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4日 星期三

黑暗中的啟明星

黑暗中的啟明星
馬太福音2:1-12(講於2003/12/24聖誕夜燭光讚美禮拜)
諸多的聖誕故事中,我卻想起了一個令人不舒服的故事:安徒生「賣火柴的女孩」。
安徒生14歲受堅信禮,他所寫的童話都來自信仰的啟發。
賣火柴的女孩
丹麥的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對於家境貧寒的小瑞蓮而言,要渡過這個冬天是十分辛苦的。小瑞蓮今年十歲,因為家境貧寒,所以不能上學去唸書。再加上小瑞蓮唯一的親人--莉娜奶奶於上個月去逝後,小瑞蓮的生活更是不好過。
小瑞蓮目前寄住在附近的孤兒院裏,她的工作就是一早起來,去賣火柴。而且要賣完才可回孤兒院,這是嚴厲的院長給她的指示。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聖誕佳節,小瑞蓮才賣不到十分之一的火柴。她在街上走著,口裏嚷著:「先生,買一些火柴吧!」可是街上的行人匆匆,誰也沒聽見小瑞蓮的話,因為大家都趕著回家和家人團聚。
小瑞蓮又累又冷,眼看著雪一點點的落下,籃中的火柴依舊怎麼多。小瑞蓮心裏知道,這一回去,又是一頓挨打。於是小瑞蓮放慢了腳步,沿著街道走著,眼看大家都回家了。
餐廳的窗口,瞧見了許多有父有母的小朋友正高興的吃著聖誕大餐。小瑞蓮想起老奶奶和藹的笑容及父母的身影,不禁落下淚來。
小瑞蓮又累又餓,縮在牆角。點起了火柴,因為她想起了奶奶的話--「火帶來溫暖帶來希望,小瑞蓮妳要記住。 」
小瑞蓮點起了笫一根火柴,小瑞蓮瞧見了豐富的聖誕大餐。但很快地,火柴燃燒盡了。聖誕大餐也沒了。
小瑞蓮點起了笫二根火柴,小瑞蓮看見了天國的父母,小時候的她,一起生活的快樂時光。小瑞蓮落下了眼淚。
小瑞蓮點起了笫三根火柴,她瞧見了親愛的老奶奶,她笑著,拉著小瑞蓮的手,告訴她,別害怕,奶奶會保護妳 。
雪不斷的飄著,當漫長黑暗渡過,溫暖的陽光灑在小瑞蓮冰冷的身上,路人發現小瑞蓮唅笑著找尋奶奶的縱影去了。
故事描述在充滿歡樂的聖誕夜裡有一個女孩,在寒冬中賣火柴,由於天氣寒冷,她點火柴取暖,在一根根點燃的火柴中幻想著她的美夢,但是當最後一根火柴燒完後,她卻凍死了。
這故事確實很淒涼,但也值得我們反省。

聖誕故事很多,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馬太福音2:1-12就是記載第一個聖誕夜的情形。
回到兩千年前的聖誕節,一位神聖的嬰孩降生在卑微的馬槽,環境比不上現代舒服,也沒有熱鬧的電視轉播。然而,從中下階層的牧人(路加福音所記)到知識份子的博士(馬太福音所記)都滿足地看著祂。因為肉眼所看不見的偉大上帝,為了表達對人的愛,居然以認同「世人」的方式,道成肉身來到這世界。
那一刻,沒有燭光、沒有聖誕樹、沒有聖誕老公公,只有人們滿足的笑容。由於耶穌的來臨,人可具體認識上帝,也開始學習愛上帝,因為耶穌的降生,上帝與人之間交會了!

耶穌的降生有如經文所描述的,是黑暗中的啟明星。如同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已經看見大光;以往住在死蔭之地的人,現在有光照耀他們。」又說:「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個兒子將賜給我們!他要來統治我們。他將被稱為:奇妙的導師、全能的上帝、永恆的父親、和平的君王。」(9:2,6)
他雖降生在一個小村莊伯利恆,不是出生在皇宮而在一個卑微的馬槽。上帝的卑微更要顯出他對謙卑、貧困者的安慰。上帝的真光要照亮心靈和肉體貧困的人,上帝的真光也要吸引東方的博士、智者前來。
東方博士進到房子裡去,看見聖嬰和祂生母馬利亞,就俯伏拜聖嬰,揭開寶盒,奉上黃金、乳香和沒藥為禮物獻呈在耶穌面前,來迎接耶穌的降生。

這些博士已經完成他們來到猶太地的目的,親身目睹一切光景,本來應該回到耶路撒冷向希律王報告的,他們並不知道希律王的惡計,企圖謀殺聖嬰。但博士們因為在夢中蒙天使指示,就從別的路回東方去(太2:12-13)。他們順服上帝旨,不畏王命。如果他們不順服上帝的吩咐,反倒回去耶路撒冷向希律王報告朝見新王一切過程,聖嬰便會遭他下毒手了。

後來約瑟也在夢中明白上帝的旨意,半夜起來,帶著馬利亞和聖嬰的向西南行,逃往埃及。等到希律王暴斃之後,約瑟又蒙主指示,返回猶太,在拿撒勒定居了。

這段聖誕故事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認同困苦、卑微的人
從耶穌降生的故事裡,我們看到上帝不嫌人的卑微,更降生在馬槽裡。這是一項「行動的教導(身教)」,要我們也認同卑微、貧苦的人。
安徒生「賣火柴的女孩」的聖誕故事,就是要喚醒我們甚麼是聖誕節真正的意義。當我們在慶祝聖誕節時,要緊的是學習上帝,在黑暗中帶來光明,幫助周遭身心靈貧困的人。
耶穌教導我們說:「你們就是世間的光和鹽」,而不是說:「你們好像是世間的光和鹽」。各位「你們就是」。
在黑暗中,你就是光。在腐敗中,你就是防腐的鹽。各位,讓你生命中彰顯基督之光吧。

二、帶禮物為耶穌慶生
東方博士揭開寶盒,奉上黃金、乳香和沒藥為禮物獻呈在耶穌面前。這三種厚禮,在當時都很寶貴。
「黃金」,人人皆知其價值寶貴。後來約瑟、馬利亞帶著聖嬰逃難到埃及,住在猶太人集中地區時,有黃金可用,這對貧窮的約瑟實在有很大的經濟援助。
「乳香」是祭司在獻祭時所用的「配料」,換言之,在約瑟逃避希律王的追殺過程裡,他們可以焚點乳香來敬拜上帝,使心靈得到幫助。
「沒藥」,既香且苦,有殺菌除穢作用,亦為產婦必須品。沒藥也象徵耶穌基督為先知,沒藥味苦,祂在世上教訓人脫離罪惡,過聖潔生活。祂為著救人,自己喝了父上帝所預備的苦杯,甘心為人類釘十字架而死。祂被安葬時,尼哥底母帶著約一百斤的沉香和沒藥為殯葬(約19:39-40),以防腐及殺菌。這三種禮物,包含了身心靈所需。

在記念耶穌基督降生的「聖誕節」,你有否像那東方博士奉獻厚禮,表示感恩呢?有否奉獻「感恩的金錢」表示你愛主呢?有否奉獻你自己喜愛的禮物給主,使主的教會充滿溫暖?你有否像東方博士和約瑟那樣,明白上帝旨,順服而付諸行動呢?

2003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悔改迎接基督的再臨

悔改迎接基督的再臨—談待降節的意義 (2003/11/30待降節第一主日)
黃春生牧師 

待降節是聖誕節前的一段預備期。不但準備歡慶聖誕,也為基督再來作準備。待降節期是聖誕節前的四個主日開始,為期四週。每年日期略有不同,今年是從十二月一日開始。教會傳統中,亦以待降節的第一主日作為教會年曆的開始。 

聖誕節前的待降節,是許多基督徒一年當中最歡樂也最忙碌的時期。教會各項聚會的安排、家中及教會的佈置、選購禮物、邀請朋友參加福音聚會、以及關懷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樣樣皆需費心。但在歡慶救主耶穌降生的忙碌中,更當儆醒等候祂的再來。因此,我們呼求說:「主耶穌啊,請來吧!」(啟示錄22:20b),再次激發基督徒對救主降生和祂再來的渴望。 

在等候、待降時,常有些佈置的特色。教會中,待降節期採用傳統的顏色是紫色或藍色,紫色表示「反省悔改」的意思,提醒我們都是罪人,不配迎見上帝,需要悔改,為自己的罪憂傷,仰望主的拯救。因此,在我們準備慶祝救主降生之前,當先領受上帝的赦罪之恩。另外,象徵「君王」的紫色,提醒我們主曾應許祂還要再來,以君王的地位統管萬有,同時也提醒我們要讓主在我們身上掌權。 

待降節的布置在教會傳統上是以待降節花環為主。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有些有形可見的標記,使人聯想到一些事物,而產生一種情懷、思念、或嚮往,去追求渴慕那不可見的上帝。如聖誕節常見的馬槽布置、聖誕樹、和待降節花環等。許多人喜歡在待降節製作蠟燭花環。花環上綠色的常青樹枝代表生命,圓形是永遠的記號,綠色花環代表永恒的生命,紀念耶穌使我們得永生。傳統的待降節花環只有四根蠟燭,分別代表儆醒(紫色)、悔改(紫色)、喜樂(粉紅色)、平安(紫色)。也有教會將白色大蠟燭放在花環的中間,象徵基督的真光,代表主是「世界的光」。待降節第一主日點燃一支,第二主日起每主日加燃一支,象徵光的強度漸增,直到祂降臨的那一天。到聖誕夜,不但點燃環上的四根蠟燭,還在中心點燃一根白色大蠟燭,象徵耶穌這世界的光已經來到我們中間,也就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可利用這個裝飾向人說明耶穌降生的意義。 

此外,在待降節期中比較有意義的象徵為「彌賽亞玫瑰」。早從十三世紀起,玫瑰就被用作是基督徒的記號。因為以賽亞書35:1「沙漠要欣喜,荒野間花兒(玫瑰)盛開」預言的成就,更是基督國度降臨的象徵。 

這朵巴猶大曠野的小玫瑰「沙崙玫瑰」也被稱為彌賽亞玫瑰(Messianic rose),是彌賽亞應許拯救的記號。當它與燭光合在一起時,指出世界的光—基督,已經來到,成就了舊約中的預言。玫瑰是聖誕節的象徵,也是愛的象徵,在待降節更提醒我們:「上帝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沙崙玫瑰」尚未全綻放的花朵
花瓣的底部有黑斑點構成「十字架」


教會傳統運用諸多的象徵,來教導基督徒以悔改的心來迎接基督的誕生與再來。這是教會寶貴的遺產,因為今日的基督徒已經漸漸失落此項信仰態度,而將聖誕節商業化。而平安夜卻成為舞廳、PUB毒品氾濫之夜,也成為青少年一夜情的迷失之夜。見到如此的沈淪與黑暗,我們更需要這一段悔改的預備期,讓基督重新降生在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棄暗投明,迎向基督為世人所帶來的真光。

※沙崙玫瑰(沙漠玫瑰),德國路德會迄今仍以彌賽亞玫瑰(Messianic rose)為教會標誌。


2003年10月9日 星期四

以色列郵差幫你寄信給上帝

以色列郵差幫你寄信給上帝

想寫信給上帝嗎?

根據那些經常寫信給這位至高無上全能者的人表示,地址應該要寫:「以色列耶路撒冷,上帝收(To God, Jerusalem Israel)」。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可以試試寫到「猶太聖地哭牆,上帝收」。

寫了這兩種地址的信,最後都會歸到以色列郵局的「無著郵件部」的處理室,集結置放在一個天鵝絨袋子裡,透過哭牆的裂痕投寄給上帝。

每年有數以百計的人寫下他們的祈禱、願望或問題,寄到耶路撒冷來。而當地無著郵件部門郵差的信條就是,確保每一封郵件寄達其目的地--無論晴雨。

部門經理亞尼夫說:「此刻正是(這類郵件的)高峰期。」

通常寥寥無幾的這類信件,到了猶太人的「贖罪日」(Yom Kippur)前夕會忽然暴增。一名婦女寫道:「親愛的上帝…很久以前,我曾經偷了飯店的煙灰岡和有廣告標誌的玻璃杯。當時我並沒有想太多。現在我希望懇求您的寬恕。」

寫給耶穌基督的信函和寫給「天上的天使」慶祝猶太新年的賀卡也會被送到哭牆這個猶太聖地;傳統上猶太人會將祈禱文和願望塞在這牆裡。

這樣的寄送任務已行之有年。因無著郵件處理部門決定,既然無法退回信件給那些不知名的寄件者,何不乾脆將它們送交收件人--上帝呢?

有些人甚至還請求上帝,幫助他們忠於節食計劃、乞求協助維持有問題的婚姻、或抵禦癌症。

(載自路透社2003-10-03)

2003年10月3日 星期五

同工選舉的省思

同工選舉的省思
黃春生

今年少年團契和青年團契同工改選已按學年來改選,而其他團契的會長和同工則仍在十月份,十一月中我們開也要召開會員和會來改選長執同工,接著我們在十一月28-29日也將舉行「2004年事工研討會」確定明年度的事工。在選舉之際,牧師有幾點省思要與各位兄姊分享,期待我們以合乎上帝的態度來選出合乎上帝國度的工人。

祭司中的模範者

長老教會延續十六世紀以來「信徒皆祭司」的精神,強調信徒都應成為服事的祭司,而教會領袖或同工則是由「祭司」相互選出。這不是否定聖靈的工作,而是順從聖靈在每位「祭司」身上所行的感動。因此,我們若無法以謙卑的態度來讓聖靈帶領,我們就會以人的心意來選出團契和教會的同工,往往也產生同工沒有聖靈來的呼召,也使得服事倍感壓力,甚至將世俗的觀念帶入服事中。所以,首先我們要以信仰的態度來看待選舉,而不是說「今年該換誰?」,或是考量與誰的交情好等,這些不是我們選舉的準則。我們必須清楚自己的地位,你是「王家的祭司」(彼前2:9),是屬聖潔國度的一份子,因此,你必須選出一位「祭司中的模範者」。

替人洗腳的僕人

我讀過這樣的一則故事:
有一次,有一位記者問名指揮家卡拉揚:「樂團中最難演奏的是哪一個位置?」卡拉揚回答說:「第二小提琴手。」
記者再問:「為甚麼是第二提琴手?」
卡拉揚說:「因為我可以輕易地找到一堆很傑出的第一提琴手,但要找到一位願意擔任第二提琴手,又充滿熱情的人,卻很困難。這是很可惜的事。一個樂團如果沒有第二提琴,根本沒有和諧的音樂。」
這是一則很耐人省思的小故事,卻說出大學問。

在一個團體裡,誰是最重要?一般的人總是喜歡當頭頭,很少人喜歡當小角色。但是,在一個團體中,總是要有人擔任小角色,這樣,團體才能運轉得恰到好處。如果大家都想要當頭頭,那個團體大概不需要多久,就會瓦解了。這種現象在軍隊中最為明顯;如果大家都想當將軍,那誰會是衝鋒陷陣、後援運補的小兵?可是,立大功的,往往是大兵啊!

同樣的,在以信仰組成的教會團契裡,如果大家都想當「第一」,福音的事工恐怕就會停擺下來,因為,在基督教會裡真正重要的,不是當「第一」的人,而是自願當耶穌基督教訓中,蹲下去「替人洗腳的僕人」。因此,當我們選出合適的同工之後,他們是主的僕人,而我們更要擔任同工們的「第二提琴手」,甚至是人人覺得不顯眼的配搭角色,以此來學習主的謙卑的模樣來彼此服事。

2003年8月28日 星期四

淺談伊斯蘭教「阿拉」的名字

淺談伊斯蘭教「阿拉」的名字
黃春生牧師

Jesus, Son of Mary, written in Arabic.
國人習慣稱呼伊斯蘭教為「回教」,這宗教雖是穆罕默德所建立起的,但其根源卻可追溯他們與猶太人共同的祖先亞伯拉罕。因此,在研究伊斯蘭教的基督教學者中,對伊斯蘭教的「阿拉」是誰,有人主張「阿拉」與聖經中的耶和華(Yahweh, Elohim)是同一位,故認為伊斯蘭教不是異教,而是「異端」。但有一批學者卻認為宗教信仰本質差異性極大,因此認為「阿拉」不是「耶和華」,故將伊斯蘭教認定為「異教」。學者為何要如此考究和辯論呢?因為,對「阿拉」是誰的立場,便會產生不同的宣教思維和策略。今日由於旅遊、交通、網路的便利,我們也很有機會接觸到穆斯林(伊斯蘭信徒),即使不會接觸到,也會從新聞媒體中關切到伊斯蘭世界的消息。若要認識伊斯蘭教,最好是從認識「阿拉」名字所代表的意義開始。

從初代教會開始說起。初代教會在保羅之後,基督徒就積極將福音向四方廣傳。蒙恩的信徒用他們的母語,向自己人傳福音。在伊斯蘭教創始者穆罕默德出世前,讀阿拉伯語的基督徒已採用「阿拉」來稱呼聖經中的耶和華。後來的阿拉伯文聖經也同樣用「阿拉」這名字。

Allah, , written in Arabic.
阿拉伯語的「阿拉」(Allah, Arabic: الله, Allāh)是一句話,而非「名字」。Allah=al-el-hu,Al為冠詞,el是「全能的上帝」,Hu單數「唯一」的意思,整句話即「獨一的全能上帝」之意。把「阿拉」與猶太人稱呼上帝的名「以羅興」(Elohim,又作「以利」參馬太福音廿七46)對比,Elohim可寫為Al-el-hum。前二個相同,第三的hum指複數。不是說以色列的神是「多數」,而是更強調上帝的全能、全知、無所不在等等「眾多」的神性。

在出埃及記第三章中,上帝向摩西啟示祂的名字「Yahweh」,這字是希伯來文的雙關語本身就不好翻譯,若要翻譯大概可譯作「我是我所是」、「我將是那將是的」或「我是創始成終的」。此名字顯示上帝是絕對、無限的存在,祂本性無法被任何定義所限制的,而最能表達祂的,就是祂在歷史中所彰顯的作為。「耶和華」在希伯來文的發音是「雅崴」(Yahweh),近似驚嘆語「哇!」,表示人面對完全聖潔的上帝,只能發出驚嘆、敬畏的聲音。

世間語言雖多,但要找一個名字可以完全代表上帝的名字,卻辦不到。因此,絕大多數的聖經都採取「音譯」。但初代阿拉伯基督徒卻採取「意譯」,並將複數改為單數的「阿拉」,以強調上帝的「獨一性」。

科威特大清真寺圓穹頂的「阿拉99個名字」
由於世界之廣,古代希臘羅馬世界的基督徒有著使徒保羅等使徒傳統可依循,後來更有新約聖經的產生來引導信仰的正統性。但阿拉伯世界卻沒有傳承使徒的傳統,也無新約聖經傳入。他們的信仰僅停留在初代時期,因此後來有些伊斯蘭信徒僅將耶穌視為「先知」。直到穆罕默德出現後才一統伊斯蘭教的信仰,並彙整出可蘭經(或稱古蘭經)。

在古蘭經中,一共出現九十九個描述阿拉神性的名字,阿拉伯人稱為「阿拉九十九個最美麗的名字」。伊斯蘭學者對這九十九個名字的名單及是否只限於九十九個名字有不同看法,但在伊斯蘭世界中,越來越多成年伊斯蘭信徒,皆能輕易地背誦「阿拉」九十九個名字。很多地方的伊斯蘭信徒更採用一串為數三十三粒珠鍊,一粒珠一個名字,唸完三遍珠鍊,便把「阿拉」的九十九個神性背誦一遍。雖有九十九個名字,但獨缺「父」這個名字,倒是基督徒必稱上帝為「天父上帝」(約一12,羅八16)。

阿拉伯語 "N" ,在阿拉伯世界代表「拿撒勒人耶穌(Nazarene)」的記號,
也是阿拉伯世界對阿拉伯裔基督徒的稱呼。
從以上來看,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確實同信一位創造宇宙萬物全能的神,即「耶和華/阿拉」。但在古蘭經裡所凸顯的「阿拉」是不講誠信,不講應許的;「阿拉」只講「絕對權威」,或許回教徒認為一位講應許、談守約施慈愛的上帝,就會失去絕對的權威性。但基督教所認識的上帝不是如此,我們所認識的神會愛祂的子民,當祂看見自己子民痛苦時,會「親自」道成肉身來到世上展開拯救的工作。使徒保羅在形容我們的主耶穌時,有這樣美妙的話:「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6—8)看!這就是基督教所認識的上帝。

伊斯蘭教徒對於上帝的認識與基督徒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呢?我只能說人無法認識神,除非神親自向他們啟示祂自己,就像上帝將自己啟示給亞伯拉罕、摩西等人是一樣的。又如耶穌復活後學生見到祂卻認不出來,直到復活的主親自向門徒啟示祂自己。

要說阿拉就是耶和華,不如說根源是一樣,但後來的啟示卻是不同,因此年代久遠之後對上帝的認識也截然不同。因此伊斯蘭教徒對真神的認識已經有極大的偏差,而無法認識上帝是一位仁慈的「天父」,也無法體會到上帝成為人的拯救福音,更無法跟隨耶穌基督的教導。知道二者之間的差別後,我們不要排斥伊斯蘭信徒,而是應將上帝給我們最珍貴的啟示「耶穌基督」傳給他們認識,也使他們明白天父愛他們,甚至為他們捨命完成救贖的工作,使世界在基督裡都成為一家人。

------------------
備註:古蘭經(Koran, Qur'an)提及耶穌 93 次。儘管它基本上對耶穌持正面態度,它堅決否認耶穌的神性,受死及復活。

但是古蘭經也有多處提到關於「人子」、「阿拉之子」的事。

古蘭經 2:116   (古蘭經第2章卷名「黃牛」(Al-Baqarah),共有286節)
وَقَالُوا اتَّخَذَ اللَّهُ وَلَدًا سُبْحَانَهُ بَل لَّهُ مَا فِي السَّمَاوَاتِ وَالْأَرْضِ كُلٌّ  لَّهُ قَانِتُونَ 
英譯:And they said, "has taken Allah a Son." Glory be to Him! Nay, for Him (is) what (is) in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ll to Him (are) humbly obedient.
中譯:他們說:「真主藉著人子(a Son)」。事實上,真主上面所指的是,不論是在天上和地上都屬於他(a Son),一切都服從於他(a Son)。
新約馬可福音1:1,明白指出,「福音的起頭就是上帝獨生子耶穌基督。」(The beginning of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the Son of God.)

穆罕穆德曾說過一段話
古蘭經43:81  第43章卷名「金飾」(Az-Zukhruf)
قُلْ إِن كَانَ لِلرَّحْمَٰنِ وَلَدٌ فَأَنَا أَوَّلُ الْعَابِدِينَ
英譯:Say, [O Muhammad], "If the Most Merciful had a son, then I would be the first of [his] worshippers."
中譯:穆罕穆德說:「如果至仁慈的主有一位兒子,我將第一個敬拜祂。」

2003年8月7日 星期四

不論斷

不論斷

不論斷人這是一項很重要的信仰功課,著名的激勵大師約翰生博士(Dr. Johnson)曾說:「上帝本身也不願論斷人,直到末日審判來臨。」

曾經有專家研究,當一個人遭受批評時,心跳會加速,然後防衛本能就會浮現。為了維護自尊,他可能會採取攻擊的手段,轉移焦點。所以批評和責備,只是造成更多的衝突。大家都知道牧師從四月份起身體就開始瘦下去,瘦了將近十公斤,我自己的醫學常識使我意識到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感謝主通過很多人來關心我。當我去醫院求診時,醫生問我最近脾氣會不會突然爆發,因為這是得此病的人最常有的症候,但我告訴他,我心靈很平靜,不曾發脾氣。因為他知道我是一位牧師,所以他說這可能是聖靈與你同在吧。

其實當一個人受到批評、責備時,是一個危險時刻。當你批評別人、指責別人時,就是在冒一種風險,非常可能傷害對方的自尊。即使你的批評和指責是出於善意,但對方因為自尊受到傷害,就算知道自己錯了,也要為自己辯護,死不認錯,甚至故意跟你唱反調。所以批評和責備,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你的同工討厭你,朋友疏離你,親人迴避你。感謝主在我接受醫治的這一段期間心中都充滿平安。

各位兄姊務必知道教會生活中要非常小心所說的話,雅各書說「舌頭雖然那麼小,卻能夠說大話。再舉一個例子:星星之火不是可以燎原嗎?舌頭正像火一樣,在我們的肢體中是邪惡的世界,會污染全身;它藉著地獄的火燒毀我們整個人生的路程。」(3:5-6)你們當中有聰明智慧的人嗎?如果有,他就應該以充滿著謙卑和智慧的好行為表現他有美好的生活。既然你們心裏有嫉妒、怨恨,和自私,你們就不可以自誇,不可以撒謊敵對真理。(雅 3:13-14)

一個老闆訓練員工需要投資許多時間、金錢,但在統計上許多公司的員工離職率偏高,大多都是因為受不了老闆無理的責備。耶穌要我們不要論斷人,這對老闆是很重要的提醒,對我們的人際關係更為重要。

論斷、批評往往也是傷害親密關係的利刃。現代的離婚率高,很多年輕夫妻結了婚以後,才發現相愛容易相處難,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批評和責備對方。有時一言不合,甚至大打出手。

前美國總統雷根說過,他的太太南茜當天過得快不快樂,他一回家就知道了。是他有特殊的透視眼,可以看穿人的心思嗎?當然不是。

雷根透露,他和南茜有一個協議:如果當天過得很不愉快,心裡有很多抱怨、罵人、批評的話,就把浴缸放滿水,加很多沐浴用的泡泡,在裡頭邊洗邊發洩。等他回家後,發現太太身上散發出洗過澡的香味,就知道她今天曾經有過滿腹牢騷,但如今都已經紓解完畢。不愉快的情緒,就不會帶進兩人的親密關係裡。可見得,即使親如家人,不論是夫妻、親子,批評和責備都像一把利刃,會嚴重傷害原本的親密關係。

雖然我們常常犯錯誤;那在言語上沒有過錯的便是一個完全人;他能夠控制整個自己。(雅 3:2)聖靈在我們當中,你感受到了嗎?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他們必得飽足;渴慕聖靈的人有福了,聖靈要與你同在,聖靈要使人謙卑不去論斷,而要去安慰和造就主內眾肢體。

2003年7月5日 星期六

珍惜

珍惜

最近畢業季節,從電視媒體也看到一些極迷你的小學的畢業場面,有一個學校今年才有一位畢業生,還有一個學校今年只有二個畢業生,其中一人還是國小五年級時才遷入的。

無論是迷你的學校或是大的學校,在畢業典禮中,師生總是依依不捨,彼此互道珍惜,珍重。我自己在國小畢業時,也莫名的哭泣,畢業典禮後,我沒有回家,一個人躲在教室哭泣,父母到學校找我,找了許久才找到我。他們以為我被欺負才哭,事後知道我對學校同學依依不捨才哭,他們居然哈哈大笑。回想過去,確實覺得好笑,但也值得回想。

珍惜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凡有感情的人多少都會。有時我們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我們會珍惜某些值得懷念的物品。但也有人會珍惜他認為寶貴的東西,金銀珠寶等身外之物。

有一個年輕的國王聽了小人的話,把全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趕出城去,違者就處以死刑。有一位大臣因為不忍父親被趕出城外,就挖了地洞,把父親安置在裡面。

有一天,鄰國的大使來見國王,問了幾個問題,並恐赫說:「如果答不出來,將出兵進攻」。大使的問題是:(一)世上什麼力量最大?(二)什麼人比乞丐更窮?(三)什麼人比囚犯更不自由?(四)什麼人最美麗?(五)什麼人最快樂?(六)世上不可忽視的四件小東西?

國王和所有大臣沒有人可以回答這些問題。於是,那位大臣回家後,把這些問題告訴父親,父親說:「這很容易」。就對大臣說,你去照著告訴國王:

世上什麼力量最大?「忍耐」的力量最大!
什麼人比乞丐更窮?「貪心的人」比乞丐更窮!
什麼人比囚犯更不自由?「被慾望所控制的人」比囚犯更不自由!
什麼人最美麗?「心地善良的人」最美麗!
什麼人最快樂?「知足的人」最快樂!

世上不可忽視的四件小東西?「兒童、星星之火、小水滴和種子」。因為,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滴水可以穿石,而種子則可以結實纍纍。

國王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大臣也坦白他把父親藏在家中的事情,以及父親如何為國王化解危機。國王為自己把老人趕出城的事感到慚愧,他發現他所擁有的是那麼的寶貴,他卻不懂得珍惜!

2003年5月11日 星期日

SARS正考驗著基督徒的信仰

SARS正考驗著基督徒的信仰
●黃春生2003/5/11

台灣近年來的大災難,至少有三:中國的導彈威脅(情勢危急,美國派出獨立號和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巡防台海),九二一大地震,和瘟疫SARS。面對重大公共災難時,基督徒所採取的態度為何?

檢視教會發展歷史,每逢社會遇見重大公共災難時,就是教會回應的機會,更是傳遞上帝的愛的契機。從初代教會到今日,每逢發生較大的公共災難時,信仰上的回應情況常比承平時期要更能展現。例如主後一六五年及二五O年左右的兩次大瘟疫,估計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而且後來更從都市蔓延到鄉間;但儘管造成當時羅馬帝國的國力減損,但兩次的公共災難,卻反而促成教會的成長。主後二六三年亞歷山大發生瘟疫,教會史一段記載說:「一場瘟疫隨戰爭而來…我們大多數的弟兄表現了極度的仁愛。他們互相鼓勵,勇敢無懼的探望病者,照顧、服事他們。他們甘心染上鄰舍的病疫,受他們所受的痛苦。不少弟兄在照顧病者時病死去…反過來,外邦人便很不同,他們撇下那些出現病徵的人,就是至親也棄而不顧。」當時的希臘傳統宗教無法有效回應,對所謂「苦難」的解釋力不從心,「那時候,很多廟宇的祭司都跑光光。」但在社會體系幾乎崩解的時代,初代基督徒反而表現出比其他宗教對災難更勇敢的關注。

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加爾文時代,也曾經碰過瘟疫,那時候,馬丁路德並發展出「天職」的概念,將職業看做是上帝的呼召,要盡力去從事,這與宗教改革前,將神職人員以外的職業均看為是世俗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按宗教改革家的說法,當遇見公共災難時,有五種人必須是要留下來的,除了行政首長、維持治安的人、醫護人員、神職人員(照顧靈性上的需求)外,還有一種人,就是「生病的人的鄰居」,意即周邊有人生病了,我們都有責任去協助、關懷及幫助他們。

當黑死病在十七世紀的英國蔓延時,卻曾發生假先知高興地宣布這場瘟疫是來自上帝的審判,叫大家認罪悔改,趕快走就能避開黑死病。還好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跟隨假先知們。其中有神職人員、醫生、護士選擇留在倫敦和疾病搏鬥。有一位獻身防疫的牧師,在他所在的教區愛爾任村中,得到村民的同意,實行強迫自我檢疫作為保健措施,避免瘟疫從村中四散到鄰近的村莊。最後,三百五十個村民中有二百五十九人病死,但整個過程中,村民彼此服事、扶持,使得瘟疫不至於擴散開來。

韓戰爆發時,北韓百萬難民南下,當時南韓教會因實踐「愛你的鄰舍」的信仰展開雙臂歡迎難民,信徒更提供所需給難民。戰爭艱難時物資短缺,信徒變賣家當拿到教會來接濟難民,那時為渡過糧食難關,教會發起每週二日禁食祈禱,一方面渡過糧食短缺,一方面操練祈禱。後來美援進入南韓教會,教會渡過難關,難民經歷教會的愛紛紛進入教會。這場危機終化為轉機,韓國教會從此大復興。

義大利醫生烏邦尼(CARLO URBANI)是聯合國WHO派駐越南首都河內的醫師,他是寄生蟲感染性疾病的專家。有一日一位肺炎患者急速發燒、乾咳,他隨即意識到在中國廣東蔓延的肺炎,這種肺炎不同於傳統肺炎,具有極強的傳染力。於是他在第一時間內,對世界發出警訊,提醒世人一種高傳染疾病「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已經蔓延開來。他馬上建議越南政府封鎖中越邊境,採取嚴格隔離措施,此作法果然奏效,越南也是第一個解除疫情的地區。他本著「天職」,完全沒有逃避,反而投入第一線防疫。但不幸地,三週後病逝於曼谷,享年46歲。

今日,SARS是屬於公共災難,是很特別的處境,它與九二一大地震不同的是,後者只是局部區域而已,但SARS卻是全面性的,SARS疫情不僅考驗著人性,更考驗基督徒的信仰。在台灣我們看見人的恐懼,更有看SARS病人或隔離者如痲瘋病者。面對此次如此重大的公共災難,做為一個基督徒該如何作呢?

綜合以上教會歷史的故事,我們知道面對重大公共災難時,我們不可迴避,更需要展現基督徒的信仰態度-愛你的鄰舍。如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提出「天職」的信仰概念,我們都應當從個人的職業上去思索自己的角色及能夠扮演的功能。例如買賣相關醫藥材料者,不僅要本著良知不哄抬物價,甚至願意提供給需要者。生產口罩的,願不願意免費提供給需要的人?做清潔工的,能否善盡清潔職責,甚至參與疫區的清潔工作?對個人而言,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的職業去回應,盡職做好本分就很有價值。對媒體而言,報導積極正面的訊息,則可扮演第四權。對政府而言,要像新加坡政府所說:「對抗SARS不是醫療問題,而是行政效率的問題。」確實,我們需要為政府的效率代禱。對教會而言,除了成為病者的好鄰舍之外,我們必須多多肯定人性的光明面,並尋求上帝的帶領。在「人人自危」的時刻,我們更需盡「天職」,發揮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和才幹上。

SARS考驗人性,更考驗基督徒的信仰態度。我們看到有人排斥、謾罵SARS病者,卻也有人積極投入這場戰疫。在物質化的社會裡,我常看到「瘋六合彩」、「瘋蛋塔」、「瘋麥當勞的凱蒂貓」、「瘋樂透」……。在此艱難的時刻,台灣是否可以展現更高尚的人性,是我們必須關切的。我相信更多人的付出,可以更幫助社會集體心靈的提升。希望我們的教會不要在這一場戰疫中退卻了,願上帝幫助我們。

2003年4月5日 星期六

打破藩籬做主工

打破藩籬做主工
黃春生牧師

為了扮演好光鹽的角色,重新教會自2000年起就不斷對外發展社區事工。不僅利用週末與週間時間開辦小天使兒童合唱團、國中得勝者計畫、週末學習營(課輔班&主日學)、松年合唱團等社區事工,更透過每年的婦幼節、母親節、聖誕節……等節期,在教會附近的社區活動中心舉辦活動,藉由節慶的歡樂氣氛,與社區鄰里更密切地互動。

兒童聯歡會,即是每年在婦幼節前後所舉辦的活動。我們利用春假的那個週六,從上午10:00~下午2:00,以社區家長和兒童為對象,進行四個小時的活動。前二個小時,我們安排詩歌唱遊、主題節目、表演活動;這個時段,是福音信息及主題意涵傳達的時候。接下來二個小時,是園遊會的時間,由婦女媽媽準備豐富的飲食攤位,再加上青少年策劃執行好玩的闖關遊戲,與社區的大小朋友一同度過歡樂的午後時光!

在這樣的時間架構下,我們對外設定活動主題,如:「甜蜜的家庭、健康的社區」;對內設定福音性目標,例如:第一年,我們抱著試辦的心情,希望在跨出第一步時,能給社區朋友一個好的印象,果然得到熱烈的回響!當我們看見近四百位家長兒童湧進會場,內心真是喜悅又感動!第二年,我們放膽嘗試為世界展望會與自閉症兒童基金會舉辦義賣活動。這樣的嘗試是為了邀請社區朋友和教會一同關懷弱勢族群,在親子園遊會中讓大家看見我們信仰的實踐,共同體驗愛與被愛的喜悅!

今年,是教會第三年舉辦兒童聯歡會。此次活動主題為「親親寶貝」,我們在節目與遊戲中,安排許多親子一同表演或完成遊戲的機會,另外,在節目中演出兒童劇「打倒巨人」,藉由少年大衛打倒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告訴小朋友不要小看自己年輕,上帝願意幫助那些善良又勇敢的孩子克服一切困難。至於此次的福音性目標,由於舉辦的日期剛好在清明節,預估人數可能不如從前,於是集中力量在將教會團契活動介紹給目前已固定參加社區活動的家長、少年人與兒童。我們製作了介紹教會的活動看板,讓來參加的得勝者國中生、小天使合唱團的家長們,能夠清楚明白教會的聚會,盼能吸引他們的加入。

由於長期努力的累積,現在每一次的社區活動,一邊在撒種,一邊也在收割。透過這些活動,有些參加兒童合唱團的家長,知道原來教會中也有所謂兒童主日學, 便鼓勵孩子參加,甚至有社區的孩子加入主日學後,決志將來要當一個傳道人!有些得勝者的學生,好奇什麼是少年團契?便開始參加團契的聚會,之後已有學生回家向父母表明自己要信基督教。

對教會本身,這些社區活動讓我們有機會將傳福音的教導化為實際的行動,讓參與的同工都感到興奮。每一次活動,教會都是從老到小總動員,老一輩看見年輕一輩展現認真努力的一面,年輕一輩有機會學習老一輩成熟的服事態度與方法,讓教會肢體的聯繫更為緊密!

社區福音工作是一場長期的屬靈爭戰,感謝上帝使用我們成為器皿,可以服事人、服事神,願將一切榮耀歸給權能的神!
    

2003年4月4日 星期五

棕樹主日 (Palm Sunday)

棕樹主日

「棕樹主日/棕枝主日」(Palm Sunday)是基督教禮拜節期中所謂的「聖週」(Holy Week),也就是受難週的開始,即耶穌為完成上帝的旨意,以及應驗先知之預言,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前,群眾手持棕樹枝夾道歡迎,同時將之鋪於地上,迎接主耶穌進城的主日。
 
耶穌得勝進入耶路撒冷,即是受難的開始。耶穌選擇以沒人騎過的驢駒為「交通工具」,以「得勝者」的姿態進城,正實現舊約先知撒迦利亞之預言:「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撒迦利亞書9:9)

2003年3月24日 星期一

認識《尼西亞信經》

認識《尼西亞信經》
黃春生
主日禮拜我們有時會採用《尼西亞信經》來告白我們的信仰,很多人對此信經很陌生,但這信經卻是我們很重要的信仰撮要。在細說《尼西亞信經》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什麼是「信經」(Creeds)。信經一詞來自拉丁文credo「我相信」,是教會具權柄的信仰文件,言簡意賅地把教會所信的條列出來,成為信仰的總綱。

不僅新約時代有信經,就連舊約時代也有。猶太教無論是在聖經時代或後聖經時代,均以信經形式來宣認耶和華是絕對的一致性和獨特性。申命記六章四節「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唯有他是上主。」這就是猶太人最早的信經之一。

早期教會信條(symbols,亦即信經)也是從新約找出具信經形式與內容的經文而寫成的。例如「耶穌是主」(羅10:9;林前12:3)對早期信徒來說,就等於承認耶穌基督與耶和華上帝是等同的。「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徒8:37),正是早期教會洗禮用的信經。其他新約信經經文,包括肯定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和復活(羅1:3-4;林前15:3-4;約壹4:2)。腓立比書著名的「基督之詩」(腓2:6-11),很可能是一首詩歌,在洗禮時吟唱;林前8:6則肯定上帝的一致性,即聖父與聖子同尊。最後,我們在聖經也可看出三位一體的信經最初文體(太28:19;林後13:14),成為後來三位一體教義及信經的準則。

教父時期,有許多護教士(Apologists)寫了許多基督教信仰精要的作品,學者稱之為「古羅馬信經」(Old Roman Creed,約於二世紀中葉寫成)。其中則是把三位一體的文體形式擴充後,用於洗禮的信經︰「我信上帝、全能的父,並耶穌基督、祂的兒子、我們的主,我信聖靈、聖教會和肉身復活。」在許多教父愛任紐(Irenaeus)、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特土良(Tertullian)和希坡律陀(Hippolytus)等人的作品,都可以找到「信仰準則」(rule of faith)或「傳統」,作為接受信仰教導的信徒所預備的。

第四至五世紀時期,教會致力闡釋正統信仰,辯論重要的神學思想,包括聖父、聖子、聖靈的本質。因此,325年全體教會代表集結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召開大公會議,釐定信經的形式,稍後成為《尼西亞信經》。《尼西亞信經》中論到基督一段,強調「獨生」、「在萬世以前」、「出於神而為神」等,主要是對抗亞流異端;論聖靈一段,是對抗馬其頓派異端的錯誤。這次會議中,亞流被逐出教會。事實上,大多數的大公會議的召開,都是為了對付異端思潮。

近代基督新教大多接受《使徒信經》,和頭四個會議所決定的,因為它們與聖經的教導吻合(即尼西亞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會議、以弗所會議和迦克墩會議),承認它們是信仰與生活唯一的準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對使徒信經的評語是︰「我們不可能把基督教真理說得更簡短清楚了。」(LW 37, p. 360)加爾文(John Calvin)對大公會議定下的信經則說︰「我從心底尊敬它們,並且對所有這些信經都是同樣的尊重。」(《基督教要義》IV.ix.1,謝秉德譯,文藝,1995)總之,基督教會對《使徒信經》及經過大公會議告白的四項信經非常重視,認為它們能忠實地反映出聖經的教訓。



《尼西亞信經》(華語版)
我們信獨一全能的父上帝,創造天地,一切可見不可見萬物的主。
我們信獨一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祂在一切的世代以前從天父而生,
        從上帝出的上帝,
        從光出的光,
        從真神出的真神,
        是生的,不是受造的,與父同質同體。
        萬物由祂來創造,
        祂為了我們人和為了我們的拯救,
        從天降臨,由聖靈藉童貞女馬利亞出生為人。
        在本丟彼拉多任內為了我們釘十字架,受難,埋葬,
        按聖經的記載第三日復活,升天,
        現在坐在父的右邊。
        祂要在榮耀中再臨來審判活人與死人。
        祂的國無窮無盡。
我們信賞賜生命的主聖靈,從父與子出,
與父子同受敬拜,同享榮耀,祂曾託先知講話。
我們信一個、聖、公同、使徒的教會。
我們告白一個能夠赦罪的洗禮,
我們期望死人復活,來世的生命。阿們。

2003年3月22日 星期六

教會的母胎-神學院

教會的母胎-神學院
黃春生(2003/3/22)

日前中會和北部大會銓派我擔任台灣神學院的董事,有很多人關心我,希望我不要「淌這淌混水」。但信仰認知告訴我,神學院是將來教會的「母胎」,若不關心今日的神學院,則勢必影響明日教會的體質。我既然已經被推上台面,我不能獨善其身,我將之視為上帝的呼召。為了這所-以上帝之名所設立的神學院,也為了將來的教會光景,我謙卑地倚靠上帝。

近二個月以來,我們多少也聽聞台灣神學院有六位老師集體辭職的事件。由於我不清楚事件的始末,因此遲遲不談此事,而希望有關單位,如神學院董事會等能夠早日釐清事件,好還當事者一個公義。神學院或是各教會機構,甚至其他教派內也曾發生不同的內部爭議,這些事不是我們旁人所能深入瞭解的,但我深信上帝均會作主,解決祂子民的糾紛。

約十五年前,台南神學院也發生內部糾紛,內部意見紛歧主要是因為「神學路線」之爭,此事在南神老師之間分成二派,不贊同另外一派的神學路線者就紛紛求去,頓時之間神學院的學生無心讀書,也沒有好的師資來教導學生。就有南神畢業的牧師向我分享,「那時畢業的傳道者有些都怪怪的」,我不知他到語意為何,但從言談中可能是指影響牧師之間的團隊合作的氣氛和意願。
而我自己則是認為「神學院是教會的母胎」,今日神學院的光景,將會反映在十年、二十年後的教會。因此我也擔心台神這次的事件會影響學生和未來的教會。還好,我向學校老師詢問之下,得知學生很快的平復作息和學習,據副院長薛伯讚牧師的說明,主要是因為近幾年來「靈性形成小組」發揮靈性穩定的作用,而教導靈修神學的宣教師馬約翰牧師也協助學生不少。雖然如此,我想學生的學習精神多少也會受到影響。

就我的觀察,台神此事件也有「路線」之爭的問題,但主要是在制度面,而非神學面。早在多年以前「大學部升格為研究所」、「大學部存廢」的問題就成為台神的公共議題,後來教育系廢掉,剩下教社系和音樂系。教社系畢業生得以報考「社工師」的時限僅剩三年,如今入學的學生沒有「出入」,進來神學院唸書只會耽誤學生的時間,那麼還有存在的必要嗎?而音樂系去年僅招生到二位學生,又加上專任師資不足,說實在是在耽誤學生。況且今天大學院校的升學率幾乎達100%,神學院有需要再將「教學資源」分散嗎?而長期忽視「師資培育」的迫切性嗎?

此次,我被中會、大會銓衡擔任台灣神學院董事。早在校友會選舉時,我就無意擔任,而將選票選給其他同工,但誰會想到在春季中會時,我被眾教會的牧師和代議長老選為中會的「中委」。之後被中委會視為妥當銓衡擔任台灣神學院董事。對於職位我不為自己求甚麼,不然我就不會離開外商公司順服上帝的呼召就讀神學。雖然曾無意擔任,但如今卻被選出,我想其中有上帝的旨意。因為事後我發現,在新任董事會成員裡,我對神學院「路線」之爭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因此能為神學院貢獻一份心力。且「神學院是教會的母胎」,我的投入更是為將來的教會貢獻。

因此我相當清楚我要做的事,協助建立「制度」,確立「路線」。甚至,也必須為神學院成立「師資培育基金」,以公費支持所栽培的老師。對此,我認為馬偕醫院必須秉持「醫療、傳道」的使命,在「馬偕醫院基金會」的運作下予以支持馬偕牧師所創立的神學院,特別是作為「師資培育基金」。

而神學院納入教育部大學教育的體系,也是台神公共議題之一。過去就曾有老師主張走輔仁大學的模式,將神學院納入大學裡,因此就有將真理大學、馬偕醫學院、台灣神學院結合成為「馬偕大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學)」(暫稱)的建議聲。而神學院的老師就可專心從事教學和研究,而職員也能夠享有大學的合理待遇。這一部份台南神學院早開始規劃,以利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榮大學結合。

我很感謝關心我和此事的所有人,在信仰的良知下,我也要讓大家清楚知道關心神學院不是「淌這淌混水」,因為這攸關明日教會的光景。希望大家為我也為神學院代禱,祈求上帝帶領。阿們。

2003年3月2日 星期日

用上帝的話來起造教會

用上帝的話來起造教會
黃春生
今年我受派擔任北區大專事工委員會主委,這委員會是七星中會和台北中會對於大專福音工作的聯合事工,屬下有數位牧者擔任專職的工作者,在各大專院校帶領團契和建立校園福音據點。擔任起此工作也負責管理和目標的制訂,這是我近日常在思考的問題,如何根據聖經來「管理」。

大專事工委員會的組成有一段淵源。一九七○年七月,有四位神學院的學生,為了要帶大專學生能夠用聖經上帝的話語來參與推動長老教會的改革運動,推出「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幸好有「神研班」的推動,幫助長老教會渡過了七○和八○年代政治迫害,以及台灣社會大變遷的時期。也因為有「神研班」的努力,使咱長老教會總會年會在一九七七年通過,將原先併入在教育事工委員會中的青年、大專小組分出來,成立事工委員會。最為可貴的乃是當時的青年喊出「五元運動」,用以支持青年事工幹事的人事費用,甚至是後來完成「謝緯青年營地」重建的異象。如今受派擔任主委,也提醒我必須持續這項「用上帝的話來起造教會」的使命。

這項使命可說是接續基督的工作。若翻開福音書來看,我們會發現耶穌是一位「激進」的改革運動者。他在改革運動中最大的著力點,就是他對聖經(舊約)相當熟悉,並且最特別的地方,是他會用很淺顯的話語或比喻來解釋天國的信息,讓一般民眾聽得懂內容和和意義。因此,無論是在會堂,或在戶外的講論、教導,都會引起民眾們很大的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滿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一:22)

改革的基礎在於以聖經為依據,耶穌如此,中世紀的宗教改革亦是如此。宗教改革時代的馬丁路德,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對聖經很熟悉,而且是有能力翻譯聖經,也因為他翻譯聖經,才促成後來改革運動蔓延整個歐洲大陸。他時常用聖經進行信仰上的反省,進而突破了當時教會最大的傳統束縛--「教皇無謬論」。他之所以能夠將當時教會的弊病提出,且向當時的教會權威當局-羅馬教廷-提出質疑,乃是因為他對聖經的研究、看法很深得人心。他把當時教會看成最為重要,且不可存有懷疑的「教皇權威」,帶回到「聖經乃是教會最高的權威」。而咱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在投入宗教改革運動的時候,就是以「教會就是建立在聖經上帝的話語基礎上」作為他推動改革的指標。在他的看法裡:一間教會存在的最大使命,就是要傳揚聖經上帝的話語。否則,它存在的意義就失去了。

就像耶穌的改革運動一樣,聖經永遠是改革的依據。中世紀的改革如此,台灣基督徒學生運動也是如此。同樣,教會要進步就必須不斷以聖經來起造教會,因此,我認為:一間教會之所以會發生糾紛、分裂,原因就是該教會已經沒有好好研讀聖經上帝的話語所致。如果傳道者真的用心在教導信徒們認識聖經,而信徒們都懂得研讀聖經,明白聖經教訓的意義,糾紛就應該不會發生。因為「聖經親像面鏡,照咱心裡錯誤」(聖詩183首)。知道自己錯誤的人,就會知道反省。有反省的人,不會製造糾紛,只會承認自己的罪過。很多人喜歡用商場的方式來進行「改革」教會,也有人喜歡用現代企業界最喜歡的「管理」方式,來改變教會舊有的型態,甚至迷信企業管理化的教會可以使教會復興,對此我並不認同。因為,我本身曾在外商企業服務過,也受過許多管理訓練,但這些方法的目的講求的是經濟利益,是資方和勞方的關係,說白一點就是建立在「薪資」的關係,而不是建立在「甘心樂意的奉獻」上。有的教會將牧師視為「薪資」的夥伴,那麼如何建立起「甘心樂意」的夥伴呢?

其實聖經也有管理方法,當我們往企業界找方法之際,為何不從聖經找方法呢?當我們要診斷教會的情況時,為何親賴企業方法,而忽視聖經對教會的診斷呢?要記住,耶穌和宗教改革都是以聖經作基礎在進行「改革」,今天的教會要改革必須回歸聖經。

許多人有一種觀念,認為「今天的教會若是不跟著時代走,很快就會被淘汰。」這句話不正確。坦白說,今天的基督教會更應該努力用聖經的教訓,來改造今天的社會才對!讓基督教會因為聖經的緣故,在這紛亂不安的世代中,如同一盞明亮的燈光般照亮出來。而要達到這個境界並不是不可能,也不是空有理想,這是確確實實可以達到的,其途徑就是帶領大家回到聖經裡來,用上帝的話來起造教會。同樣地,我今天受派擔任大專事工委員會主委也必須有如此的信念,用聖經的話來起造和管理。

我認為教會乃是信仰團體,有別於一般企業或事業機構。基督教會是信仰團契,她的生存依據就是在聖經,因此,要改革教會的弊病最基本的方法,乃是讓所有的信徒都喜愛查考聖經,接受操練成為門徒。如果沒有這個認識,儘管用最先進的企業管理方式,恐怕到頭來只會把教會弄成越像商場或一般社團,講究利益關係遠比講求分享生命的信仰更甚,如此教會就徹底失去她的本質和意義了。

聖經是上帝的話,上帝自己會從聖經中與我們對話,也會通過真理的聖靈幫助我們更認識真理(約16:13)。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研讀,上帝會從聖經中啟示我們該走的路、應該有的生活態度,以及該抉擇的方向。我的看法是:除非今天的基督教會已經很完美,否則牧師就應該鼓勵信徒踴躍研讀聖經,幫助信徒明白聖經,喜歡研讀聖經,甚至受操練成為基督的門徒。若如此,我相信教會的體質必會改變,教會必定成長。

2003/3/2

2003年2月9日 星期日

用愛跨越高牆

用愛跨越高牆
黃春生 2003/2/9

前靜宜大學校長李家同(1995)在他的著作《讓高牆倒下吧》中,特別提到了他曾前往印度加爾各達拜訪德蕾莎修女,這整個過程令他非常感動。在當時印度的加爾各達修道院內,德蕾莎修女原本只是一群來自歐洲的修女之一。在修道院的高牆之內,她們過著安定舒適的生活,但牆外的世界卻極其悲慘,貧窮、疾病、混亂已經不足以形容當時的情形。

1948年德蕾莎修女感受到來自上帝的呼召,要她為「最窮」的人(poorest of the poor)服務。於是,她離開了她住了二十幾年的修道院,她脫下了厚重的歐洲式修女道袍,換上了一件像印度農婦所穿白色藍邊的衣服,她從此走出了高牆,走到窮人之中!德蕾莎修女的一生一直為窮人服務,1997年9月6日她與世長辭了,全球都為她的死感到哀傷。當時,中天新聞評論說:「她的去世,使窮人的希望破滅……」。我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因為仍然有許多她的繼承者,正在為窮人服務。

德蕾莎修女用愛跨越高牆,今天的教會正是為此而存在。我們要以基督的愛來跨越教會與社區的高牆,要用基督的愛來跨越人與人之間的高牆,更要通過基督的愛來架起人與上帝之間的橋。因此,我們要以基督的愛來關懷生命、服務人群。

首先,我們必須除去人與人之間的「牆」。若是教會內的肢體無法彼此以基督的包容心來容納不同意見和風格的人,這就不用談跨越「高牆」至社區,更無法傳基督使人親近上帝。

清代的大書畫家鄭板橋在山東為官時,有一天接到一封家書,信中說到家中正為了築牆之事與鄰居打官司。於是,鄭板橋就作了一首詩,託人帶回。詩中寫著:「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看了這首詩之後,家人十分感動,也認同鄭板橋的看法,於是讓出了三尺的土地。鄰居看了鄭家禮讓了三尺,也自行往後退了三尺。這種禮讓成就和睦的美德,成了佳話,流傳後世,那條巷子也因此被稱為「六尺巷」!這樣的價值是具有基督信仰的美德。因此,教會內的肢體必須先彼此接納,除去肢體間的「高牆」,才能期待以基督的愛來跨越教會與社區的高牆。

第二,以基督的愛來跨越教會與社區的高牆。教會舉辦社區活動,主要是與社區建立互動、互信的基礎,但我們必須本著基督愛的態度來接待社區的朋友。當我們與社區當朋友,自然他們就會認識到基督的愛。但是,我們若無法存著基督的愛去作,就會將我們的本性的惡、計較顯露出來,而忘記「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教導。因此要警惕,不要使「愛」成為「礙」,而阻礙人認識福音。

李家同校長(1995)曾以簡單卻是深刻的語調,來形容他對印度加爾各達垂死之家的記憶:

雖然只有兩天,垂死之家的經驗使我永生難忘。
我忘不了加爾各答街上無家可歸的人。
我忘不了一個小男孩用杯子在陰溝裡盛水喝。
我忘不了二個小孩每晚都睡在我住的旅館門口,只有他們兩人,最大的頂多四歲。
我忘不了垂死之家裡面骨瘦如柴的病人。
我忘不了那位年青的病人,一有機會就希望我能握住他的手。
我忘不了人的遺體被放在一堆露天的煤渣上,野狗和烏鴉隨時會來吃他們,暴風雨也會隨時來淋濕他們。他們的眼睛望著天。
我忘不了垃圾場附近衣不敝體的窮人,他們和野狗和烏鴉沒有什麼不同,沒有人類應有的任何一絲尊嚴(《讓高牆倒下吧》,頁127-128)。

1948年時,德蕾莎修女走出住了二十年的修道院,她自己走到高牆之外,進入苦難的百姓之中,藉著她讓世人看見有太多太多的人,他們生活在貧窮痛苦中,他們渴望一雙溫暖的手。

「教會與社區之牆」,讓教會不了解社區,也讓教會外的人(非信徒)不了解基督和教會。牆內與牆外之間,因為彼此不了解,隔閡始終不能化解。若再加上教會在宣教上不當的作法與態度,就很容易將非信徒推得更遠了!

保羅說耶穌基督成了和睦的橋樑,他在十字架上廢掉了人與人之間的冤仇,又讓人與上帝和好,這一切都是因為「愛」。

今天,我們成為基督徒,意味著我們要跟隨基督,成為基督的門徒,因此我們要效法基督「在十字架上廢掉了人與人之間的冤仇,又讓人與上帝和好」。因著愛,我們成為上帝的家人;因著愛,我們同心敬拜上帝;因著愛,讓我們彼此學習接納;因著愛,高牆得以除去。願教會的肢體間因著基督的愛彼此接納,因著基督的愛,教會進入社區,並以愛跨越高牆。各位姊妹、兄弟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註:2月9日是我太太生日,在此特別的時間裡,獻給她這篇文章。2月9日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1873年2月9日馬偕牧師為北部台灣第一批信徒受洗。而我自己的生日3月9日也是很特別的日子,1872年3月9日是馬偕牧師抵達北部台灣的日子,這一天也是北部教會的設教紀念日。

註:2000年8月1日我至重新教會赴任,9月3日正式就任重新教會第四任主任牧師。該月正式展開社區工作,三重中學得勝者教育事工就是在當年8月接洽,9月開始。緊接著2001年開始社區兒童事工,成立「小天使兒童合唱團」。

2003年1月26日 星期日

新年新意識

新年新意識 
2003/1/26

信耶穌得新生命(羅六4)。行事為人以新的誡命為準繩(約十三34)。在基督裡是新造的人(林後五17)。被賜與新的名字(啟二17;三12)。在新天新地裡向上帝唱新歌(啟五9-10;十四3)。

新對於基督教信仰很重要,在新年裡就讓我們來思考耶穌所帶來「新的意識」。基督教之所以強調新,與耶穌的新意識有密切的關係。

耶穌很清楚上帝國的意識是相當新的,且與猶太傳統不同。耶穌特別將上帝國的信息和事工比喻為新布新酒,而把猶太傳統比喻為舊衣和舊酒(太九14-17;可二18-22;路五33-39)。耶穌不容許人用舊皮囊來裝新酒,也不許人拿新布來補舊衣服。上帝國的新意識,使耶穌拒絕一切傳統的限制、束縛、和破壞心靈的。

在上帝國的新意識裡,我們看到耶穌靠著上帝的能力施行醫治和拯救,並教導我們稱呼上帝是「阿爸父上帝」。他並以積極的行動落實上帝的愛。他不是在孤單中禁食默想上帝國的觀念,而是與苦難中的百姓站在一起,他認同苦難的人民(經濟上被剝削:彩券。文化上被凌辱:台語次等。宗教上被定罪:功德才能得救。性別上被虐待。種族被歧視:平埔族,山胞。社會上被邊緣化:弱勢者)。

耶穌作他們的朋友,跟他們一同吃飯、一同生活、一同奮鬥,一同反抗邪惡的勢力,帶領他們追求自由與公義,以及追求上帝國的真理。因此耶穌說,上帝國就在你們中間。因為願意被上帝掌管的人,上帝國就臨在他們中間。

這樣的新意識也成為保羅的新意識,他不但挽救基督教脫離猶太教的束縛,而且保存基督教信仰的獨立性。同樣地,基督徒也必須有耶穌的新意識,須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弗四20-24)。並且不要效法這世界,而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1-2)。成為基督徒就是要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因為有一天這些新造的人才能承接新天新地的應許。

耶穌的新意識,保羅的新意識都是我們學習上帝國的新開始。在新的一年開始,希望我們一起來學習上帝國的「新」意識。

2003年1月19日 星期日

貪心猴子

貪心猴子
黃春生  2003/1/19

泰國人捉猴子很有一套,他們先將椰子鑿出一個小孔,在裡面放花生。然後在將這些裝有花生的椰子放在野生猴子經常出沒的地區,猴子看到有吃的就一大群搶著吃,有的猴子右手伸進去一個椰子裡面,左手也伸進去另外一個椰子裡面,害怕自己沒得吃。等到時機成熟,人就從旁邊出來嚇猴子,猴子一緊張就拼命的跑,一時之間,就看到猴子雙手還緊抓椰子裡的花生,而無法爬樹只好被人捉起來。人就是利用猴子的貪心,來捉猴子。或許你會想猴子怎麼那麼笨,手伸出來就好了,但是猴子就是因為貪心,手裡緊握椰子裡面的花生才會被捉。

其實,人高明不到哪裡去。去年底爆發高雄市議會議長賄選案,不正是人性的貪婪所造成,無論任何政黨和無黨籍議員幾乎都涉及此次賄選案。議長朱安雄被收押後,更說:「哪一次議長選舉沒有賄選?為何僅挑我。」

約九年前屏東縣議會議長鄭太吉,也因為收不到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的賭場、酒家保護費,於是夥同手下當著朋友母親的面前,將朋友殺死。這位老母親算是鄭太吉的奶媽,鄭太吉從小就被她養大的,且將他當成兒子看待的。想不到因為「貪」,而不顧朋友之間的友情,因為「貪」而不顧養育的恩情。

看到台灣「樂透彩」發燒的現象就知道「貪」已經成為社會的文化,甚至成為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議題,彷彿人生這件事最值得討論。人與人之間見面的問候語竟成為「你簽幾號」、「有明牌嗎」……。這樣下去台灣只會更向下沈淪,而政府似乎只知以拼經濟為目標,而沒有警覺到百姓心靈的空虛。

為達到「貪」的目的,有人不擇手段的詐欺。我們不是也經常收到「恭喜你中了一百萬」的手機簡訊嗎?不也是經常收到「恭喜你中了六十萬」的刮刮樂彩券嗎?事實上,許多人都知道這些騙術,但仍舊有許多人被騙上當。

上週三(2003.01.15)台灣發生史上,最大的刮刮樂詐騙案,共被騙走台幣八千萬元。這位被騙的受害人是佛光山的總務人員,她本身是該寺的比丘尼(尼姑)。她起初被騙以為自己「中獎」,而且自認擔任道場的總務人員,先行挪用二千萬,沒有關係,只要在得獎後補回即可。據報載,被騙比丘尼發現狀況有異後,隨即向詐騙集團索款,並透露自己的身分背景,希望對方「不要騙神明的錢」,不料,詐欺集團成員反而以此「恐嚇」被害人,表示要將此內情全部曝光,迫使被害人繼續匯出更多款項,累計達八千萬元。這件事情讓我們看到,原本發誓要斬斷一切俗世的比丘尼,也栽在「貪」的誘惑。

若是我們不謹慎,有可能也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貪心猴子」。在提摩太前書6章7節裡使徒保羅說:「我們到這世界,沒有帶來甚麼;我們又能從這世界帶走甚麼呢?」,這句話台灣也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許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聽到,和聽進去是有差別的。在第8節保羅讓我們知道這二者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不知足」,一個「知足」。沒有聽進去心裡面的人,他會是一個不知足的人,拼命想發財。原本想要賺錢不是壞事,但是因為想賺錢的慾望大過於對上帝和對人的愛時,這樣就不對了,甚至這樣的慾望會使人沉淪毀滅。因此,保羅在第10節說:「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離開了信仰的道路,飽嘗痛苦,心靈破碎。」這是對我們極大的提醒。

現代教育家也很注意「貪心」這個問題,就有教育家發現小孩子的貪心,愈早發現愈可以教育。教育家對二歲的孩童做個實驗,這個實驗有許多的家庭一起來完成。這個實驗是這樣的:父母將一盤糖果放在桌上,並告訴小孩說:「媽媽現在要出去,你可以拿一顆糖果;如果你等媽媽回來之後,再拿糖果,就可以拿二顆」。另一個實驗也是類似,放一盤糖果在桌上,看小孩一次是拿一把,還是一顆。如我小孩可以養成等媽媽回來在拿糖果,或一次只拿一粒糖果,這樣的小孩將來就比較不會成為貪心者。反之,如果小孩不等媽媽回來在拿糖果,或是一次就拿一把,這樣的小孩將來有可能會貪心。如果有這樣的情況,作家長或老師的人就需要讓小孩從小養成「不貪心」的習慣,甚至要幫助孩子養成主動分享的習慣。

台灣諺語說:「細漢善偷瓠,大漢善偷牛」,特別大人的貪都是和金錢有關,所以保羅強調「貪財是萬惡的根源」。對於已經貪習慣金錢或權力的人,你很難叫他放手不貪。

保羅提醒我們不要因為貪心而離開了信仰的道路,在此我也要提醒各位兄姊,不要因為貪心而忘記社會應有的公義和上帝的話,更不要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貪心猴子」。因為,撒但就是利用人的貪婪,使人的心靈破碎。正如泰國人利用猴子的貪心,將牠們捉起來。最後,保羅在第11節提醒我們說:「至於你,你是上帝所重用的人,你要遠避這一切。要追求正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和溫柔。」這也讓我們知道做一位耶穌基督的門徒要謹慎,不可貪心,並且要追求正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和溫柔的生活。

貪心猴子

貪心猴子
黃春生牧師

泰國人捉猴子很有一套,他們先將椰子鑿出一個小孔,在裡面放花生。然後在將這些裝有花生的椰子放在野生猴子經常出沒的地區,猴子看到有吃的就一大群搶著吃,有的猴子右手伸進去一個椰子裡面,左手也伸進去另外一個椰子裡面,害怕自己沒得吃。等到時機成熟,人就從旁邊出來嚇猴子,猴子一緊張就拼命的跑,一時之間,就看到猴子雙手還緊抓椰子裡的花生,而無法爬樹只好被人捉起來。人就是利用猴子的貪心,來捉猴子。或許你會想猴子怎麼那麼笨,手伸出來就好了,但是猴子就是因為貪心,手裡緊握椰子裡面的花生才會被捉。

其實,人高明不到哪裡去。去年底爆發高雄市議會議長賄選案,不正是人性的貪婪所造成,無論任何政黨和無黨籍議員幾乎都涉及此次賄選案。議長朱安雄被收押後,更說:「哪一次議長選舉沒有賄選?為何僅挑我。」

約九年前屏東縣議會議長鄭太吉,也因為收不到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的賭場、酒家保護費,於是夥同手下當著朋友母親的面前,將朋友殺死。這位老母親算是鄭太吉的奶媽,鄭太吉從小就被她養大的,且將他當成兒子看待的。想不到因為「貪」,而不顧朋友之間的友情,因為「貪」而不顧養育的恩情。

看到台灣「樂透彩」發燒的現象就知道「貪」已經成為社會的文化,甚至成為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議題,彷彿人生這件事最值得討論。人與人之間見面的問候語竟成為「你簽幾號」、「有明牌嗎」……。這樣下去台灣只會更向下沈淪,而政府似乎只知以拼經濟為目標,而沒有警覺到百姓心靈的空虛。

為達到「貪」的目的,有人不擇手段的詐欺。我們不是也經常收到「恭喜你中了一百萬」的手機簡訊嗎?不也是經常收到「恭喜你中了六十萬」的刮刮樂彩券嗎?事實上,許多人都知道這些騙術,但仍舊有許多人被騙上當。

上週三(2003.01.15)台灣發生史上,最大的刮刮樂詐騙案,共被騙走台幣八千萬元。這位被騙的受害人是佛光山的總務人員,她本身是該寺的比丘尼(尼姑)。她起初被騙以為自己「中獎」,而且自認擔任道場的總務人員,先行挪用二千萬,沒有關係,只要在得獎後補回即可。據報載,被騙比丘尼發現狀況有異後,隨即向詐騙集團索款,並透露自己的身分背景,希望對方「不要騙神明的錢」,不料,詐欺集團成員反而以此「恐嚇」被害人,表示要將此內情全部曝光,迫使被害人繼續匯出更多款項,累計達八千萬元。這件事情讓我們看到,原本發誓要斬斷一切俗世的比丘尼,也栽在「貪」的誘惑。

若是我們不謹慎,有可能也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貪心猴子」。在提摩太前書6章7節裡使徒保羅說:「我們到這世界,沒有帶來甚麼;我們又能從這世界帶走甚麼呢?」這句話台灣也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許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聽到,和聽進去是有差別的。在第8節保羅讓我們知道這二者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不知足」,一個「知足」。沒有聽進去心裡面的人,他會是一個不知足的人,拼命想發財。原本想要賺錢不是壞事,但是因為想賺錢的慾望大過於對上帝和對人的愛時,這樣就不對了,甚至這樣的慾望會使人沉淪毀滅。因此,保羅在第10節說:「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離開了信仰的道路,飽嘗痛苦,心靈破碎。」這是對我們極大的提醒。

現代教育家也很注意「貪心」這個問題,就有教育家發現小孩子的貪心,愈早發現愈可以教育。教育家對二歲的孩童做個實驗,這個實驗有許多的家庭一起來完成。這個實驗是這樣的:父母將一盤糖果放在桌上,並告訴小孩說:「媽媽現在要出去,你可以拿一顆糖果;如果你等媽媽回來之後,再拿糖果,就可以拿二顆」。另一個實驗也是類似,放一盤糖果在桌上,看小孩一次是拿一把,還是一顆。如我小孩可以養成等媽媽回來在拿糖果,或一次只拿一粒糖果,這樣的小孩將來就比較不會成為貪心者。反之,如果小孩不等媽媽回來在拿糖果,或是一次就拿一把,這樣的小孩將來有可能會貪心。如果有這樣的情況,作家長或老師的人就需要讓小孩從小養成「不貪心」的習慣,甚至要幫助孩子養成主動分享的習慣。

台灣諺語說:「細漢善偷瓠,大漢善偷牛」,特別大人的貪都是和金錢有關,所以保羅強調「貪財是萬惡的根源」。對於已經貪習慣金錢或權力的人,你很難叫他放手不貪。

保羅提醒我們不要因為貪心而離開了信仰的道路,在此我也要提醒各位兄姊,不要因為貪心而忘記社會應有的公義和上帝的話,更不要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貪心猴子」。因為,撒但就是利用人的貪婪,使人的心靈破碎。正如泰國人利用猴子的貪心,將牠們捉起來。最後,保羅在第11節提醒我們說:「至於你,你是上帝所重用的人,你要遠避這一切。要追求正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和溫柔。」這也讓我們知道做一位耶穌基督的門徒要謹慎,不可貪心,並且要追求正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和溫柔的生活。
 
2003/1/19重新教會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