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我帶全家到中部走走

我們全家2/1-5到中部走走。但是,陰雨綿綿...
希望能有喜樂的心,欣賞神的創造。也留給孩子美好的記憶。

除夕夜家庭團圓感恩禮拜

除夕夜家庭團圓感恩禮拜
農曆十二月廿九瞑(除夕)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但是國人的團圓往往是圍在電視機前,或是以「賭博」來娛樂,這不是基督徒的生活表現。因此,牧師建議在除夕團圓晚餐後,各位兄姊可以在家庭裡舉行「除夕團圓禮拜」。一起分享、感恩2007年的家庭大事,追思家族親人,並為來年的生活代禱等。
你可以下載禮拜程序:www.cspc.org.tw

從服侍到服事-社區事工的轉向

從服侍到服事-社區事工的轉向
黃春生牧師2007/11/11

「社區」一詞雖然已成為社會大眾生活中常用的詞句,但是對社區的定義卻莫衷一是。社會學家希來瑞(George A. Hillery)曾研究94個定義,歸納出多數社會學家所認同的社區含義,應包括三個要素。1. 地理區域:社區包含一群人,居住在一地理區。2. 共同關係:社區內關係的品質,社區的成員由文化、價值、態度等共同特性所結合在一起。3. 社會互動:在一固定範圍內,互相關聯、依賴,行使社會功能,具生命共同體之關係。它意涵著「情感的」(對社區的認同感)、「組織結構的」(包含了人群在特定時間與空間之關係)、「功能的」(滿足共同的需要)等三個層面。
當教會要從事社區福音工作時,不妨也以此定義來思考教會的方法。也就說教會的社區事工必須是在地的,必須和在地人結合的,進而成為在地的好鄰舍,當然也要成為福音的供應站。

服事:回顧事工的擴展
這七年多來,我們逐漸拓展教會的社區工作,迄今也漸有型態。七年前我們教會的「社區能見度」不夠,因此,我們多次在借用社區活動中心舉辦活動,我們做過園遊會、音樂會、福音餐會等,甚至結合世界展望會等公益團體的參與,並推展教會的公益形象。逐漸得到社區的認同後,我們就將事工移回教會。
七年多來,我們的社區事工有小天使兒童合唱團、小太陽直笛團(之前有小太陽週末營)、三重中學得勝者教育事工、以馬內利合唱團、重新讚美操(含擂鼓隊)。基本上,這些事工的中心,是以「事工」為導向,也就是如何組織、集結資源將「工」做得好。但是,整個社區事工不應停留在「工」的考量上,而應轉向看重「人」的上面。
因此,我們需要從以「事工」為導向的「服事」,轉向成為以「人」為導向的「服侍」。

服侍:轉向以人為對象
「服侍」這個字強調出將服事作在「人」的身上。誠如前言所說,社區是生命共同體之關係,意涵著「情感的」、「組織結構的」、「功能的」三個層面。這三個向度,也指出我們所做的不足之處,我們看「工」大過於「人」,我們所做的「工」是否滿足人的情感,特別是在地的認同感;我們所做的「工」是否達到滿足人的需要,特別是滿足心靈所需。過去,我們作了再多、再好的「事工」,投入再多的人力與金錢,若不能轉成對人的服侍,就失去服事的意義。正如耶穌所說:「正像人子一樣,他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大眾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太福音20: 28)

愛與關懷的服侍
傳福音是教會存在的意義所在,讓事工進一步轉化成關愛靈魂生命得救的服侍,是我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今年我們要從「服事」到「服侍」,對於肉體或心靈窮困的弱勢者,更是教會服務的對象。誠如樂聖貝多芬所說:「最美之事,莫過於接近上帝,把祂的光芒撒播於人間。」教會必須去思考和學習耶穌的榜樣,親近和幫助軟弱無助者,他們就隱藏在社區中。世界展望會創辦人鮑伯‧皮爾斯說:「願讓上帝心碎的事,也讓我心碎(Let my heart be broken with the things break the heart of God.)」願教會實踐耶穌所訓示「愛人如己」並如此行來紀念祂。
因此,我們有四個步驟:1.疼愛您(建立關係)、2.服侍您(服侍關懷)、3.支持您(陪伴成長)、4.成全您(邁向成熟)而事工僅是我們的媒介,使我們與鄰里厝邊建立友誼的關係,進一步來服侍關懷鄰舍,並陪伴鄰舍成長,最後使人的身心靈因神的祝福得著力量,邁向成熟。
因此,明年度我們對會友的服侍分成二個:有小組生活的會友,由關懷小組服侍;沒有小組生活的會友,由探訪組服侍。禮拜的來賓或新人,由關懷小組服侍。
而參加社區事工的鄰舍,由各社區關懷組服侍。並進一步帶領加入關懷小組,使他們在關懷小組中得著扶持與成長。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1/21我要到香港...參加「天國木蘭軍」訓練

為連結牧養部門與社區部門的服侍,我將帶領二位區長於1/21-24前往香港參加「天國木蘭軍」訓練,每天的行程緊湊,敬請代禱。

「天國木蘭軍」主責牧師黃瑞君指出,神的心意是要社區轉化、城市歸主。她說,天國木蘭軍是天梯使團事工之一,天梯使團在香港,五年間做完十八區福音遍傳嘉年華,卻發現社區居民進入教會者寥寥無幾,顯示從社區文化到教會文化,需要一段轉化過程來適應,否則居民容易被教會文化嚇跑。為搭起二種文化間的橋樑,神給黃牧師養蠔區的概念。
黃牧師表示,所謂養蠔區是分三階段領人信主的過程,第一階段十週舉辦「儷人新天地」婦女班,設計美容、運動,作蛋糕等活動,把受過木蘭軍訓練的婦女安置其中,教導並帶出福音見證;第二階段透過基要真理的教導,鼓勵人信主,第三階段進入內在醫治階段,經歷神,使人自然地接受福音,進入教會。黃牧師說,養殖場養蠔,經過鹽水與淡水轉換過程養出來的蠔,特別肥壯,存活率高。在養蠔區事工中,木蘭軍是領人信主的關鍵。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母親節的送禮與不送禮

上週三晚(2007/12/5)召開小會,檢討教會的經費如何用得有意義,討論至深夜十二時才結束。在會中,做了許多重要決定,其中一項就是取消不必要的禮品花費。例如,每年母親節,我們都會贈送一份三百元以下的小禮物給出席禮拜的媽媽,每年負責採購的同工都反映禮物並不好買,而且也有許多媽媽反映送的東西不實際,就堆棄在倉庫,實在很浪費。若是將這些經費挪為幫助那些真正需要的對象,且是與婦女有關的對象,那就會更有意義。若是如此,母親節送給媽媽們最好的禮物,就是幫助需要的女性或是弱勢家庭。
想想看,台灣這二十多年來物質生活越來越充裕,大家在物質生活上都已經比從前豐富、足夠,而教會贈送的禮物常常是帶回家就放著。甚至,有些教會乾脆送禮券給媽媽們,包括送給松年的禮物也是贈送禮券。微薄的三百元,很多人實在不缺,更失去贈禮的意義。若真的要送禮,留著讓自己的孩子去表示,這樣比較好。
早年台灣社會物資比較缺乏,在大家收入有限的情況下,只要有一點東西都會覺得珍貴。現在不但不會覺得珍貴,甚至有人一面拿東西,一面啐啐唸說:「送這種東西,我們家裡一大堆,不如不送。」但不送,也不行,因為這已經是長年以來的慣例,大家都覺得很自然。就算只是微薄的一件東西也沒關係。雖然有時嘴巴會說「禮輕情義重」,但是,心裏並不是很喜歡那「用不到」的禮物。所以,轉手送給朋友的人很多,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不拿白不拿,反正這是教會每年例行的公事,頂多就放在倉庫。
說實在的,送禮文化在教會裡真是需要檢討。有時中會的婦女或松年聚會中,都會贈送禮物、便當,藉以吸引人參加。但是,有些禮物實在是發的很不像話,只要是有報名的就發,也不管人有沒有出席參加,因此,沒有參加的人,有時卻會託人代領一份回來。這就好像社會上召開「股東會」一樣,很多人就是衝著有禮物不拿白不拿來參加,真正用心參加者可能有限。
說實在,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清楚,為甚麼聚會就一定要發禮物?更荒謬的是,我還聽過辦理的人說,發放禮物的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人來參加。要清楚,這不是佈道會,而是教會裡的聚會,是基督的愛召聚我們在一起。若是,需要禮物來「吸引人」,那麼依照這樣的邏輯,以後的主日禮拜最好都有「好康的」可以拿,才能吸引人,但這樣可以嗎?各位,違背信仰的事,千萬不要做。
若是,我們去參加教會、中會的聚會,應該拒絕拿這種不必要的禮物,並且要建議主辦單位,將這些錢節省下來做點有意義的事。例如找一間弱小教會,將這筆購買禮物的錢送過去,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最好還能為宣教機構奉獻,這就更美了。
幾年前,台北東門教會率先取消母親節贈禮後,有許多教會也跟進。盧俊義牧師曾表示:「不論我多麼努力要廢掉贈送禮物的陋規,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教會,如果我們教會不能帶頭有好榜樣,我就算是說破了嘴,也是枉然!」後來,東門教會簡瑞玲姊妹擔任七星中會婦女部西小區會長時,就響應盧牧師的教導。她主張聚會不發放禮物吸引人,而是把錢存留下來作為支援弱小教會的事工,甚至,她也帶領幹部討論支援的弱小教會的需要。東門教會的榜樣實在令人尊敬。
明年起母親節、重陽節,我們的教會也不再送禮,寧可將這些經費省下來支援某些需要的對象。雖然經費並不多,但只要是從愛出發,那就不是數字的問題,而是見證信仰的問題,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母親節、重陽節。但我們也不會使母親節、重陽節的紀念意義打折扣,而會更用心的設計,使這樣的節期禮拜更展現出信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