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30日 星期五

基督徒看神主牌位

基督徒看神主牌位
黃春生牧師

在台灣的文化處境下,牧師經常被問到信耶穌後神主牌位該如何處理的問題,而我們也經常看到台灣人有著祭拜神主牌位的文化。若是我們探討神主牌的由來,我們會發現,神主牌僅是一種追思用、象徵性的物品,並不是不可碰觸的「靈位」。

「後漢書」記載:「丁蘭少喪考妣,刻木像事之如生。」相傳中國二十四孝中的丁蘭,原本是個不孝子,平常對待母親的態度極為惡劣。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看見羊兒跪著吃母奶,內心大受感動,並對過去惡劣的行為深感懺悔,於是決心要痛改前非,好好孝敬父母。那天,他母親照常送午餐到山上給他,他遠遠看見母親,為了不讓母親辛苦爬上山,趕緊飛奔下山要去接她。

平時,母親對丁蘭就充滿恐懼,送便當早到也不高興,晚到更是被罵,她想,這次丁蘭不知何故衝下山,一定會被打得半死,有兒如此不孝,不如死了算了,於是跳湖自盡。丁蘭見狀趕至湖邊,要搶救已來不及,而且連母親的屍體也找不到。突然見湖底有一木頭,心想木頭都是浮在水面,何以沉入水中,乃以為母親變為沉木,於是將該木頭撿回家,刻上母親的名字,加以祭拜,以表達對母親的追念,這就是民間流傳「神主牌」的由來。

人在追思紀念故人時,習慣要看到具體的遺物。丁蘭找不到母親的遺體,當時又沒有遺像,只好找來一塊木頭刻上名字,藉此追思紀念,並將它視為母親加以祭拜。紀念的物品本是中性,木頭也是,但當人將紀念性的物品從「追思」的層次轉為「祭拜」的對象後,無形中,邪靈就會附在其上,接受你的祭拜供奉,正如木頭雕刻的肖像若只供觀賞,那麼它是藝術品;但當你將它當成「關公」、「媽祖」加以祭拜後,一個中性沒有生命的東西就會「顯靈顯聖」,然而這不見得真正是歷史上的「關公」、「媽祖」顯靈,因為許多是歷史上根本沒有的人物,只是小說家筆下的人物,諸如,西遊記的孫悟空、豬八戒……,只要你長期祭拜它,它照樣會「顯靈顯聖」。顯然,「顯靈顯聖」乃是邪靈冒充,接受人的祭拜。

同樣的,「神主牌」長期祭拜後,也會有一股靈界的力量附在上面,它利用人的孝心接受你的祭拜供奉,但那並不是「祖靈」。因為祖先過世後,「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而且「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5:10)祖先若得「善報」,上「天堂」或「西天」,他愛子孫都來不及,絕不會再到陽間來攪擾子孫。若不幸得「惡報」,下「地獄」或「陰間」,那位公義的審判者怎麼可能放他出來攪擾子孫?更何況他在地獄陰間身受其害,奉勸子孫不要作惡都來不及,怎敢再為非作歹呢?

聖經描述一位財主死後在陰間受苦,他想到在陽間還有五位兄弟,就哀求亞伯拉罕說:「我祖啊,……求你打發拉撒路(拉撒路是生前在這財主家求乞的乞丐,死後在天堂享福)到我家去,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到這痛苦的地方。」(路16:19-31)人死後良知恢復、善惡分明,若真正是我們的祖先,他絕不會攪擾子孫。會攪擾子孫,讓子孫家庭沒有平安的,百分之百是冒充祖先的「邪靈」。今天若我們真心孝敬祖先,就不要再隨便冤枉祖先,讓祖先揹黑鍋,要知道被冤枉又無處申冤那是很痛苦的,我們怎能忍心讓祖先死後還含冤莫辯呢?

為了杜絕邪靈冒充祖先來攪擾我們,最好改用其他方式來追念祖先,不要再以祭拜鬼神的方式來祭拜「神主牌」。因此,在信主後,你可請教會牧師前來家中舉行「聖別禮拜」。舉行「聖別禮拜」的用意有三:

1. 藉禱告,奉主耶穌的名除去附在「神主牌」的邪惡勢力,將「神主牌」聖別歸依耶穌,讓耶穌來保護你,免受攪擾。

2. 將一切祭祖的責任,和對祖先的誓言,都交託耶穌,如此若有任何來自惡者的咒詛,耶穌一概為你承擔(加3:13)。

3. 將歷代祖先交由生命的主耶穌基督來處理,羅馬書14章9節說:「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耶穌不僅是活人的主,也是死人的主,祂更「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啟1:18)祂一定會按著祂的憐憫與公義給我們祖先妥善的安置,如此,我們就可以放心與安心。

與上帝同工

與上帝同工
黃春生牧師

約翰福音第二章1-11節迦拿婚宴的故事是基督徒所熟悉的。其中有幾段經文值得進一步探討,第五節「他母親對佣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第七至八節「耶穌對佣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水。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去。」

主耶穌行以水變酒的神蹟時,祂需要人與祂同工。主耶穌是何等尊重祂在世上所揀選的人。主耶穌是無所不能,只要祂說一聲「有酒」,立刻便有酒。但主耶穌沒有這樣說,這是因為祂喜歡人與祂同工。就好像出埃及記十七章所記,以色列人在曠野抵抗亞瑪力人的入侵,上帝不再是親自抵禦埃及法老,也不是獨撐過紅海,而是讓以色列人學習如何與上帝、摩西、約書亞同工。

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與上帝同工﹖

在這婚筵裡面,我相信這些佣人,是最不被人看重的下人。摩西學過埃及人所有的學問,他是有學問、有才幹的人,不過當上帝要揀選他時,他對上帝說:「我是一個拙口笨舌的人。」保羅也是上帝所重用的有學問的人,但保羅寫信哥林多教會信徒說:「…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又說:「…有智慧的不多,上帝卻揀選世上愚拙的。」保羅雖然有學問,但在上帝面前,他知道他是一個愚拙的人。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大有學問、大有才幹的人,上帝不一定會用我們。但我們以謙卑的態度來到上帝面前,覺得自己無用而需倚靠上帝時,上帝卻要揀選、重用這樣的人。

主耶穌行第一次神蹟,就是揀選那些無地位、無才幹,人以為不重要的人。今天,人要揀選牧師、傳道時,要高學位、好資歷、有才幹、能講道的人,這是從人的角度揀選人來為主工作。但主卻揀選被人看為不重要的人來為祂工作。當我們深深體驗到自己的渺小、卑微軟弱時,才是上帝揀選我們的時候。

當主耶穌揀選他們,他們與主同工,包括倒水、舀水、送水,這些是很簡單的工作,不是大事情,是人人都可以作的。今天我們為主作的,不論是大事情或是小事情,我們就應當去做。

五餅二魚的故事,相信大家很熟悉。五個餅兩條小魚,只夠那小孩的一頓午飯。一個人可以吃飽,兩個人吃只得半飽。但將它們放在主耶穌手中,卻可以使五千個成年的男人吃飽,連婦人和小孩子,就不止此數目,是嗎﹖

我聽過一個真實故事,說到美國有位信主的姊妹,在唸大學時,被稱為最美麗的皇后。但她畢業後,卻到印尼一間痲瘋院工作。有一天她的同學們從美國去印尼探望她,看見她正在洗一個痲瘋人滿了濃水的手和腳。她的一個同學對她說:「就算給我一百萬美金,我也不會做這種工作。」她聽了微笑地說:「若我是為了一百萬美金,我也不作這種工作。我今天做的是因為這是上帝旨意的緣故。」因為主耶穌感動她,她才去印尼做這種工作。各位弟兄姊妹,上帝揀選我們的時候,分派我們無論作大事或小事,當順服地去做。

主耶穌升天前交付我們一項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往世界各地去,使所有的人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並且教導他們遵守我所給你們的一切命令。記住!我要常跟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日。」(太 28:19-20)這句話讓我們清楚知道主耶穌的心意,他要跟隨他的人都成為「門徒」(disciple),而不是僅停留在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後的「信徒」(believer)的階段。而要成為門徒就必須受教導,並遵守主的命令,時時刻刻與上帝同工。今天,我們的教會有多少委身的「門徒」,我們的教會就有多少服事和見證的能力。

在教會中,我們大多數是「資深」基督徒,但「年資」不表示「靈性成熟」。除非我們順服聖靈的教導,過著「委身」的生活,接受門徒栽培好使我們邁向成熟的生命。

正如我所期待的,我們重新教會是具有使命的教會,我們的使命是:
(一)傳揚:幫助我們完成使命。
(二)禮拜:幫助我們專注上帝。
(三)團契:幫助我們彼此扶持。
(四)教導:幫助我們信心委身。
(五)服務:幫助我們善用恩賜。
我也期待在新世紀初,我們的生活是:
(一)藉著禮拜,使我們過著屬靈的生活。
(二)藉著讀經,使我們過著門徒的生活。
(三)藉著祈禱,使我們過著得勝的生活。
(四)藉著奉獻,使我們過著蒙福的生活。
(五)藉著事奉,使我們過著愛心的生活。
期待五十禧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們都以作門徒邁向成熟生命為目標,一起與上帝同工,相信這樣的屬靈根基必定影響下一個禧年。

2006年6月25日 星期日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
黃春生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作者Harvey Cox教授說:哈佛大學創辦於1636年,且是從神學院(HDS)開始的。原本是以訓練栽培傳道者為主軸的學校,卻在將近一百年前開始擺脫這項創校原有的使命,特別是在1912年以後,哈佛大學除了神學院繼續教授神學相關的課程外,其他院所課堂再也聽不到「耶穌」這兩個字了。他說整個校園環境看起來就像「耶穌已經離開了哈佛」,而神學院也被學校「發落到偏遠地帶」去。


為甚麼神學院被邊緣化呢?因為當時的校長James B. Conant,他非常認真地在考慮,想要把神學院廢除。因為整個社會都偏向於追求政治、經濟與科技。大家都認為信仰不再是社會的主流,只不過是生活無聊中需要點綴的另一種「社團」活動罷了,就像去喝杯咖啡、旅遊、度假一樣,調適一下生活或工作是可以,但深信則不宜。

然而,到了1970年代的下半期,開始有人發現一件很重大的事,那就是為甚麼出身哈佛的高材生,往往是美國智慧型犯罪的主謀?所謂「智慧型犯罪」案件的主謀者,很多都是擁有哈佛的學歷背景,這項發現讓該校董事們大為驚惶不安,認為這必定和該校已經離棄了聖經和信仰有關係。於是,要求校方一定要再重新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於是,在1982年起,學校便從神學院聘請聖經學者,重新在神學院以外的學院開班授課,將耶穌介紹給學生們認識。就這樣,這位Harvey Cox教授開的第一堂課是「耶穌與道德生活」。而當Cox教授開課不久,教室就一再更換。他原是在一間小小的教室上課,後來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多到學校必須想辦法挪出更大的教室才得以容納得下。這門課開課十五年期間,選修人數愈來愈多,最後甚至得在辦搖滾演唱會的劇院上課。就這樣,學生人數從開始的幾十人,到現在每年的七、八百人;甚至還有來自外國的訪問學者、外交官、科學家,以及後博士班的科學研究人員等等,也紛紛前來聽課。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的現象:當人擁有更多世上的財富與權勢時,卻也發現到自己心靈的空洞是越來越大。有趣的是,當發現這樣破洞而想要及早彌補的,不是那些大企業家,也不是那些叱嗟政壇、財經風雲的人物,倒是一群剛入校門不久的年輕學生,他們的年齡介於十七到廿二歲之間。原因是他們知道生命不應該是一味的貪婪與奪取,而是需要用更謙虛的態度來看我們的世界和生活環境。因為上過Harvey Cox教授的課之後,他們發現:耶穌雖然在當時社會中,是一個很謙虛、很卑微的人,但他卻是人類歷史的帶領者。

人總是很快忘記自己僅僅是個受造者,當人稍微有一點成就時,就會以為自己「像神一樣」偉大,甚至想要號令世界、主宰世界、控制世界。當人想要「像神一樣」時,就已經開始藐視上帝的權威,想要向上帝挑戰,甚至有了取代上帝的意念,想要由自己來當上帝。這樣的人,心中是不會有上帝的。也因此,當這樣的人掌握有政治或軍事大權時,很容易成為屠夫;若是一位企業主心中驕傲沒有上帝時,他則會奴役他人。

Harvey Cox教授說通過《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這本書,他有一個期盼,就是要幫助大家想起耶穌、記得耶穌。然後進一步想想:耶穌是以怎樣的生活態度在過生活?是怎樣在帶領群眾?用甚麼方式傳遞,和見證上帝國的信息?Cox教授希望上過他課的學生,有一天真的會認真地將耶穌帶進他們所生活和工作的領域,讓耶穌的形像烙印在大家的生活中,成為他們學習的目標。甚至,改變整個哈佛大學的教育生態。

在凡事講求「專業權柄」的世代中,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們不想要期盼掌握政治實力、掌握經濟資源、掌握軍事權力,而應謙卑效法耶穌,並懇求聖靈的帶領,才能成為這世界的祝福,才能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