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8日 星期六

讓我們來同心協力建造禧年館

讓我們來同心協力建造禧年館
黃春生牧師

我們重新教會設教迄今已進入第50年,回顧過去我們教會又稱為「嘆吃人的教會」(台語),因為早期從中南部移民北台灣的居民,大多是苦力工作的出外人。早期的人說,北上移民台北的人,經濟能力好的住台北市區,其次住中永和地區或三重,最次的住極容易淹水的蘆洲。

我們教會所在的菜寮一帶,早期又被戲稱為「狗屎地」。但是,我們教會的先人為福音的緣故在此地釘根,買地開設教會,於是「嘆吃人的勞工中心」開始服務這地方的出外人。早期的信徒努力購買現在禮拜堂的土地,這一筆經費對當時的人一定相當吃力。當時的人對經常變動的法令也不清,於是購買土地時僅立一紙契約書,而沒有過戶。時至今日,我們僅有地上物的使用權,而無土地的所有權。

將近六年前我在重新教會就任第四任主任牧師,沒隔多久,就有一地主跑來找我,要我出面解決土地問題。我告訴他,要我們「再買一次」也可以,但是他必須將近百人的持份者找出來蓋同意書;當然那位地主也是無能為力去做。我也曾經想過教會可以到法院提請「自訴」,要求所有土地持份者出面,但具所知,有的持份者已過世未辦理繼承,有的久居國外,要透過法院將所有土地持份者找出,也不可能,因此我們只好期待有一天政府徵收土地,我們再向政府買回,或是領一筆拆遷補償金。

我經常再想教會的將來性,如何為教會將來與福音事工作「開路」的準備。我想教會發展也與硬體息息相關,目前我們教會有土地和建物權狀僅對面四樓的二十四坪,以及面前辦公室的十多坪土地。這對教會發展而言不是很好,況且教會位於巷弄內,很多人不知道教會所在地。這也是為何我來到重新教會的前二年要在社區活動中心舉辦活動,特別邀請世界展望會等多個社會公益團體參與,一分面讓社區的居民知道教會是公益的、服務的,也宣示教會就在這裡,是社區的鄰居。前兩年都在社區辦活動,打開一些知名度,之後回到教會,社區居民也都很熟悉。

如今我們要購買禧年館作為社區教育中心,有幾個重要的意義:

一、使教會的能見度提高,使來往的人都知道菜寮地區有一間教會。這是長期在巷弄內的我們多年的期待,希望有一天走出巷弄。相信會有更多人看到社區教育中心而找到教會。

二、禧年館是我們五十禧年重要的「再出發指標」,前五十年是「篳路藍縷」,新五十年將會是「展翅高飛」。我們已經在為將來的重新教會和下一世代的福音事工作「開路」的預備,我們這一代預備環境和條件,下一代就會有成長的空間。

三、取名為「社區教育中心」就是期待我們教會能夠透過社區的活動和教育為橋樑,進一步將福音分享給社區,進而轉化社區。

四、購買禧年館對我們而言,更是教會發展所需。因為我們的空間不足,使得許多的聚會和事工無法有效推展。購買禧年館之後,禮拜堂一樓完全規劃給主日學使用,禧年館提供青少年聚會使用。我期待在主日裡,能夠提供全部人的禮拜:一樓副堂有兒童禮拜,二樓禮拜堂有成人及青年的禮拜,禧年館有少年的禮拜。

我有一個夢,當我們在慶祝七十週年時,禮拜人數可達三百人,這是包括二場主日禮拜、兒童禮拜、少年禮拜。目前二場成人禮拜約有180人,兒童禮拜有27人,少年禮拜約有23人,合計230人。保守期待,每年增加7人,十年後也有70人。當然,我們的信仰越是扎根,教會的增長也將越得進步,這需要我們一同來努力和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