禱22《生命是分享,不是競爭》

為家庭祈禱22《生命是分享,不是競爭》
經文:創世記30:1-15
金句:雅各對蕾潔生氣,說:「我不能代替上帝;使你不能生育的是他。」(創30:2)

蕾潔和麗亞為了爭寵,就比賽生產。原本生命的賞賜是上帝奇妙的作為;但是在雅各的家庭卻成為競爭的工具。生命應該是一種分享、喜悅;若是成為競爭、比賽的工具,就失去上帝創造生命的意義。

這樣的競爭不會為生命帶來祝福,反而只會帶來家庭的紛爭與苦難。我們發現後來的約瑟就和其他的兄弟間不和,芥蒂甚深。他的哥哥們「憎恨弟弟,不跟他和睦相處」(創37:4),於是將約瑟賣到埃及當奴隸,這就是一種悲劇。甚至在後來兄弟面對面的時候,都還彼此互不信任,而有一再猜忌、防範的舉動。

曾有一個家庭,老一輩希望抱男孫,就向二個媳婦放話說,誰最先生個男孫就賞二百萬。原本二個孩子和媳婦都不打算太早生孩子,結果為了二百萬,二個媳婦開始競爭。無奈,二個媳婦各生二個孫女。不僅如此,這場競爭卻成為兄弟勾心鬥角的亂源,婆婆和媳婦不和的原因。所以,要知道競爭不會為生命帶來福氣,反而只會帶來家庭的紛爭與苦難。

不僅拿生孩子來競爭不好,最好也不要拿小孩和小孩比較,不然兄弟姊妹的不和遲早也會發生的。同樣地,麗亞和蕾潔的競爭,就像雅各和岳父拉班的不和與競爭,這樣的家庭難興旺。俗語說「家和萬事興」,所以我們要記住:嫉妒或怨恨所產生的競爭,是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毒素,和癌症細胞一樣慢慢的侵蝕人的生命。

祈禱:愛我們的天父上帝,感謝祢帶領謙卑的人走正直的路,把祢自己的旨意教導他們。求祢讓我重新體會祢救恩的喜樂,使我的靈甘心樂意順服祢。求祢使我重新體會祢聖靈的能力,使我的靈得以釋放而自由。因此,我要讚美上帝,我要與人分享基督福音的好處。要因為分享而使家庭充滿愛,要因分享而使眾人認識基督。奉復活的主耶穌得勝的名祈禱,阿們。

為家庭祈禱21《勝過恐懼》

為家庭祈禱21《勝過恐懼》
經文:約書亞記1:1-9
金句:你要記住我的命令:要堅強,要有信心!不害怕,不沮喪;因為你無論到哪裏,我─上主─你的上帝一定跟你同在。(書1:9)

摩西死了,約書亞失去了靠山,心中充滿懼怕。勝過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要進入到上帝的同在,約書亞記第一章中耶和華上帝再三告訴約書亞說:「我要跟你同在」,由此可知「上帝的同在」是我們脫離恐懼的關鍵。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一次去前線巡視,看到有一個新兵因為初次上戰場,一聽到砲火聲就嚇得哭出來,怕得不得了。艾森豪將軍如何幫助他克服呢?他並沒有對他說:「你不要怕!」這樣是沒有用的,他只是對他說:「來,你跟我一起走!」他不是去處理他的情緒,而是直接帶著這個小兵一起繼續巡視,和他講話,漸漸地這新兵的懼怕就消失了。艾森豪所作的就是與他同在,同在使他從懼怕中脫離。同樣的,進入上帝的同在是勝過恐懼的根本辦法。

「你要常常誦念,日夜研讀這法律書,使你能夠遵守書上所寫的一切話。這樣,你就會成功,事事順利。」當上帝的話在我們心裏掌權,就可以讓我們脫離一切的懼怕。

進入上帝的同在,而最好的辦法是以禱告、敬拜來到上帝的面前,也就是常常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而有上帝的愛,更使我們沒有懼怕。因為「有了愛就沒有恐懼;完全的愛驅除一切的恐懼。」(約一4:18)

祈禱:慈愛的天父上帝,願祢的愛充滿我的家庭,雖然面對經濟的壓力、工作的挑戰,面對諸多的困苦,求祢與我們同在。讓我再次立志研讀和遵守祢的話語,通過祈禱與主連結,使我在祢的愛中成長。願祢祝福我們的家庭,使我們的家庭見證出上帝的慈愛。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檢視你的童年經驗~走訪童年

檢視你的童年經驗~走訪童年
黃春生牧師
兒童與訓諭一起成長,以權柄人物 (父母、老師、長輩)的信息為基礎,做了早年的決定。目的在於獲得父母及權柄人物的認可,同時也是獲得基本的生存。這訓諭與早年決定影響人以後的發展,成為「內在的兒童狀態」。
※W. Hugh Missildine, 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探索你內心的往日幼童》,彭海陽譯。台北:雅歌,1996。

我們在兒童時期渴望受到父母肯定及關愛,無法放棄「理想自我ego-ideal」的追求,即「我應該要成為這樣」的自我要求,渴望受到權柄人物的讚美與肯定。或是父母追求的價值觀予以內化而形成,並與良心一起構成「超我super-ego」。

聖經箴言22:6指出:「教導兒童走正路,他自幼到老終生不忘。」確實,教導兒童是父母、權柄人物的天職,但問題是什麼是「正路」?又如何教導?這也是內在醫治的一向重要課題。

我們往往缺乏良好的童年經驗,而使得內在的兒童狀態扭曲,甚至在長大之後,遇到打擊、誘惑、試探時,就在觸發的環境中將這些創傷的記憶彰顯出來。將這些童年經驗作出七項重點的歸納,你/妳可以藉此來檢視自己,是否在這些經驗上混淆了自己。

擁有良好的童年經驗
缺乏良好的童年經驗造成的兩極反應
放縱
壓抑
1.兒時生活在安全有保障的家庭
不願給予忠誠的承諾
過度依附配偶
2.兒時生活可以學習到獨立運作
想一嚐分離、獨立的快感
害怕配偶太獨立
3.兒時生活與重要他人有穩固的情感聯繫
不自主地追求性愛
尋求刺激、新奇關係
壓仰愛意,不知如何表達情感
4.兒時生活受人愛與尊重
一直尋求他人的珍愛
對仰慕者無法抗拒
經常性的自我否定
5.兒時生活流暢地表達自己
把需要深鎖內心,卻默默憎恨。付出太多
壓抑自己的需要,取悅配偶
6.兒時生活放輕鬆玩得開心
想找回童年被剝奪的玩樂經驗
發展出強迫性的習慣,生活中沒有享樂與浪漫
7.兒時生活活在自在的規矩中
缺乏自律,期待特別的待遇
常感到配偶不是符合自己的需要的人

脫序Out of order

脫序Out of order

前一陣子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遇到一段路剛鋪上新的柏油,尚未劃上道路的分隔線。一時之間發現有的車子任意變換車道,甚至不顧左右的車距,我行我素地開在尚未劃線的車道上。心想這樣真的很危險,果然前方就發生車禍。

明明可以很安全有秩序的駕駛,但一時的脫序就賠上了一切。在日常的生活裡,許多人缺乏「自律」的能力,無法控制的脾氣、慾望、熱情與衝動,我們不也常聽到一句老話:「啊!要是我當初能控制自己就好了!」使徒保羅也說:「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7:18)可見「自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它是存在靈魂裡。

人心靈內在的交戰,長久以來就是哲學上的焦點,也是人企圖解開的謎。對此柏拉圖(Plato)將靈魂分為三個部份:理性、感性、慾望;他並且說「正當的行為」來自此三者的平衡與控制。希坡主教奧古斯丁也試圖了解靈魂,在他著名的《愛的秩序(order amoris)》中,他將靈魂各種形式的愛分等級:愛上帝、愛鄰舍、愛自己、愛財物。

一次又一次的靈魂衝突、善與惡的掙扎,使人企圖找出什麼是生命的秩序。然而,並非只有哲學家或神學家才能探討靈魂的正確秩序之問題。許多人尋找上帝的秩序,但總是找不著,因為他們尚未認識基督;有些人則乾脆放任自我,建構自己的無神論。在生命這條路上總是有許多人「脫序(out of order)」,脫離上帝的秩序。或許在公路上開車一時的脫序,發生小擦撞,還可以再重來;但面對生命的脫序則無法再重來。因此,及時回到上帝的秩序中,將使你的生命不至於失落(out)。
 
本文寫於1999/8/15 耕心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從漢人「拜天」的文化談信仰

從漢人「拜天」的文化談信仰
黃春生牧師

漢人的祖先,因為不知道那位最偉大的神稱為什麼,在商朝時便將祂稱為「帝」,後來又稱為「上帝」,在下位的國王稱為「下帝」和「王帝」。後來到了周朝時將最偉大的神稱為「天」,而王帝便是天的兒子,稱為「天子」。

漢朝以前的人都是拜天(上帝)。可是到了漢朝時代,漢高祖卻規定,只有天子才可以拜天,而百姓只能拜祖先、拜老師、拜偉人、拜帝王。到了主後142年,張道陵創設了「五斗米教」,後來其子被後世稱為張天師,將五斗米教發揚為道教。後來一直到明朝陳仲琳的長篇章回小說《封神榜》出書後,才將商、周朝代能人及小說人物都封為神,才開始有道教民間宗教在拜這些死去的能人及小說人物。其實漢人最早只有拜天-至高的神,儘管當時的人對「天」的認識極為有限。

※《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

佛教是唐三藏(佛僧玄奘)到西方的印度取經才引進,其實印度人是沒有在信奉佛教,他們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因為他們知道釋加摩尼(印度迦毘羅城城主之子瞿曇能仁),在戰亂時已經得熱病而去世。在當時,他們已經將佛教趕出印度,而佛教是唐三藏取經回唐朝之後,佛教才逐漸發展開來。

在唐朝第12代皇帝唐憲宗李純時,派太監杜英奇去陝西鳳翔的法門寺迎接一寸多長的佛指骨舍利到京城供奉,一時之間,所有的王公大臣、文人百姓掏盡了腰包,花錢花力為要供養佛指,還怕沒有機會。在當時擔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相當今天的司法部次長),看到這些現象覺得太荒唐,就寫了一篇《論佛骨表》呈給皇帝,認為迎佛指簡直是傷風敗俗、貽笑四方,就因為這一篇,皇帝大怒要殺韓愈,幸虧有裴度、崔群這些大臣營救,保了他的性命,但因此被貶到偏遠的潮州做刺史。

《論佛骨表》當中有一段韓愈做了對比,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明帝,公元60年左右,東漢之前完全沒有佛教的觀念,可是當時的帝王在位的時間又久、又長壽。韓愈舉例:黃帝在位100年,活了110歲,堯帝在位98年,活了118歲,周文王、武王、穆王都在位將近100年,而且當時都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這些都和佛教沒有關係。到了東漢明帝的時候佛教進入中國,從此「亂亡相繼,運祚不長」,漢明帝卻只在位18年。到了南北朝,政局更不穩,皇帝信佛更虔誠,但在位和壽命卻更短暫,其中梁武帝是最虔誠的,每天只吃一餐蔬菜水果以為敬虔,甚至他還出家做和尚,最後卻很短命的餓死在台城,死後八年,整個國家跟著完蛋了。從這樣的對比當中,韓愈認為:「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也。」所以他認為佛骨是污穢不祥的東西,建議唐憲宗李純應該把佛骨毀掉,以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禍。

韓愈如先知般的針砭,但很可惜,唐憲宗沒有聽韓愈的話,否則佛教也不會成為中國的國教,可能中國的歷史都會不一樣。你知道李純皇帝的結局嗎?李純在下放韓愈的第二年就被宦官陳宏志殺了,他在位只有15年,活了43歲,又是一個很短命的皇帝。我們不得不佩服韓愈,不知道他是哪裡來的智慧,哪裡來的勇氣,竟然冒著殺頭的危險敢在眾人皆醉時,識破撒但的伎倆。

台灣人受漢人文化很深的影響,也設神主牌祭拜祖先,尤其是拜很多神明,祭拜祖先無非是慎終追遠,吃果子拜樹頭,今日有我乃來自父母祖先。可是溯源而上,生命乃來自造物主-上帝。敬畏祂、愛祂,也敬愛父母,感謝上主賜福歷代祖先,我們存感恩圖報的心,愛上帝、愛人豈不是更好嗎?
2006/05

為何台灣人總是分不清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啊?(2016.9.4 推薦參考)

人是靠上帝而活

人是靠上帝而活

十九世紀蘇聯的大文學家托爾斯泰,寫了許多以聖經教訓為基礎的短篇小說。其中一篇是:「人靠什麼而活?」故事的起因是上帝差一位天使去人間取一位婦人的靈魂(我們不知為什麼?)。可是天使看見那婦人剛剛生下雙胞胎女嬰,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當她看見天使要來取她的靈魂時,放聲痛哭,懇求天使不要在這個時刻取她的靈魂,因為她的丈夫三天前才被倒下的大樹壓死。天使看到此種慘景,不忍心下手取她的靈魂,就空手回去見上帝,上帝看他空手回來,大為震怒(上帝為何生氣,我們也不知原因),立刻摘下他的翅膀,把他丟到人間,並要他在人間找到三個問題的答案,才可以回到天上。

這三個問題就是:一、人有什麼?二、人不知道什麼?三、人靠什麼而活?

那時正是寒冷的冬天,有一個鞋匠叫西門的,出外收帳發現一個流浪漢赤身露體躺在路旁,西門看他冷得發抖,可憐他,就脫下大衣給他穿,帶他回家。回到家,妻子看他帳沒收到,卻帶一個流浪漢回來,大為發火,可是看到那流浪漢可憐的模樣,西門的妻子突然心軟,就到廚房拿出晚餐給他們吃。那時候流浪漢頭一次露出笑容,因為他找到了第一個答案。那就是「人有憐憫心和愛心、惻隱之心」

天使因無處可去,所以留在西門家中幫忙做鞋子和修理鞋子。有一天來了一位高頭大馬的富翁,自備一塊上等皮件,要西門為他做一雙長筒鞋,要保證一年不會裂線、不走樣,否則要告他們失信,把他們關進監牢。

西門將這件工作交給天使,他立刻把皮件剪成死人穿的拖鞋,等到西門發現時,拖鞋已經完成,西門又氣又急,要如何向客戶交代?要拿什麼賠人家?就在西門生氣之時,富翁的僕人突然氣急敗壞衝進來,告訴西門不要做鞋子,改做拖鞋,因為他的主人在回家途中,暴斃在車上。原來當富翁說,要做一雙鞋,保證一年不會裂線、不走樣的時候,天使看見富翁的後面站著另一位天使,準備要來取走富翁的靈魂。於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找到了,那就是「人不知道身後的事情」

天使在西門家住了六年之後,有一天,來了一位穿著高尚的婦人,帶著一對雙胞胎姊妹來訂製鞋子,二個小女孩長得很可愛,可是其中一個一隻腿瘸了。西門問說:「這是怎麼搞的,難道是天生的嗎?」婦人道出這對雙胞胎姊妹可憐的身世:「六年前,小女孩的父親在伐木的時候,不小心被大樹壓死,三天後,她們的母親生下她們之後也死了,斷氣時身體壓著小女兒的一隻腳,等到鄰居發現的時候,小女孩的腳已經瘸了。由於他們無親無戚,而我也沒有兒女,所以我和丈夫商量後,就由我們領養。」婦人邊說邊流淚,顯露出真正疼愛這二個女孩,聽到這裡,西門的妻子也嘆了一口氣.說:「俗語說得好,人無爹娘還可以活,沒有上帝就活不了。」「人是靠上帝而活」正是第三個問題的答案。 
2006/09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為家庭祈禱20《永不絕望》

為家庭祈禱20《永不絕望》
經文:詩篇126:1-6
金句:「願含淚撒種的人得以歡呼收割莊稼!」(詩126:5)

青少年時期是人尋找自我獨立的初期,然而,父母的價值觀與虛榮心,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子女。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軟弱,避免子女一味追求物質享樂,「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那裏。」(路12:34)若是能培養子女勤讀聖經、常反省,注重心靈探索,養成奉獻的習慣,進而樂意幫助窮困的人,這樣一來,就是將上帝視為最寶貴的財寶。

雖然如此,仍有父母容易對子女的乖張行為感到絕望。其實人生難免無知,青春期總有許多衝動、尷尬與疑惑,但總要循循善誘,帶領他們找到生命的意義—主耶穌基督。

在教會歷史上,就有一位永遠不對年輕人絕望的母親—奧古斯丁的母親。奧古斯丁(354-430年)在教會史或神學思想上是一位相當重要的人物,舉凡三位一體的思想,或神父、修女不結婚的禁慾觀念,均源自於他。可是奧古斯丁從小就是一位刁蠻任性的小孩,16歲時進入迦太基大學,甚至與人同居生子;之後,遠赴羅馬造就,更隨從時下邪風敗俗,傷透他母親的心。

雖然如此,奧古斯丁的母親仍不氣餒,反而持續不斷的為兒子流淚祈禱。最後,奧古斯丁終於重生得救,並入神學院受造就,成為當時教會的主教。這位母親所表達出「信、望、愛」的信仰,永遠不對年輕人絕望,永遠以信靠上帝的心來愛一個人的靈魂。這是值得父母和兄姊的學習。

祈禱:慈愛的耶穌基督,懇求祢來看顧青少年。祢來到世間,體驗到人的軟弱和有限,但祢勝過一切的誘惑和試探。願祢親自帶領青少年,使疑惑的得理解,使衝動的得寧靜,使青少年珍惜生命,熱愛基督。幫助青少年找到生命的方向,來實踐人生的使命。使正直人的道路遠離邪惡;謹慎走正路,生命得保全。奉靠耶穌的聖名祈禱,阿們。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為家庭祈禱19《細孔不補,大孔艱苦》

為家庭祈禱19《細孔不補,大孔艱苦》
經文:箴言3:11-14
金句:「教導兒童走正路,他自幼到老終生不忘」(箴22:6)

台灣諺語「細孔不補,大孔艱苦」,意思是說:防患未然、防微杜漸。平時對網得小心維護,當網有破洞時,要在它仍是「細孔」時,就趕快補好它,千萬不能等它破裂成「大孔」時,再想去補救,因為到那時可能已經破到補都不能補了。

就如韓非子所說:「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丈之屋,以空隙之煙焚。」意思是說,千丈高的堤防是從像螻蟻穴那麼小的洞開始潰決的,而百丈高的房屋,只要有一點點的煙,就可能焚為平地。所以,人千萬不能怠墮疏忽,該做的就不要延宕,總要殷勤做工,否則總有一天,想做都不一定有工讓你做。

聖經在此要喚醒我們,不可輕視上主的管教,不可忽略祂的警戒。上主管教他所愛的人,正像父親管教他的嬌兒。尋求智慧的人有福了;找到悟性的人有福了。智慧比銀子更有益處,比精金更有價值。而父母、師長更需「教導兒童走正路,他自幼到老終生不忘」(箴22:6)

祈禱:我們救主耶穌基督,願祢保守我們,如同保守葡萄枝連結於葡萄樹。懇求聖靈使我們有個願意受教的心,在我們的心靈裡深耕,使我們能夠結出豐碩的生命果實。更將祢的話語放在我們的胸懷裏,刻在我們的心版上。幫助孩子走正路,使孩子因敬畏祢,而得著生命的智慧。奉耶穌的名懇求,阿們。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為家庭祈禱18《深得上帝和人的喜愛》

為家庭祈禱18《深得上帝和人的喜愛》
經文:路加福音2:52
金句:耶穌的身體和智慧一齊增長,深得上帝和人的喜愛。(路2:52)

在台灣的教育取向長久以來極重視「智育」,因著時代轉變,許多父母不僅要求孩子補習國、英、數等主科。甚至有小學生一個月共補習十七科,包括學桌球、寫作文、說故事等。1996年10月11日台灣日報第十版有一則新聞,標題是這樣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吳英璋認為這句話絕對是錯!」這位前台北市教育局長,也是一位心理輔導教授就這樣強調說:「孩子的學習有快有慢,因此,不是贏了起跑點,就一定會贏得終點。」

聖經中,對童年耶穌的描述不多,也因此我們極困難知道耶穌小時候的學習狀況;雖然如此,我們仍可從路加福音2:52「耶穌的身體和智慧一齊增長,深得上帝和人的喜愛。」察覺重要的端倪。

耶穌的「身體」和「智慧」一齊增長。所指的是「健康」與「才能」特別是擁有生活技能的智慧。這兩項也是一般父母最為重視的層面。小孩子能夠隨著年紀而健康的成長,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期望,但是孩子長大總要學習一技之長,好在將來能夠獨立生活,甚至有益於社會。

但光重視這兩項是不夠的,還需要深得「上帝」和「人」的喜愛。所指的是和上帝與人際的關係,也就是「信仰」與「人格特質」的養成。學校制式教育的養成強調在「才能」上,對於道德、信仰使命的培養很少。因此,我們應該在制式教育中,添加宗教教育的素材,好使我們的社會在一、二十年後,多一些尊重生命的態度,對生命的苦難多幾分慈悲、憐憫的心,對所從事的職業多一些使命感、少一些錢臭味。

祈禱:親愛的耶穌,我感謝祢將屬天的典範彰顯在世間,讓我們可以在祢身上學習到美好的功課。當我們的眼光向世界的價值看齊時,我們就離祢的典範越遠,而使我們所教導孩子的趨近功利主義,唯利是圖。求祢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夠定睛在耶穌基督身上,使孩子能夠深得上帝和人的喜愛。奉耶穌的名懇求,阿們。

為家庭祈禱17《離開父母》

為家庭祈禱17《離開父母》
經文:馬可福音10:7-9
金句:兩個人成為一體。既然這樣,夫妻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一體。(可10:8)

婚姻的結合是上帝賜福家庭的開始,而夫妻的結合首先被吩咐要「離開父母」,這造成許多人的困擾與不解。「離開父母」意義何在?

「離開父母」是教導即將結婚成家的「男孩」,從此以後要當家作主,要學會決策,要承擔責任,要保護妻小,要奉養父母,要成為一個獨立的男人…,絕非只是結婚時,離開父母親,搬到外面住而已。因此,新婚夫妻在心理獨立性沒有困難時,與父母親在一起,沒有甚麼不可。

「離開父母」對父母親的意義是放棄對新家庭的主權。當子女結婚時,對父母親而言,更意味著你要把多年來對小孩的「掌控權」,交給他們自己來學習和承擔。孩子的經驗沒你豐富,當父母的很容易會看不慣而介入,這都不適宜的。

「離開父母」的用意是夫妻相愛,夫妻相愛的功能是孝敬父母。離開父母使夫妻兩人在新的環境,不受干擾的空間儘速培養默契,建立溝通模式,建構解決問題的機制與原則,使兩人的價值觀及愛情建立在較穩固的基礎上。大家都知道猶太人嚴守安息日的習慣,但耶穌卻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的。同樣的,離開父母的原則是為了夫妻相愛,而夫妻相愛的功能之一是為了孝敬父母。

祈禱:親愛的上帝,求祢的話語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合乎上帝旨意的家庭,教導我們彼此相愛的關係,而非管轄與控制。讓我們學習到三一上帝彼此愛的關係,並成為我們家庭的新關係。幫助我們獨立,也幫助我們孝敬父母。也同樣幫助我們在屬靈的大家庭-教會,得以彼此相愛,有共同的目標,同樣的愛心,相同的情感,和一致的想法,好讓我們充滿聖靈的喜樂。奉耶穌基督的聖名祈禱,阿們。

為家庭祈禱16《愛的反面》

為家庭祈禱16《愛的反面》
經文:路加福音10:25-37
金句:法律教師回答:「以仁慈待他的那個人。」耶穌說:「那麼,你去,照樣做吧!」(路10:37)

從耶路撒冷城往耶利哥城的這條路不到30公里,落差卻將近1200公尺,放眼望去,全無人煙,都是曠野。今日從該地經過,也只能看到幾處修道院和過路的旅客。耶穌說被強盜打得半死、丟在路旁的商人,所得到的是「冷漠的對待」-難得出現的路人,卻從另一旁快速離開。

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緬甸民主人權鬥士翁桑蘇姬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一個冷漠的社會使人性死亡。

就在受襲擊的商人快絕望時,出現了一位數百年來與猶太人不相往來的撒瑪利亞族群的人。以他的裝備和經驗來看,必定是經常往來於此路徑的,他一定了解此時自己也身陷危機中。看到路旁被打得半死的猶太人,他在害怕之餘,最明智的抉擇應該和前兩位一樣,從另一邊快速離開。

但,愛的力量使他勝過心裡的害怕,正如約翰一書4:18所記:「有了愛就沒有恐懼;完全的愛驅除一切的恐懼。」因著愛他勝過害怕,也勝過族群的世仇。

保羅說:「基督的愛支配著我們」(林後5:14),縱使有人看保羅的行徑「好像瘋了」,看撒瑪利亞人的作為也太違常理;而這一切,卻都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愛已經臨到我們,並且成為我們愛自己、愛他人的力量。

祈禱:父上帝,懇求祢赦免,當我們看到社會的黑暗面時,我們閉口不言,當我們看到受困者時,無力伸出援手。冷漠已經侵蝕我們的心,自私已經僵化我們的四肢。上主啊,祢的慈愛浩大;求祢照祢的憐憫賜我新生命。願基督的愛再次支配著我們,願家庭、社會和國家因此得到復興。願慈愛和忠信彼此相迎;正義跟和平互相擁抱。願所有敬畏上主的人說:祂的慈愛永遠長存!奉救主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又是口號治國嗎?

又是口號治國嗎?
●黃春生牧師
內政部長江宜樺先生3月15日晚間表示,為了要鼓勵生育需要一個響亮口號,內政部將公開徵求一個有創意、能引起社會共鳴且讓大家「聽了想生小孩的口號」,獲選者將獨得獎金新台幣100萬元。我聽到這句話的第一個念頭「又是口號治國」。

台灣過去確實有幾個人口政策口號,「實施家庭計畫,促進家庭幸福」、「小家庭、幸福多」、「3321,結婚三年生第一胎,再三年生第二胎,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當生育率高的時候口號又改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不嫌少」。近幾年出生率下降政府喊出「三個不嫌多」,但好像提高不了國人生育的意願。

◆生育口號在現代行不通

內政部想以「口號」來促進生育的意願,但是這年代與過去的年代極為不同,「口號」在過去行得通,但是在現代卻一定行不通。過去,台灣從農村經濟轉型商業經濟,農村需要較多的人力,因此生育率普遍均高。轉型商業化之後,個人經濟收入增加,生育所需的花費還在合理範圍內,因此生育的意願也較高。但是,現今的社會情況並不是如此,為何台灣的生育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國家,與法國相當。根據主計處統計指出,2009年的粗出生率為1.12%,死亡率1.02%,當年人口僅增加4321人。

造成少子化、出生率下降主要的原因是高失業率、收入減少、負擔增加,對現狀感到不滿,對未來感到悲觀。根據主計處統計1998年失業率為3.85%,2009年為7.35%,十年間失業率增加近一倍。受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影響,國人的生活品質不斷下降。

《天下雜誌》2010年國情調查指出,從經濟、政治、社會各角度進行的國情調查,發現台灣人民最在乎的,是社會上貧富差距的擴大。有高達九成以上的人(93%),最憂慮的事 是貧富差距擴大。比例較五年前,暴增了近兩成。內政部資料顯示,國內低收入戶數已突破十萬戶,人數更超過二十五萬人,紛紛創下新高點。民眾生活品質下降的結果,使他們對前景感到悲觀。

◆政策應先於口號

馬政府2008年提出的人口政策白皮書,訂民國104年生育率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1.6人標準,不過,依目前情況恐怕難以達成。其實,「口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政策不應該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促進生育,內政部還想舉辦未婚聯誼,但是這樣的事不應以內政部的高度來舉辦,而應與社團、宗教、福利團體等結合,內政部要做更有深遠決策的事。內政部也打算發放育兒津貼,但是財政有限的情況下,能維持幾年也令人存疑。更何況,僅對於增加生育第三胎補助,有可能會因此造成性別比失衡。

生育率低,是與大環境惡劣息息相關。唯有改善大環境的因素,促進育兒的環境,提升義務教育,減低人民的痛苦感受,增進生活品質與光榮感。如此,生育的意願自然就會提高。政府何不舉行「提升人口」的國是會議,集結各領域的專家提出可行建言,之後再擬訂十年、二十年計畫,從根本予以改造。這是內政部應有的高度不是嗎?

為家庭祈禱15《勿使心靈黑暗》

為家庭祈禱15《勿使心靈黑暗》
經文:路加福音11:33-36
金句:所以,要當心,免得你裏面的光變成黑暗。(路11:35)

耶穌的比喻清楚明白,用來提醒門徒要成為黑暗中的明燈來照耀別人。但是在照耀別人之前,自己的內心必須光明。如何使自己的內心明亮,就是需要上帝的話語來照耀我們的內心,如此我們全身就充滿光明,毫無黑暗。接著,我們才能成為燈台上的燈,照耀別人。

有人做一個實驗:在水桶中放一隻魚,之後把水的溫度以每秒華氏0.0036度的慢速升高,發現魚在水中仍悠然自得,但兩個半小時後,魚竟一點也沒有掙扎地死了。其實,罪的誘惑也是如此,一點小罪我們不以為意,漸漸地我們的生命將被罪所吞吃。就如同「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被罪惡的癌細胞所吞噬,屆時危害整個生命就來不及了。若是基督徒不喜愛以上帝的話語來光照我們的心靈,我們勢必對罪惡遲鈍,勢必被罪惡所同化。

活在犯罪率極高的社會,我們的挑戰特別大。父母不僅要保守心靈,更要讓心靈充滿光明。為人父母親,更需要幫助孩子的心靈因有上帝的話而明亮,因有上帝的話而有力量拒絕誘惑。

祈禱:親愛的救主耶穌基督,求祢的靈來光照我,使我常省察自己,使我意愛上帝的話語帶給我的生命有光明,使內心之光常常燃點。求聖靈保守孩子們,得以抗拒誘惑,保守孩子的心懷意念,總是對罪惡敏感,總是能倚靠聖靈的幫助來勝過黑暗的權勢。因為祢的光為著義人在黑暗中照耀,為著慈愛、憐憫、正直的人照耀。奉耶穌的名感恩祈禱,阿們。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為家庭祈禱14《和睦相處得主賜福》

為家庭祈禱14《和睦相處得主賜福》
經文:詩篇133:1-3
金句:弟兄和睦相處是多麼幸福,多麼快樂!(詩133:1)

「弟兄」是指大家庭中全部有關係的人,有時也指一同工作的同事,或是參加比賽的同一隊人。只有當這一群人和睦合作,這才會使上帝喜悅。

「和睦」是指沒有人愛說閒話或背後說人壞話,而是對群體中其他的人有積極的照顧和關懷。在群體中每個人都受到應有的注意與尊重,即使一個外來的人走到那個團體,他會立刻感到友善的氣氛,大家彼此關懷和照顧。如果能夠和睦,這樣的教會、家庭就充滿愛,也就能夠帶來上帝的祝福。

如何做才能展現和睦與愛呢?

一、以珍貴的香水(油膏)澆在頭上!古代以此行動來表達對人的愛與尊敬,就好像有一個女人,為了表達她的愛,將一玉瓶「極貴的香膏」傾倒在耶穌的頭上(太26:7)。當我們如此為家人、為他人付出的時候,上帝也的確會有同等的賜福。

二、好比黑門山的甘露,降落在錫安的群山嶺。錫安大多是乾旱的曠野,而黑門終年結冰,他的露水定時滋潤錫安。換言之,在建立和睦的家庭與教會時,我們也要學習露水帶給亟需滋潤的人。

祈禱:「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天父上帝我們感謝你降世為人來愛我們來拯救我們。耶和華上帝啊,你不變的愛上達諸天;你的信實高入雲霄。你以不變的愛引導我;你的信實始終帶領我。願聖靈澆灌我,使我學習耶穌基督的樣式,來愛我的家人,來愛我的鄰舍。使我的家庭彼此和睦而得祝福,使我們的教會因和睦而有馨香的氣息。奉耶穌慈愛的名祈禱,阿們。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恢復生命的原形

恢復生命的原形
好書推薦:《32堂聖經人物的生命課程》
本文載於《台灣教會公報》

 ●黃春生
◆自我何處尋?
人渴望認識自己,從古至今一直持續有人在尋求。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一生也渴望認識自己,他說:「我沒有過人之處,只是比別人更認識自己。」但是,許多人不是選擇真理探索,而只想透過占星、星座更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原型,甚至想透過星座去分析他人個性,減少令人受傷的機會;卻不自覺的踏入先入為主的陷阱,依賴星座算命之說,彷彿上癮一般,讓它掌管你的想法,甚至主宰你的人際應對的方式。

近代對於理性科學的看重,心理分析、心理諮商逐漸成為專業的學門,而使人企圖認識人的性格、特質等「人的原型」有了展新的視域,因為,探討及認識人的原型似乎讓人有了一種穩定感。但是聖經上說:「你們中間不可有人使兒女經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觀兆的、用法術的、行邪術的、用迷術的、交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申命記十八章10~12節),其中觀兆與占卜是屬於星座的部份,基督徒不應以這種方法企圖去認識人的原型。

◆從神的形象中尋找自己
那麼我們想尋找自我的原型,尋找性格上的穩定感,在哪裡可以找到?當我讀到古倫神父(Anselm Grun)與其胞妹琳達.雅諾許(Linda Jarosch)合著的《32堂聖經人物的生命課程》一書,我豁然開朗,作者以精闢、獨到的聖經詮釋開啟我的眼光。基督徒知道上帝是用祂的形像造人,有男有女,而「人的原型」正反映出上帝的形象。因此我覺得,人要認識自己的原型才有可能認識上帝的形象,人要認識上帝的形象才有可能認識自己的原型。通過這本書,我們看到聖經人物如何在他們的生命中經歷、認識上帝,如何在生命的歷程中激發出原本在他們裡面的上帝形象,進而面對自我的黑暗面而認識到自我的原型。

當人經歷上帝時,會激發出人原本有的上帝的形象。因此,我們從聖經人物身上可以發覺人的黑暗面,他們與上帝互動之下,黑暗面逐漸除去而顯露出上帝的形象。這些聖經人物有女、有男,從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生命的原型,也看到自己的軟弱與黑暗面,進而學習他們與上帝建立和諧的關係,以及與人的關係。

◆和諧互補的二性關係
本書分成上、下二冊。上冊以十四位聖經女性人物來代表十四種女性特質,作者藉由這些真實女性人物的原型,來鼓勵現代的女性,要珍惜女性特質,勇敢去活出上帝給人的性格。下冊以十八位聖經男性人物來說明十八種男性特質,好讓男人找到自我,並獲得心靈力量。

什麼樣的男人算得上是真正的男人?是很有男子氣概的男人?還是好好先生呢?作者在書中讓我們認識到男人的原型是,同時擁有戰鬥與愛的能力。一個完全的男人不僅要擁有具備戰鬥與愛人的能力,還必須具備夢想與實踐的勇氣。沒有人開始時就是完美的,我們都在嘗試與錯誤中學習,更去面對自己的黑暗面。雖然,許多心理學家抱怨,在現代社會中幾乎困難找到男性榜樣。應當作為正面楷模的政治人物、演員、運動員也屈指可數。

而這十八位聖經男性面對自我的黑暗面,並經歷上帝而彰顯出生命的原型。古倫神父指出,根據心理分析的始祖榮格(Carl Jung)的看法,人物原型的形象能夠幫助我們認識隱藏在我們內心的獨特潛能,開啟我們生命的動力。任何人都同時具有男性與女性的原型特質,這些聖經人物的原型同時適用於男人身上,也適用於女人身上。沒有一個人只固定某一種原型,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向,而這些原型也會因人而異,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也正因如此,上帝造男、造女讓二性在和諧互補中彰顯出上帝的形象。

◆生命的醫治
這幾年教會界興起「內在醫治」的課程,我發現閱讀此書的益處,居然能夠透過認識聖經人物的原型,產生自我的內省,面對自我的黑暗面,透過認罪悔改,使靈的功能恢復,使人進入到醫治之中。好的內在醫治的課程必須有活生生的實例,而本書提到的卅二位曾經活著的人物,他們生命悔過更新的歷程,他們面對自我的黑暗面,與得醫治與釋放的經驗,更能讓我們從中受益。

大衛濫用權位的失敗,所羅門面對情慾的誘惑與失敗,或是先知逃避呼召與責任等,在作者精彩的詮釋之下,我們都在這些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罪與軟弱。但也讓我們看到,除去黑暗面之後,上帝的形象彰顯出來,人的原型就成為我們生命的祝福。

看到這卅二位聖經人物生命中的軟弱與陰暗面,這對我來說是很欣慰的,因為自己也是一個不完全的人,但是上帝並沒有因此離棄他們。閱讀每一位人物就好像在閱讀自己的生命一樣,會讓你一再思索自己生命的缺陷,甚至期望他們經歷上帝的醫治與帶領也臨到自己的身上。真實人生就是在無數次的堅強與軟弱、光明與黑暗、信任與恐懼、愛與恨的起伏中受磨練、受調整。但只有願意謙卑在上帝面前的人,得以恢復人的原型,顯出上帝美好的形象。

噗浪連結

為家庭祈禱13《義人的腳步》

為家庭祈禱13《義人的腳步》
經文:詩篇37:23-26
金句:他失足,也不至於爬不起來,因為上主要扶他起來。(詩37:24)
義人總是(通日)慷慨好施,樂意借給人,而他的身教深深影響子孫,更使得子孫蒙福。

在美國紐約有一則流傳久遠的故事:一百多年前,愛德華牧師(Rev. Edwards)遇見百萬富翁的商人祖克士(Jukes),就深覺祖克士的生命必須更新,於是愛德華牧師就在聖誕節向祖克士宣講聖誕節的意義,並邀請祖克士相信耶穌基督。

但是祖克士說:「你去信你的上帝吧!我的一切都是我自己賺來的,我一輩子也不會相信上帝。」接著他又信誓旦旦地說:「而且不僅我不會相信,就連我的子子孫孫也不會去信你的上帝。」

一代一代過去,有位大學教授在研究家族史的時候,特別以愛德華牧師及祖克士二個家庭為研究對象。他發現愛德華牧師的家庭因為有信仰,使得他的後裔備受祝福,子孫中共有三百位傳道人、神學家,一百位教授,三十位法官,六十位醫生,十四位大學校長,三位國會議員,以及一位美國副總統。

反而祖克士的家庭,因為沒有信仰,道德情操也一代不如一代,他的後代卻有三百一十位流氓,四百四十位罹患性病,一百三十位曾坐牢十三年以上,七位謀殺犯,一百位酒徒,六十位職業小偷,一百九十位淪為妓女,以及二十位商人。

祈禱:親愛的主耶穌,感謝祢以生命在影響我的生命。當我愈喜愛聆聽祢的話語時,就愈受祢影響。每當我愈敬拜祢時,我的靈就愈得到安息。求祢繼續更新我的生命,復興我的生命,也使我得以有基督的身教來影響後代子孫,教導孩子走正路,使他們自幼到老終生不忘(箴22:6)。奉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備註:《為家庭祈禱》,是我受邀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140年(2005年)所寫的。 在部落格刊登的內容有時會予以增補。 

以信仰面對經濟蕭條

以信仰面對經濟蕭條

面對金融風暴、全球不景氣,台灣的經濟不斷向下探底。企業界裁員,傳統產業與人力密集的產業外移,導致國內經濟面臨嚴峻挑戰。面對經濟蕭條下的台灣,我們要怎樣用信仰的角度來詮釋它的意義?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此次的機會,好好想想「人所能倚靠的是甚麼?」是金錢嗎?是權勢嗎?我想都不是,而是比這些更重要的,就是上帝。這樣說絕不是「宗教八股」,而是真實的信仰體會。

台灣在一九五○年代經過四萬台幣兌換一塊新台幣的慘痛經驗,也經驗過大戰期間糧食缺乏的飢餓時代;特別是在一九五八年八月七日大水災後,台灣糧食嚴重缺乏的艱 困階段,但都沒有摧毀基督徒對上帝的信心。反而,在那段日子裡,大家還是照樣傳福音,沒有停止聚會。更可貴的,是在那段物資缺乏的年代,我們信仰的前輩們,是以很謙卑的心在帶領我們的教會走過上述這段崎嶇坎坷的信仰之路。那時,台灣社會甚少聽到外遇、亂倫的事件,也鮮少有青少年人不問青紅皂白地在街上拿刀砍 人,且不知反悔;更聽不見有人膽敢在光天化日下當街搶劫。但是,今天這些都出現了,且幾乎經常發生。看到這些亂象,我們不得要深思聖經申命記8:3所說的話: 「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這句話同時也是以色列人經歷四十年在曠野「困苦」的信仰體驗。

因著,世界經濟的震盪,對很多辛苦經營事業的人來說實在是很大的打擊。有許多公司、行號因此關門、倒閉。時常有抗議遊行的新聞出現,因為公司、行號的老闆跑了,員工領不到薪水和被裁員。不僅是自己,連帶的家庭也因此陷入苦境中。這確實是會令人聽來就感到心酸的事。就連許多公營事業也加速民營化,而使得待遇、福利縮水 很多。但是,我還是要藉著這個機會提醒大家記住聖經的話:「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

在經濟蕭條時,我們來反省信仰是很有意義。台灣人近三十年來一直生活在經濟高度發展的環境下,且還造成一個奇怪的觀念:經濟奇蹟。很多人腦袋裡想的,都是錢。 換言之,生命的價值觀念往往就鎖定在錢的範圍內作詮釋。似乎沒有錢就沒有未來,似乎沒有錢就失去生命的意義。台諺所謂「為錢生,為錢死,為錢走千里」就是 金錢功利主義的註腳。同樣此種金錢功利慾也投射在台灣民間宗教的信仰行為上,因此常言道「有錢,使鬼會推磨」。不僅如此,在台灣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裡,有事欲找人協助幫忙,少者送個小禮、設宴款待,等到佳餚、XO下肚,非要賣人情帳不可。大者則要大大的「紅包」,才能打通關節。 由於中國現在的經濟起飛很像三十年前的台灣,這也難怪有台商就諷刺的說:「把三十年前應付國民黨官員的那一套紅包文化,用在共產黨也一樣行得通。」
人同此心,與鬼神打交道也難免此俗:台灣民間宗教的信徒如有所求,單單「燒香」膜拜是行不通的,還要帶「三牲」與「五牲」配上「燒酒」供奉牠們,讓其先喜顏悅 色飽食一頓。當然「紅包」更是不可少,在台灣一年所燒的金紙錢、銀紙錢就燒掉新台幣一百四十多億元。所以,民間宗教流行一句俗語「有吃有行氣,有燒香有保庇,有燒金就大賺錢」,也許台灣社會的「紅包文化」就是受到此種宗教行為的鼓動。

就以 「土地公」的信仰來看,原本宋朝國勢積弱,外敵時常入侵,因此百姓將心靈寄託於鬼神,從那時起許多聖賢善士都被封為神明來崇拜,其中最為有名的算是將善士張福德封為地神「土地公」。原本其造型是鬍鬚斑白的長者,但是時下的台灣將其神像塑造較為年輕,且左手捧「金元寶」,右手持「如意」。使得「土地公」失去慈祥善士的模樣,而成為既勢利眼又有「金」臭味。這樣的造型改變,證明一件事,就是許多台灣人是多麼的貪財,而將他們的「貪財心態」投射在土地公的造型。 這樣的信仰型態只會將人的生命以錢來衡量,不但對生命價值是一種踐踏,更是一種摧殘。現在有這樣蕭條的機會來臨,或許也是個好契機,讓大家得以好好反省一 下,錢,真的是萬能嗎?

我想錢非萬能,有時還成為負擔。一九七三年南越、北越對抗結束,北越的軍隊開入南越首府西貢。西貢街道上到處都是南越的錢幣,可是沒有人要撿;有車子的人,特別是那些擁有高級進口轎車者,常將車子牌照拆下來,然後利用夜晚偷偷地開到他人家的門口去放著,因為擔心共產軍隊會將有車階級的人下放到勞改營去改造。在 那七○年代共產政權統治下的越南,有錢就是一種生命的負擔。

也因此,我有一種想法:或許透過蕭條的經濟來臨,我們才會體驗出短缺的苦難,台灣人才會重拾勤勞、儉樸的「水牛精神」。我真期盼,透過經濟蕭條的侵襲,我們能體會到:錢,不是上帝,它不能救我們的生命。只有創造萬物的上帝才是我們生命的主。最後請你翻閱路加福音12:16-21,在那裡耶穌基督就通過比喻提醒我們,錢,這種東西確實是很迷惑人心的;它會使人忘了上帝是誰;很多人以為有了它,天國就近了許多。其實那是因為錢使人的眼睛失去了衡量的準則。錢,也會使人墮落而不知道。

本文載於 信望愛-《時事評論》以信仰面對經濟蕭條

相關閱讀:2009年2月26日《心理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由多倫多大學的士嘉堡校區(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Scarborough)的心理學副教授伊力契(Michael Inzlicht)等四位教授發表了一篇關於〈宗教信念的神經標記物〉Neural Markers of Religious Conviction, Volume 20 Issue 3, Pages 385 - 392。研究是針對有信仰與無信仰的兩組受測對象,做了著名的認知控制實驗-史楚普效應(Stroop task)。
研究發現,凡是有信仰,或是相信有神的存在的人,在遇到挫折時,其前扣帶腦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簡稱 ACC)受到的刺激較小,因而所產生的挫折感也較小、比較容易釋懷,而且通常較少犯錯。ACC是大腦的情感警示系統,它就好比像是個警訊信號鐘,當某人犯錯或面臨到事情不在自己掌控下的情況時,便會發出信號。當人需要集中注意力或控制自己的 行為時,好比說在做錯事時,這時腦部的ACC就會有所反應,並幫助人調整或修正當下的行為。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午夜花神


午夜花神
    今天下午5:00到kapifish品嚐香醇的咖啡。花神咖啡原稱安提瓜咖啡,產於瓜地馬拉,具有花香、果香的味道。
    上週五我太太到店裡喝咖啡時,希望喝到稍濃郁的花神,於是咖啡達人黃瓜就特地將花神加入曼特寧,約是一比二的比例。由於,色澤較深,就開玩笑戲稱為「花神的鼻屎」。結果另類的「花名」引發噗友的好奇與討論
  
 其實,黃瓜是要嘗試開發「花神的眼淚」,主要是採花神咖啡、曼特寧咖啡按二比ㄧ的比例調和的,聽說除了這二味咖啡豆之外,還加入另外其他二種豆子。喝起來帶點鹹味,又保有原本的花香、果味。
  
 「花神的鼻屎」在經過調整、嘗試之後,終於確認它的獨特烘培與比例。因此,也賦予它一個雅名「午夜花神」。


圖:kapifish的咖啡烘培機。
(手機噗)

白色情人節,瞎米碗糕!

白色情人節,瞎米碗糕!
黃春生牧師

二月十四日是聖瓦倫泰節(Saint Valentine's Day),是紀念一位早期教會的牧師(神職人員)。 據說,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Marcvs Avrelivs Clavdivs Avgvstvs Gothicvs,讀作「打敗哥德人的馬爾庫斯·奧雷利烏斯·克勞狄·奧古斯都」)公元268-270年在位期間,禁止年輕男子結婚,他認為未婚男子可以成為更優良的士兵。一位名叫瓦倫泰的神職人員違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為年輕男子主持婚禮。....傳聞瓦倫泰於公元269年2月14日被以棍棒打死處決。依據《天主教百科全書》指出,公元496年,教宗聖基拉西烏斯一世在公元第五世紀末葉把2月14日定為聖華倫泰日。之後,在商人的設計下「聖瓦倫泰節」就以「情人節」的姿態盛行起來。但是,這幾年卻多冒出一個「白色情人節」這又是「瞎米碗糕」?

白色情人節(White Day)1977年源自日本,由日本福岡市博多區的甜點(菓子)製造商「石村萬盛堂」所發起,以鼓吹2月14日收到情人節巧克力的人,若是有意思的話,必須在一個月後的3月14日回禮給對方,如此愛情才能至死不渝。3月14日說明白就是一種促銷甜點的手段,這個節日最早是稱為「糖果贈送日」(日语:キャンデーを贈る日)。自1980年 起,因為糖果所使用的砂糖是白色,所以改稱為「白色情人節」。

在商人的炒作之下,彷彿情侶之間必須互贈禮物才是愛情的象徵。如果愛情是建立在物質上,將使愛情顯得庸俗不堪。雅歌8:7說:「水不能息滅愛情,洪水也無法淹沒。若有人想用財富換取愛情,他必定招來鄙視。」這句話很清楚的說明這個道理。

愛情若不是以婚姻作為承諾,那樣的愛情只是建立在情慾上。愛情、婚姻是彼此的委身,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彼此相伴堅守,這樣的愛情才是合神心意的。神也是以不棄不離的「婚約」委身在祂的選民,先知何西阿傳上帝的神諭時說:「以色列啊!我要娶你為妻;我要對你公平誠信;我要以慈悲不變的愛待你,娶你作我永遠的愛妻。」 (何2:19 )婚姻是以生命來委身的,雅歌8:6就如此說:「願你的心只向我敞開;願你的手臂只擁抱我。愛情跟死一樣堅強;戀情跟陰間一樣牢固。它爆出火燄,像烈火一樣燃燒...。」

上帝對於外遇、背叛婚約的人是很嚴厲的責備,甚至不再接受他的敬拜與祭物。「你們想知道他為甚麼不再接受祭物;那是因為他看見你們背棄了年輕時所娶的妻子。她是你的伴侶。雖然你在上帝面前誓約要對她忠實,但是你背棄了她。上帝不是使你跟她成為一體嗎?上帝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你們有真正屬於他的子女。所以,你們個個要謹慎,不可背棄自己的妻子。」(瑪垃基書2:14-15)在世俗價值當道的世代裡,在商人炒作之下,愛情、婚姻只剩下「物質」的外包裝,褪下外包裝之後,我們的愛情、婚姻只剩下什麼呢?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為家庭祈禱12《簡樸的生活》

為家庭祈禱12《簡樸的生活》
經文:申命記8:2-6
金句:上主使你們飢餓,然後把嗎哪─是你們跟祖先都沒有吃過的食物賜給你們,以此教導你們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 8:3)

在我們的社會上有許多不同的族群,捷運族、機車族、上班族…,還有新的月光族。「月光族」顧名思義是「每月薪水花光光」,有人為了買名牌皮包,寧可三餐吃泡麵,甚至預借現金而債臺高築。據金管會統計,到2004年10月底為止,國內現金卡發卡量已逾580萬張,從發行現金卡的銀行大手筆的年終獎金來看,似乎是極賺錢的事業,但這卻是用許多人的債務所堆積出來。

然而新聞的話題總是在名人的身上作文章,鎂光燈的焦點總是照耀極盡鋪張奢華的事物上,這更助長社會糜爛的物質風氣。

穿著打扮可以展現上帝給人的品味、審美,展現自信,甚至促進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但基督徒的穿著仍有聖經的依循與指導,提摩太前書2:9說到穿著時,提醒我們要「以正派衣裳為妝飾,不以編髮、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妝飾」。這正是上帝子女的美德。培養簡樸最好的方法,就是操練靜默,打開心靈穩秘的聖所,聆聽上主的聲音。我們若這樣做,生命就得以找到寧靜堅穩的方向。

祈禱:我主我的上帝!求祢赦免我,因我的眼睛時常看世間虛假的物質,我的心時常愛慕世上的名聲和地位,求你赦免。求主教導我認識到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也求祢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祢法律中奧妙的真理。求祢使我因簡樸而使得生命更有力量。幫助我們認識,家,不在乎大小,不在乎豪華簡陋,只在乎有沒有尊重、瞭解、安慰、關懷、信任、付出和犧牲。更幫助我們的家充滿彼此的相愛,充滿上帝的愛。謙卑奉靠耶穌的聖名懇求,阿們。

為家庭祈禱11《敬畏基督的夫妻》

為家庭祈禱11《敬畏基督的夫妻》
經文:以弗所書5:21-33
金句:你們要彼此順服,因為你們是敬畏基督的。(弗5:21)

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離婚率急遽上升,逐年創新高,而且夫妻婚姻關係維持的時間有愈來愈縮短的現象。2004年以結婚二年後離婚者所占比率最高,達8.3%;結婚四年者次之,占7.3%;再其次為結婚三年者,占7.2%。在台灣,粗離婚率十四年間約增加一倍,與亞洲地區國家相比則顯著偏高。

婚姻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雙方相互委身、彼此信任並有使建立美滿婚姻的決心。有了決心就會努力培養情愛,尋求並改進溝通技巧,會尋找人生共同的價值及目標,也會努力去化解夫妻間的衝突。

在結婚禮拜中最重要的是在誓約,這種誓約不是只有男、女雙方而已,而是包括上帝也參與在誓約的當中。因為兩人結為一體,就是在參與上帝的創造,也是在執行上帝創造人時,所賦予生養眾多的責任,同時表明生命力必須在上帝的祝福下發生。因此,用嚴肅、謹慎、誠實的態度立婚姻的約,才是基督徒結婚禮拜中最重要的功課。

令人難過的是,今天的青年對結婚禮拜的誓約甚少用嚴肅、慎重、誠實的態度去看待,相反地,卻用許多浮華的裝飾在表明婚姻的關係。這才是今天基督徒青年離婚率越來越高的因素之一。牧師有必要要提醒大家注意,這些可以用錢買到的裝飾、布置、熱鬧,都將會很快消失掉。但是,誠實的誓約是維繫婚姻關係最重要的力量,因為在誓約中,有上帝在見證著男、女雙方內心的信仰告白。

不幸的,有許多人在離婚中是很受創傷的。有的是沒有以誠實的心立婚約,欺騙了對方。有的人是遇到婚後的不忠實。在婚姻裡面,我們也常聽到第三者的誘惑,就像在伊甸園裡面蛇誘惑夏娃一樣。換言之,破壞夫妻關係的第三者就像撒但一樣。也因此,夫妻之間更應該儆醒,勿讓撒但的爪牙有機可乘。同樣地,我們更不能成為撒但的爪牙,破壞上帝見證與賜福的婚約。

對於離婚受傷的一方,要走出來,恢復正常生活與家庭,需要極大的勇氣,更需要身旁的親友的陪伴與支持的。不要指責,不需問離婚的原因,只需用主的愛予以扶持。

祈禱: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感謝祢使我成為你的兒女,並以聖靈來帶領我的一生。但求你赦免,因為我們時常以世人的眼光來看待婚姻,喜愛用錢來裝飾、布置婚禮,以熱鬧的排場來顯示人的能力,以為有這些物質和歡樂就能帶來幸福的保證。我們的心思意念真的離祢非常遙遠。求你再次憐憫我們,使我們在婚姻的關係中首先能夠敬畏基督,教導作丈夫的,要愛自己的妻子,好像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命一樣。也教導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好像順服主。幫助夫妻彼此委身,學習上帝的眼光來看世界,來建立榮耀上帝的夫妻關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禱,阿們。

相關連結:重返失樂園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我們豈能扮演上帝—談廢除死刑

我們豈能扮演上帝—談廢除死刑
黃春生牧師

昨晚(2010/3/11)法務部長王清峰女士因為反對死刑而突然下台。整個事件要從2月23日說起,立委吳育昇在立法院質詢時,表示44個定讞死刑犯應該執行;3月8日檢察總長被提名人黃世銘在立法院審查會答覆立委時也說,個人贊成廢除死刑,但應訂出死刑暫緩執行條例,否則已判決定讞的死刑案件仍應執行;3月10日警政署長王卓鈞在立院答覆吳育昇委員詢時也表示,他認為死刑定讞個案應該執行。

在台灣得處死刑的犯罪種類及實際上被執行的死刑,以人口比來計算,算是名列世界前矛。甚至,大多數的國人對於「死刑」不僅是漠不關心,甚至是深表贊同。但是矛盾的是,大多數的國人贊成死刑,但也對於我國的司法品質常提出質疑。令我疑惑的是,質疑司法的公正性,卻不質疑司法所做的死刑決定?

一、廢除死刑是普世價值
早在250年前,現代刑法學之父貝加利亞(Cesare Beccaria)就已經指出,死刑沒有嚇阻犯罪的效果。經過眾多的學術研究也證實,死刑的有無,與重大犯罪並無關聯性,這在學術界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歐盟自1997年起,已成為全球唯一沒有死刑的地區。對歐盟國家而言,廢除死刑已成為彰顯尊重人權的具體作為,同時也是加入歐盟的必要條件,因為入盟的歐洲國家必須簽署廢除死刑的歐洲公約第六議定書。根據歐盟資料,早在18世紀時,就已有歐洲國家對死刑的合法性產生懷疑,且在無法立即廢除死刑,先採取限制死刑適用的範圍,並在逐漸獲得民眾的認同後,達到此目的。

聯合國大會分別於2007年通過62/149號決議,在2008年通過63/168號決議,要求「全球暫停施行死刑」,從此廢除死刑已經成為普世的價值。而我國立法院也根據聯合國這二項議決通過施行法,於200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開始施行。該國際公約最終是要致力於死刑的廢除。

自從前法務部長陳定南先生開始,歷經施茂林、王清峰等法務部長,台灣已經逐步朝向廢除死刑的司法刑事國家。但很奇怪的,總統馬英九先生卻是不支持王清峰女士不簽署執行死刑的裁量權,這樣的總統真是令我不敢苟同。法務部長暫緩簽署死刑執行令,是刑事訴訟法授予的行政裁量權,同時也是政務官斟酌刑事政策及國際人權法義務的政治責任表現。

我們的鄰國,中國每年執行一千多人的死刑。但名列民主國家的日本、韓國卻是逐步在廢除死刑。日本於1989年11月底至1993年3月止,有3年4個月,因兩任法務大臣反對死刑而停止死刑執行;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法務大臣也是拒簽死刑執行令。韓國從1998年金大中就任總統、2003年盧武鉉繼任總統,都宣誓廢除死刑並任命不執行死刑的法務部長,而從1998年到現在為止沒有執行死刑。日、韓的法務部長都沒有人因為拒絕簽署死刑執行令而被追究違法瀆職。

二、廢除死刑的信仰反省
死刑為回復不可能的刑罰,若有誤判的情形,不僅影響司法的威信,更讓冤死的人無法回復生命。站在人道的觀點,死刑為野蠻、殘酷的刑罰,國家並無賦予生命的權能,若允許國家執行死刑,則會助長輕視生命的風潮。也因此,大多數的宗教領袖都是反對死刑的,但也有例外的,佛光山星雲法師就表明「社會上某些人要求廢除死刑,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死刑雖然殘忍,但合乎佛教因果報應的原則。」這真的是正信的佛教教義嗎?我是高度懷疑。

那麼基督信仰是如何看待「死刑」呢?在舊約裡,我們確實看到最古老的法律制度,「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出發點是追求一種表面的公平性,但就實質面要作為矯正犯罪並無利益。
生命的賦予者是上帝,約伯記1:21很清楚的說明此事:「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人可以賞賜生命嗎?不!人無法賞賜生命,更無收取生命的權柄。當我們主張死刑的時候,無形中正在試著扮演上帝,正在僭越上帝對生命的權柄。

論到以牙還牙的報復性法律時,耶穌這樣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38-44)可見,耶穌也是反對「報復性」的懲罰。


【殺朱拔毛~我曾經歷過的仇恨教育】
從小我經歷過「殺朱拔毛」的仇恨教育,再看到ISIS娃娃兵的仇恨教育,發現我們的心靈都被餵食「邪惡」。今日這樣的毒素,只是換了不同的包裝而已。

一個從小教育孩子「該死的壞人可殺」的國家,長大後仇恨、殺人的機率自然會高。因為,在他們心中已經烙印下「某些壞人是該死」的信念,而誰是該死的判準,又隨著個人主觀意識來認定,甚至是依據情緒來認定。

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 (雅各書 2:13)

三、死刑犯需要付上代價

主張死刑的人,都期待「惡有惡報」,需要為所犯的罪付上代價。我同意要為所犯的罪付上代價,但絕不是以「死」作為唯一的代價。對死刑犯來說,死就是一種便宜的「解脫」、更是一種「脫罪」。其實,讓死刑犯「一死百了」真的太容易了。想一想,讓死刑犯死,還是讓他用餘生來悔罪,哪一個容易?

死刑犯應該為罪付上代價,但絕不是讓他躺平一走了之!有一句話說「生不如死」,這句話用在死刑犯的刑罰上很貼切。讓死刑犯在餘生為自己的罪責備自己,為自己的罪懺悔來潔淨心靈。雖然,我不贊成死刑,但也不贊成死刑犯可以減刑、緩假釋。畢竟他們要為所做的付上代價,甚至要讓這個代價成為他心靈淨化的契機。


【面對犯罪,我們需要的是救贖】
死刑是一種簡潔的交代,加害人求「一死百了」,政府更不用去面對社會、就業、經濟、文化、教育政策的改革,更避開革除弊端的責任。而受害者及家屬也因死刑而被「簡潔」交代了。

死刑也滿足社會大眾的仇恨心理,其他事情沒做也不會有人不滿,政府更可輕易躲過該有的作為。除了死刑的選項,我們還可關注更多面向,期待一個更為溫馨、公義與愛的社會。

我們竭盡所能的預防犯罪發生,而犯罪終不可避免時,此時我們應該思想如何讓自己、讓社會得到救贖,才是最重要的。

讓我們得到救贖有哪些途徑,從寬恕的美德,善良憐憫的心,從就業、經濟、文化、教育、警政、醫療、司法等方向著手,甚至從宗教層面,除去仇恨的情緒,降低犯罪率,以期社會在平安中獲得救贖。此外,也必須著手讓受害者從傷痛中得到救贖與醫治;更要讓加害者用餘生懺悔其罪行,使其從罪惡的淵藪中得到救贖。

我們在愛子裏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歌羅西書 1:14)

四、受害家庭的安慰
我們是很難補償與安慰受害者的家人。這當然是另一個重要議題。但是,赦免才能夠釋放仇恨與傷痛,釋放才能不被綑綁。這方面需要專業的諮商與陪伴。

復仇的滋味不甜,反而相當苦澀。更何況每天帶著怒意生活有礙健康,因為惡者藉著仇恨侵蝕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錯過每一天愉快的契機。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有一段經典的話:「活在仇恨當中往往會傷害自己,活在仇恨中很消極,也會傷及無辜,一切變得一團混亂。」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要門徒饒恕人「七十個七次」,又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44)消極面耶穌要我們饒恕,積極面耶穌要我們去愛仇敵,說實在的這難度太高,這條路太遠。但卻讓我們認識到饒恕是最甜美的報復。莎士比亞在《亨利八世》(Henry VIII)裡寫了一句名言:「不要為敵人把怒火燒得太炙熱,那會燙傷自己。」如果我們的勇氣夠,就讓饒恕成為甜美的復仇。如果我們仍軟弱,就讓祈禱化作撫平傷口的良藥。

耶穌自己也是一個受害者,祂被門徒出賣,被公開羞辱,甚至在祂被釘十字架時,祂感受到上帝離開祂。死將祂與上帝、與人徹底隔絕。但祂沒有選擇復仇,而是赦免,因為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耶穌何等的偉大,而我們卻是何等的渺小,乃至虛無。卸下復仇的武器,好讓我們與耶穌同行。但我知道這非常的不容易!




備註:王清峰3/11晚八時許請吳陳鐶轉述她「不辭職」,為何到晚間十時卻演變成「口頭請辭且立即獲准」。說穿了就是馬英九政府的形象低落,加上輿情顯示贊成死刑者眾多,因此,馬政府立即設下停損點。加上,馬英九的粉絲白冰冰甚至公開呼籲王清峰如果不執行死刑或不下台 大家就不要支持執政黨,我想這也讓馬政府不得不選邊站。


備註:我個人對前法務部長王清峰所說的話不以為然,她說:「為了讓死刑犯有自新機會,願意代替他們被執行,下地獄都甘心。」


基督教領袖反對死刑的信仰態度 
單國璽主教:以命償命以暴易暴是機械式、無靈性的正義,基督徒應效法基督寬恕仇敵。

高俊明牧師:怨恨的繼續,世界永遠沒有和平。反對死刑,讓犯罪者接受應有的處罰悔過。


周聯華牧師:陳進興做了不可饒恕之事。但不可饒恕,並不是一命抵一命。嚇阻、使人害怕並不能讓一個人不再犯罪。



【精彩演講】
人權律師布萊恩.史帝文森(Bryan Stevenson):
在美國,死刑會被錯判。 每九個被判死刑的人之中, 就有一個是無辜的, 事後會被證明無罪,然後釋放。多人震驚的失誤率, 九個死刑犯中,就有一個是清白的。
「我們從歷史得到的教訓,讓我們絕對不可能有系統地殺人。 有目的且蓄意地處決人類, 這是我們良心上所不允許的。」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改編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