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認同與合一從愛開始

認同與合一從愛開始

黃春生牧師

「樹無深根,枝葉勿會(bōe)旺。人無歷史,理想勿會(bōe)深。」從歷史的回顧我們可以得到殷鑑,進而深思熟慮。路得記的作者就是要通過一段很久以前的故事來感動我們,同時我們也可學習甚麼是認同與合一的功課。

在台灣每逢選舉就會出現族群撕裂的話題,從民進黨執政以來,反對黨有時為反對而反對,三一九槍擊案之後使得政黨之間互信基礎更加薄弱,甚至也有打著族群平等旗幟去戕害族群撕裂的問題。撕裂的問題不僅在族群或是意識型態,有時也出現在婆媳、親子等關係上。這些撕裂的問題要如何面對,甚至解決呢?

士師時代是一個甚為混亂的世代,是以色列人民心中已經離棄了上帝、違背上帝旨意、社會倫理道德淪喪的時代。士師記二章2-11節記載:「你們絕不可和當地的居民締結任何條約。你們要拆毀他們的祭壇。可是,你們沒有照我的話做,偏偏做了我不允許的事。…下一代的人卻不知道上主以及他為以色列人民所做的一切事。後來,以色列人民得罪上主,開始拜巴力。」今日的台灣社會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倫理道德淪喪,價值觀混淆,人人隨自己喜歡的去做。


苦難的人生

路得記1:1-22的故事中提到因為飢荒產生移民潮,其中有一個家族—以利米勒,他帶著家人離開猶大伯利恆往摩押地去寄居。摩押,是指羅得和他的女兒亂倫生下來的孩子的後裔。在以色列人民的眼中,這種族群是很「骯髒」的,不能進入上帝的聖所參加聚會(申23:3)。可見以利米勒是不得已屈服時局,原先可能想暫時去寄居以避飢荒,沒有想一住竟然長達十年之久。不但如此,他的孩子瑪倫和基連也在摩押地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

這個家庭遭遇極為悲慘,全家三男三女,結果是三個男人都相繼去世,只剩下三個女人,婆婆拿娥美是以色列婦女,另外兩個媳婦都是摩押女子。兒子娶媳婦後還沒有生下任何一個孩子,就已經相繼去世了,一家六口只剩下三個寡婦。古時寡婦若無親戚照料勢必淪為乞丐甚至賣身,難怪拿娥美回到故鄉時,她希望大家不要再叫她拿娥美,因為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喜悅」、「高興」的意思,她希望大家改叫她「瑪拉」,意思是「痛苦」。確實她經驗到生命在苦難中是多麼的無能為力。

在此時,她們聽到故鄉開始有好的收成。為了生存,拿娥美收拾所有的家當回去故鄉,她這樣決定是有原因的,因為早期的社會中,居住在外族人地區是相當不安全的,不僅習俗差異,更嚴重的往往是種族問題。何況單身女子要在外邦人的地區生活是很危險的,因為會受到排斥和欺負,這可以從後來路得在波阿斯的麥田撿拾麥穗的時候,波阿斯特別交代工人「不可為難」路得的事可看出來(二:16)。這也是為甚麼後來拿娥美要求她的兩個摩押媳婦回到自己的故鄉去,不要她們跟隨她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也可能考慮到宗教信仰的問題;因為這兩位媳婦是摩押的女子,對以色列人民來說,摩押人是屬於不潔淨的族群,且法律規定摩押人不得進入以色列人聚會的場所,因此,如果要帶這兩位摩押媳婦回故鄉去,不但無法幫助她們過更好的生活,還可能使她們遇到更大的困境,不但找不到新的丈夫,相反的,連猶太人最重要的社交生活—宗教聚會,也都會排斥、拒絕她們。

死無法隔絕愛

從第八節可以看到兩位媳婦和婆婆拿娥美之間同甘共苦的關係,她們雖然是摩押女子,但對待公婆卻很有愛心。這讓當時讀者知道不是只有以色列人才知道愛,外邦人也知道愛別人,甚至她們的愛還超越種族的歧視。兩位媳婦並不因丈夫、公公都去世了,就欺負婆婆,反而是善待婆婆和她一起生活。

拿娥美對兩個媳婦說她已經不能再生兒子來作她們的丈夫,原因是就像她自己所說的,已經太老了。再者,即使可以再懷孕生子,也要再等十五、六年的時間孩子才長大成人,屆時恐怕換成媳婦太老了,不能再生育了。媳婦疼惜婆婆,而婆婆也為媳婦設想周到,她不是考慮到自己的需要,而是先想到媳婦的需要,而兩個媳婦堅持要跟隨她,顧慮的也是婆婆晚年生活的需要。婆媳之間都不是在為自己想,而是為著對方想,愛就從這裡更顯珍貴。

婆婆的苦勸娥珥巴最後決定接受,回去自己的故鄉摩押。但路得「捨不得離去」,這個「捨不得」指的是「緊緊跟隨」、「黏住」、「分不開」之意。路得並且發自內心告白說:「「請不要叫我離開你。讓我跟你一起去吧!你到哪裏,我也到那裏;你住哪裏,我也住那裏;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甚至是死,也不能使她們分離。這樣看來,路得表明的態度非常明顯,她和拿娥美之間的關係,已經到了生死都無法分開的程度了,連死都要死在一起、埋葬在一起。

保羅在羅馬書8:35-39中,描述上帝的愛從基督耶穌身上表現出來時,如此說:

「既然這樣,誰能夠使我們跟基督的愛隔絕呢?是患難嗎?困苦嗎?迫害嗎?飢餓嗎?貧窮嗎?危險嗎?刀劍嗎?像聖經所說:為了你的緣故,我們整天被置於死地;人把我們當作待宰的羊。

都不是。在這一切事情上面,我們靠著愛我們的主已經獲得完全的勝利!因為我確信,甚麼都不能夠使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靈界的掌權者;是現在,是將來;是高天,是深淵;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們的愛隔絕起來。」

確實是這樣,真正的愛是無法隔絕的,甚至是死也無法隔絕來自上帝在基督耶穌裡拯救的愛。同樣苦難也無法隔絕拿娥美對上帝的信心。

拿娥美雖然在受苦中,但她顯然並沒有因受苦難而失去信心,反倒認為上帝在「懲罰」她,才導致她受苦。這也使她發覺,受苦是與離開故鄉—上帝所賞賜的土地有關,因此,決定回到故鄉去。

認同與合一從愛開始

拿娥美在極度困境中第一個想到的,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想到身邊的兩個媳婦,她承認自己年老不能再為她們帶來甚麼幸福,因此她要兩位媳婦離開她去找自己的幸福,並祈求上帝以仁慈對待她們。

另一方面,路得說:「除了死,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分離!要是我背誓,願上主重重地懲罰我!」這句話時,已經清楚地表明:她是將自己的生命與婆婆的生命、土地、人民、信仰等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這一段是故事中最令人感動之處,媳婦路得不只認同,更是將自己完全溶入在婆婆拿娥美的生命裡。兩人的生命就此結合在一起,不再分開,真正的愛就從這裡表現出來。這份愛勝過她們回到伯利恆可能會遇到的宗教和生存的挑戰,但路得認同婆婆拿娥美所屬的一切,包括她的土地、人民,以及她所信的上帝,這就是愛!因為愛使她們婆媳兩人的生命結合在一起。

每到選舉期間就會有人開始誇口他多麼地愛台灣,愛若是用說的誰都會。讓我們以路得的愛來檢驗,無論誰說愛台灣這塊母親的土地,就要先問問看,認同有多少?甚至問問看,誰可說「除了死,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分離!要是我背誓,願上主重重地懲罰我!」

其實,真正的愛,不是用來比較的,真正的愛,是要從認同與合一的基礎上做起的。許多人嘴巴說愛台灣,事實上卻對台灣一點認同感都沒有,不是一天到晚說中國多好,就是常常拿中國來恐嚇台灣,要脅台灣人民向中國的文攻武嚇伏首就範,這樣的態度實在令人不齒。一個人若真正的愛台灣,就要將自己的生命與這塊土地和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結合在一起,不但對這塊土地有認同,也把自己的生命溶入了這塊土地上,與這裡的人民連結在一起。

沒有行動上、實質上的認同與合一,單說愛,是騙人的,也是很虛偽的說詞。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一九七五年十月廿五日那天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時所說的一句話。他說:「我娶了一個名叫『巴勒斯坦』的女人為妻。」(I`ve married a woman who called Palestine.)這句話清楚說出他獻身為巴勒斯坦建國運動的使命感和異象,是完全投入了他的生命。我們若愛台灣,不要光用嘴巴講講,而是把自己的生命溶入了這塊土地上,與這裡的人民連結在一起,且因為愛台灣所以不附和中國的威脅,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與台灣分離。

家庭也是如此,如果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沒有用認同與合一的態度相互對待,沒有為家庭犧牲和付出,光說愛自己的家,那是空洞沒有說服力的。同樣的話也用在教會中,如果信徒對教會缺乏認同,連結的心不足,沒有背十字架犧牲的態度,說愛教會盼望教會興旺是很難的。記住,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犧牲祂的獨生子。

2005年12月5日 星期一

至於,我和我的家

至於,我和我的家
黃春生牧師 (載自:重新教會週報2005/12/4)

當許多會友知道牧師要離開重新教會時,開始有許多人揣測。

有人說:「是因為長執做得不夠」不!坦白說,我們絕大多數的長執都很盡職,我也能夠體諒事業忙碌,孩子稚嫩的同工。

也有人說:「是因為牧師謝禮太少嗎?」不!我若是看重金錢,我就不會辭去藥廠經理的高薪;我若看重金錢,就不會規定不收婚喪的紅包;我若看重金錢,就不會拒絕馬偕醫院院牧的高薪。

有人猜測:「難道是因為教會沒有牧師館嗎?」不!我若看重這項,我就不會婉謝和平教會的監選,放棄高級住宅區台北青田街的牧師館,況且他們已經花了一百多萬重新裝潢。我為重新教會的緣故拒絕他們,內心真是萬分的虧欠,願上帝赦免我。

也有人猜測:「就是因為我們教會小,留不住好牧師往『大教會』去」不!我若看重這項,當初就不用婉謝我的母會大安教會的邀請;我若看重這項,二年前任期即將屆滿時,就不用婉拒某大教會的監選;更不用婉拒這段期間從基隆到桃園等地前來邀請的大教會。坦白說,聽到以上的揣測時,我很難過,難道這就是你們心目中的牧師嗎?

牧師很感謝上帝帶領我來到重新教會五年多的服事,看到教會也逐漸增長。我深信健康的教會必然增長,因此要改善不良體質和缺損是當務之急,這也是信心的考驗,更是帶有職分者(牧師、長老和執事)委身的關鍵時刻。

我向小會提出要離開重新教會時,我曾說:「若我現在離開,和十年後離開是一樣的話,我就必須現在離開。」因為,我看到我們正處於關鍵時刻。關鍵時刻必催促我們做關鍵的抉擇。

在此關鍵時刻,哪些是我們必須改善的體質,以求更為健康的教會。我想到的是,我們要為重新教會將來預備幾項:

一、我們的硬體-空間。迄今我們禮拜堂的土地不是我們的,我們雖擁有建物卻無所有權狀。我們僅有辦公室這一區,31.46坪土地權狀但無建物權狀,以及對面四樓屋齡25年兩間共20.5坪(有土地、建物權狀)。我們教會的信仰先人五十年前來到此地開拓,也盡了他們在歷史中的任務,但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難道不用想想教會的未來嗎?

二、我們的軟體-信仰品質。很多教會不健康,是出在信徒十幾年來都停留在吃奶階段,而沒有受造就成為門徒,因此我看重門徒的栽培。聖經一語道出教會的癥結:「你們早就應該為人師表了,可是你們竟還需要別人用上帝信息的第一課來教你們。你們還需要吃奶,不能吃乾飯。」(來5:12)我用很多時間關心新來會友與他們談話,而較少探訪老會友,因為我認為老會友若永遠停留在吃奶階段,多幾個牧師也不夠用。這幾年來,我看到有些老會友受造就,反而得到剛強,信仰品質及委身增加,更願意主動走出去關懷新舊會友。也有老會友因為信仰根基穩固,遇到困境時懂得通知牧師,懂得依靠上帝。

關於關懷探訪之事,有些是他人無法代替牧師去做的,這我一定會去做。有些是長老必須做的,有些是關懷組可做的,有些是關懷室可做的,有些是一通電話就可以表達的。若全部都需要牧師親自去做,那麼十個牧師也不夠;如果都需要牧師親自去做,那麼關懷組、關懷室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回歸到問題的本質,如果我們的信仰停留在吃奶的階段,一個人就需要一個「奶媽」;若我們有很多靈性成熟的大哥大姊,他們就足以協助關懷的事工。

三、靈性的牧養-讀經。耶路撒冷教會剛組成時,十二使徒召集全體信徒,對他們說:「叫我們放下傳講上帝信息的工作,去辦理膳食,這是不應該的。所以,弟兄們,要從你們當中選出七個有名望、受聖靈充滿、又有智慧的人,讓他們來負責這事務。至於我們,我們要專心於禱告和傳道的事。」(徒6:2-4)

十二使徒很清楚自己工作的重點是傳道和祈禱,因此如果「外務」多,就會影響傳道的事工,所以必須要改變。大多數的牧師都不會拒絕會友的請求,我也是。會友說:「牧師請幫我印一份譜」,我就印。牧師幫我做這件事,我有空我也會做。甚至,有一次半夜一點多電話鈴忽然響起,大家想一想,這麼晚的電話通常會是什麼事發生。直覺反應就是:「有會友發生問題」,我一邊祈禱,一邊接聽電話,心臟還砰碰跳。對方說:「牧師這麼晚還打擾你,你能不能幫我找一個電話號碼…」。有的會友就是那麼可愛,我心裡想好在「沒有什麼大事就好了」,我就回答說:「好,我幫你找一找」。

十二使徒很清楚自己工作的重點是傳道和祈禱。牧師也需要清楚知道帶領會友認識聖經上帝的話,和祈禱,是傳道者最要緊的服事。

我們還有許多要改善的地方,牧師想強化禮拜的更新,成立台語敬拜團,也期待在講道後能夠帶會眾一起唱回應詩,也邀請長老為需要的兄姐按手祈禱。也期待在講道中,安排兄姐配合講道信息作見證…。我也期待,長老一同來關心在「人」的問題,執事盡心在「工」的問題…。但這一切是否太慢,我不知道?唯有順服上帝的旨意。

自從許多老會友知道我要離開,就紛紛前來關心,流淚慰留,甚至說:「牧師,我向你跪好了…」。有新會友告訴我:「牧師,我們就是聽到你的講道之後,就決定留在重新…」是啊!羊聽牧者的聲音。「牧師,你走了,誰來繼續關心我們家庭呢?我們要去哪裡禮拜呢?…」這讓我感受到耶穌的心境「當他看見一群群的人,動了惻隱之心;因為他們孤苦無助,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為此,我的心不捨。

在11月26日事工研討會中,看到許多的同工強力要求建堂,計畫以三千萬購買教育館。我表示若要以此讓牧師留下的話,這件事情就不要去做。我相信大家是看到教會的未來,而有此行動。有人也期待同時購買牧師館,但不要為我量身訂做,而是考慮將來新牧師的需要,讓新牧師不要因為住的問題充滿不確定感。

雖然,我離開重新教會的決定至今未改變,但為了教會的未來,也緩和兄姐的離別之情,我回絕和平教會積極的邀請和監選安排,我願意陪大家推動購買教育館的事,為新牧師準備好牧養的道路,修直教會復興的路徑,讓新牧師可以全力投入福音事工。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順服上帝的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