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9日 星期三

東歐遊記(三)

東歐遊記(三)

離開匈牙利之後,我們來到奧地利的維也納,這是一個充滿藝術的城市,許多人民的房舍仍然保存十七、十八世紀以來的樣式。或許因為政府規定,修建房舍時,必須保存原來的外牆與外觀,因此有的房子外觀很復古,而裡面卻是結合現代。此外,從音樂廳的交響樂到酒館與咖啡廳的維也納歌謠,維也納到處可見街頭藝人,隨處可聽到即興的演奏或是表演,彷彿藝術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

主後1498年哈布斯堡皇帝麥克斯米連一世(Maximilian I)成立第一個國家交響樂,並遴選12個男童成立維也納兒童合唱團,迄今這個團體已經超過五百年的歷史。目前兒童合唱團約有一百位男童,每個禮拜天九時均會在霍夫堡(Hofburg,舊皇宮)的禮拜堂中吟唱彌撒曲,並由國家歌劇院的交響樂團伴奏。當初交響樂與合唱團主要是擔任禮拜的聖歌隊,由國家供給薪津,是全職的聖樂服事者,但也會定期對外演出,迄今這個傳統仍然保存著。今日在奧地利也有教會的聖歌隊、樂團是支領教會的薪俸,專職禮拜的服事,並會定期演出。

音樂史上三大音樂天才—莫札特、海頓、貝多芬都在維也納工作與生活。莫札特非常仰慕海頓(Joseph Haydn),海頓曾勸莫札特留在維也納發展。海頓同時也邀請優秀的音樂家貝多芬從波昂來到維也納。當莫札特聽到17歲的貝多芬演奏時,他說:「注意這個人,有一天人們會談論他。」貝多芬在莫札特死前尚未定居此地,跟海頓學習的時間也不長,然而音樂史將這三人歸納為「第一維也納學派」。之後,音樂家舒伯特出生在維也納,音樂史就以舒伯特去世的年代1828年來代表古典樂的結束(Beethoven died 1827, Schubert died 1828)。19世紀布拉姆斯、布魯克納(Bruckner)活躍在此;匈牙利人老約翰史特勞斯成功地將華爾滋輕快美妙的旋律帶入,成為當時的主流。而小約翰史特勞斯更繼承父業,他的《藍色多瑙河》更是紅片一時的樂曲。

在皇家建築上,熊布朗宮(Schönbrunn,意指美麗的噴泉,又稱麗泉宮)是著名的景點,建於1700年。皇后瑪莉亞德蕾莎(Maria Theresa)主政時,下令仿造巴黎羅浮宮,將當時的夏宮擴建成為今日熊布朗宮,並將皇室成員從霍夫堡遷移至此地定居。皇后瑪莉亞德蕾莎共生了11個女兒,5個兒子。對她而言女兒才是「最有用」的,因為她藉由聯姻來鞏固帝國的利益,甚至也有女兒遠嫁巴西。所以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有「日不落」帝國的稱譽,因為凡在太陽之處,都有他們家的人在統治。由於皇族為了加強自己的政治勢力,而將女兒當成「交易」的籌碼來聯姻,使得奧地利經常被嘲笑說:「別人去戰爭,奧地利人去結婚」,這句話正凸顯許多奧地利女性的悲慘。

這樣的文化與台灣過去嫁女兒的風氣類似,嫁女兒「賺聘金」,嫁女兒「攀關係」。其實表面說是「嫁」,其實是在「賣」。要知道女兒也是上帝交託父母的產業,教導與看待女兒和兒子必須平等,讓他們從小就尊主為大,走在上帝的道路上。因此要注意,不要被財大氣粗的世俗眼光,破壞我們對兒女或是對生命的敬畏態度。

 (格拉本的瘟疫紀念柱)



1679年維也納大瘟疫

十七世紀的維也納所受的創傷與苦難是筆墨難以形容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造成許多家庭的破碎,經濟活動停滯,人民尚且活在封閉恐懼中。不久接著爆發鼠疫。鼠疫沿著街道蔓延,所到之處均成廢墟。因為居民四處逃逸,造成歐洲大流行。

當時維也納主教克拉拉(Abraham a Santa Clara)將瘟疫說成是上帝的懲罰,呼籲市民祈禱及懺悔。然而基督徒醫師蘇拜特(Paul de Sorbait)倡導嚴厲的衛生,將房舍及街道消毒並管制四十天,甚至不准碰觸往來的書信。此作法似乎減緩瘟疫的蔓延。

當時維也納約有1/3的居民罹難,1680年夏天才沒有新病情發生。皇帝利歐波德一世在克拉拉主教舉行的禮拜中,建立一座木製瘟疫紀念柱(Plague Column)在格拉本(Graben羅馬軍營的舊稱,位於聖史蒂芬教堂的附近,如今此地為維也納的行人徒步區,兩旁都是高級的商店)。1687年以石頭重建此紀念柱。

我不認為這場瘟疫起因於上帝的懲罰,也許是大地的反撲。無論如何,我相信上帝給人不同恩賜來管理、醫治,因此在苦難我們要尋求上帝的幫助,但不要忘記上帝已經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來與祂同工,就像蘇拜特醫師所做的。

2001年8月25日 星期六

東歐遊記(二)

東歐遊記(二)

台灣人習慣出國都會買些禮物回來餽贈親友,我想來想去餽贈教會兄姊最好的禮物就是分享此次的學習心得。在上週有幾位兄姊向我反映,牧師是否能夠將所有遊記 的內容拿給他們先睹為快,但說實在的,我尚無時間整理相片、筆記,因此只能夠每星期整理一部份之後,再將所見所聞刊載於牧師專欄與兄姊分享。

在此我要分享第一站在匈牙利的見聞。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其實是位於多瑙河左右兩岸的兩個獨立城市,由於城市持續發展,直到1873年被合併在一起, 並成為匈牙利首都。

匈牙利在建國之初,就從國王開始皈依基督教。匈牙利第一位國王伊斯特凡(Istvan, 1000-1038)雖然僅活到38歲,但是他在國境內推行皈依基督,使得羅馬教會後來將他列入「聖人」之列。我想主要是要「犒賞」匈牙利對羅馬教會的擁 護。

此外,在十四世紀中期,鄂圖曼土耳其(Ottoman Turks)從巴爾幹半島出兵襲擊匈牙利,又加上15世紀時國王馬提亞斯(Matyas - Matthias Corvinus,1458-1490)抵禦鄂圖曼帝國的入侵,而保存羅馬教會不被異教入侵。因此,馬提亞斯也被列入「聖人」,並建有富麗堂皇的馬提亞斯 教堂。

其實在我看來,興建富麗堂皇的教堂或是用「聖人」一名來犒賞,都會使得教會逐 漸世俗化,轉而重視「名位」。確實,中世紀的腐敗就是從這裡可以看到端倪。雖然歷史上有無數貢獻者,但是他們都只是上帝的僕人,如摩西、大衛、保 羅等。

做一位基督徒必須認識到,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的名所建立的,而不是為了紀念人。在一般世俗社團、政治裡面,常常注重排場與地位、名號之安排。但是,在基督教 會裡,我們只提耶穌基督的救恩,而且耶穌基督也教導我們,「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馬可福音10:44﹚。

但是,在中世紀時期,羅馬教會相當世俗化,教廷更廣封「聖人」,推行贖罪券,而導致信徒對「聖人」、「聖物」、「功德」之追求,而遺忘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拯 救與中保。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長老教會就相當堅持不以人的名字來設立教會,原因就是要避免高舉人的名,卻忘記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我們長老會的創始者約翰٠加 爾文在去世之前,就立下遺囑交代,不可在他的墓碑刻上他的名字,因為他不希望後代為了紀念他,卻將耶穌基督的名字給遺忘了。

很可惜地,今天有的教會信徒很喜歡在教會裡留下自己的名字,我想大概是怕後代忘記他的名字。所以,就將建廟的那一套拿來建教會,在廟宇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柱 子、每片牆壁,或是重要器具都會寫上捐獻的人名和金額;所以,他們為了使信徒奉獻更多,就用此種方式來「引誘」會友奉獻。這樣是很不對的。別忘了,巴別塔 的事件,就是人想將自己的名傳遍天下。所以,我們應該有一個信仰認知:基督徒在教會裡留下的名字越少,耶穌基督的名就越得榮耀。

看到中世紀時的教堂時,雖然美麗。但畢竟它是中世紀信仰墮落的歷史痕跡。看到中世紀的教會對「聖人」、「聖物」崇拜,而遺忘耶穌基督的救恩,所以我們當警 惕以此為借鏡。

除了信仰的反省之外,我們不僅要佩服匈牙利人對於古蹟的維護。當我們 坐船遊覽多瑙河兩岸風光時,發現布達佩斯豐富的人文與歷史就在古蹟中呈現在我們眼前。曾經留學法國巴黎的林鴻佑牧師說,多瑙河的布達佩斯景色優於塞納河的 巴黎景色。這是因為地勢較高的布達城仍保存許多及珍貴的城堡。而賽納河兩岸無古城堡,僅有十八世紀的民宅。

在多瑙河畔的佩斯最有名的建築是,十八世紀所建巴洛克式「國會」,這個國會也是全歐洲最美麗的國會。若是你喜歡欣賞中世紀的建築藝術,這裡值得你計畫一 遊。


國會:尖塔高96米,長268米寬118米。裡面有691個房間,所有樓梯加起來總長21公里。屋頂為紅白相間的新哥德式建築,有歐洲最美的國會之稱。據說設計此建築的工程師鞠躬盡瘁,不但抱病監工,還不幸在建築快落成前幾週撒手人寰。
國會後方的教堂是仿造英國倫敦的韋斯敏斯特教堂(又譯:西敏寺)

瘟疫紀念柱:紀念1679年流行的黑死病。在歐洲幾乎重要的廣場上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瘟疫紀念柱。又稱三位一體柱,因為柱的頂端刻有聖父、聖子、聖靈,藉此紀念上帝的恩典,使瘟疫得到控制。 







2001年8月23日 星期四

東歐遊記(一)

東歐遊記(一)

因為我曾經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選讀過,因此計畫在今年七月再次前往耶路撒冷收集資料,並帶牧師娘前去,因為她從來都沒有機會去。但由於彰化的教會取消組團,於是取消計畫。但蒙上帝的眷顧,使我從靜惠那裡得知台灣神學院林鴻信教授要組團前往東歐,於是我和牧師娘搭了最後的便車,加入此次的東歐行程。

此次東歐行程僅有三國,匈牙利、奧地利、捷克。這三個國家都些共通點,中世紀以來的歷史背景也互相關連,且從中世紀以來就是基督教國家,並在1989年之後脫離共產黨統治,成為民主國家。唯一比較不同的是,捷克曾經發生宗教上的改革,而匈牙利和奧地利長久以來都支持羅馬教宗的權威與教制。

如今這三個國家仍舊有七成以上的人民屬羅馬天主教會。至於北方的俄羅斯,早在957年俄國皇后俄勒加(Olga)受洗開始,基督教傳入俄國,即東正教(或稱希臘教會)。在東歐以西的德國、法國、瑞士等國家,大部分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的教會,今日我們稱為基督教(以路德會、長老會等為主流)。而這次的行程主要是在認識中世紀的文化與基督教會,特別是在波西米亞(今日捷克)的宗教改革運動上。

行程共十二日,但是光台北飛維也納就花了將近十四個鐘頭,航行九千八百多公里。換言之,真正的行程約十日。

抵達維也納是在當地八月十一日清晨四點多,氣溫十二度,而我沒有帶冬季衣物,只好全身打冷顫。直到六點遊覽車將我們帶到位於奧地利東南邊境的布根地(Burgenland)的小村莊鐵城(Eisenstadt艾森史塔特)造訪作曲家海頓(Joseph Haydn)的故居。

海頓在1732年生與此地,從1761-1790年幾乎30年的時間,他經常在埃司塔哈吉王子(Prince Nikolaus Esterhazy)的王宮(位於海頓故居旁)與城堡(位於今日匈牙利境內)表演。這些年間他仍住在鐵城的小房子內,如今此房子成為一個小紀念館,而門前的小街道則改名為海頓街以紀念他。

鐵城這個小村莊令人感覺非常的樸實,一點也不華麗。就連海頓的家也非常的小,一、二樓大概約二十幾坪。當地人並沒有因為海頓在音樂上的造詣而將他「神話」或是渲染。這樣的信仰態度很重要,因為人是有限的,就算他對人類的貢獻極大,他不過是上帝所創造的,是上帝賦予他恩賜得以利益眾人。

此外,這個小村莊的街道整潔,它不用新加坡式的嚴罰管理,就能讓百姓不亂丟垃圾。或許因為奧地利人具有日耳曼民族的精神,講究紀律,重自然文化的性格。這裡的馬路少有紅綠燈,因為他們在路口都會停車再開,且一律行人優先。在路上也看不到「請勿亂丟垃圾的警告牌」,因為他們認為亂丟垃圾不是人會做的事。或許,他們認為亂丟垃圾就不配被稱為「人」。

中午我們來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保護的古城魯斯特(Rust,意為沼澤),因為長久以來鸛鳥皆到此地住家的煙囪上築巢,而蔚為奇觀。當地有湖泊與沼澤,1493年漁夫在此建立漁人教堂(Fischerkirche),是早期漁夫喬遷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在教堂的四周都是墓地,早期信徒都習慣將安息者安葬在教堂。當地的發跡其實就是圍繞教堂開始的,只是這教堂已經成為古蹟,在一旁則有新教堂供居民禮拜。

魯斯特小村莊之所以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重要的資產,是與鸛鳥築巢在居民的煙囪上有關。至少這一點已經足以讓我們學習保護自然的要緊,若是鸛鳥建築在台灣人的房子上,也許已經成為「烤小鳥」。記得以前到墾丁旅遊,沿路許多路邊攤在烤小鳥,我也看到有外國記者拿著攝影機在錄影,老闆手中拿著烤好的小鳥叫賣的鏡頭,就上了國際新聞。不久之後,華西街殺蛇店也上了國際新聞。好不容易,台灣才擺脫「野蠻」的地位,開始注重自然與生態的維護。看到魯斯特人四百多年以來就懂得與生態共處的態度,真是令人感佩。

當日下午我們穿越奧、匈邊境,進入匈牙利來到素有中、東歐第一大湖泊巴拉頓湖。這個湖長達七十公里,因此被稱為「匈牙利海」。當我們來到下榻的飯店時,劉文連長老夫婦和女兒瑪琍夫婦遠從布達佩斯前來與我們會面,並用晚餐。

瑪琍姊妹以前在我們重新教會曾經擔任主日學老師,她在述說著過去的服事時,眼中充滿喜悅與信心。但是布達佩斯沒有台語或是華語教會,雖然去過英語教會與當地天主教會,但仍因語言與禮拜儀式的關係而沒有固定的教會生活。她兩個小孩都在當地美國學校就讀,在家講台語,在外講英語和匈牙利語。

令瑪琍姊妹念念不忘的就是一起長大的教會兄姊,她還要我提醒十年前說要前往布達佩斯找她的人,如呂正梅姊、惠聰執事等人。至今她仍然期待教會兄姊的到訪。由於行程的關係,我沒有時間前往瑪琍與倖佑的家。最後,我們就在主裡互道平安、再會,願上帝的恩典,常常藉著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他們同在。

東歐遊記-匈牙利歷史簡介

東歐遊記-匈牙利歷史簡介

自從羅馬帝國於五世紀瓦解後,不少民族的部落開始移居。此時,幾個匈牙利的部族離開了烏拉山(Ural Mountains),開始延著佛爾佳河(Volga River)和卡斯皮海(Caspian Sea)遷徙,其中最大一個部落稱為馬扎爾(Magyay),迄今許多匈牙利人都自稱為馬扎爾人。經過幾百年的流浪,匈牙利七大族終於在一千一百年前抵達了最後的家園,位於歐洲中部的喀爾巴阡盆地(Carpathian Basin)。自西元896年開始,在馬扎爾族長阿爾帕德(Arpad)的領導下從黑海北邊,遷徙至喀爾巴阡盆地定居。

伊斯特凡國王(Istvan)建立第一個王朝

阿爾帕德的後裔瞭解,如果要在歐洲生存,他和他的人民必須要入境隨俗,於是哥煞君主(Geza,972─997)開始改信基督教﹙即今日天主教,迄今匈牙利始終支持羅馬教宗的教制,約有70﹪人民信仰天主教﹚。他的兒子伊斯特凡(Istvan,即St. Stephen, 1000-1038)則是第一個建立匈牙利為國家的國王,主要政績包括立基督教為匈牙利國教,並發展國家行政結構,以及在地理上建立以縣為行政單位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國家領土。

伊斯特凡國王去世之後,繼續由拉斯洛一世(Laszlo I.,1077-1095)和科恩維斯卡爾曼(Konyves Kalman,1095-1196)帶領古匈牙利繼續維持繁榮盛景。貝拉四世(Bela IV.,1235-1270)登基時,蒙古來信命令匈牙利歸順,貝拉四世不從,於是1240年由成吉思汗的長孫拔都所統領的,蒙古塔塔爾軍進攻匈牙利(Mongol Tatars,1241-1242)。蒙古果然勇猛,幾乎將匈牙利屈服,但是1242年蒙古大汗握寇駕崩,拔都回去爭奪大汗寶座,使得匈牙利渡過亡國危機,之後匈牙利人才注意到興建城堡與發展市區的重要性。

十四世紀安主王朝(Anjou)疆界全歐最大

1308年安主王朝(Anjou)的卡羅羅貝爾特(Karoly Robert)登基。他和他的兒子拉又斯(Nagy Lajos)努力加強國王權力,和建立以王為首的封建組織基礎。拉又斯在位期間使匈牙利成為強國,領土範圍是匈牙利史上最大的,疆界邊緣北到波羅的海,南到地中海,東到黑海。

14世紀中期,鄂圖曼土耳其軍(Ottoman Turks)首先從巴爾幹半島出兵攻擊匈牙利國王南邊的封國,不過這個時候土耳其人還無法擊敗匈牙利。15世紀時國王馬提亞斯(Matyas - Matthias Corvinus,1458-1490)帶領匈牙利,因為多次對外的勝仗與對內採取的現代化政經措施,使匈牙利成為了當時歐洲最重要的國家。

受土耳其統治150年,關鍵性的分裂,形成今日匈國版圖

馬提亞斯國王去世後,鄂圖曼土耳其軍又開始攻打匈牙利,在莫哈其戰役中(Mohacs,1526)匈牙利軍被打敗,揭開此後土耳其統治匈牙利150年的敘幕。1541年土耳其軍佔領了布達(Buda),結果國家被分成了三個部分:西邊被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控制、中部被土耳其軍統治、東南部泛西凡尼亞(Transylvania,目前屬於羅馬尼亞)則成為匈牙利文化及民族思想的根據地。

1686年匈牙利軍終於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了布達,直到17世紀底,全國才完全從土耳其統治下解放。哈布斯堡王朝奪走了匈牙利的王權,持續200年的統治,匈牙利失去了先前的優勢以及歐洲強國的地位。

與哈布斯堡王朝、俄國周旋,展開紛擾不斷的近代史

為了促使政治和經濟的轉型以及保護匈牙利語和文化,19世紀匈牙利的貴族著手了一次民族改革運動。1848年春天,革命浪潮襲捲歐洲各地,引發3月15日的佩斯革命(Pesti Forradalom)。在匈牙利軍打贏了許多場主要戰役後,1849年4月4日哈布斯堡皇帝把王位交還給匈牙利,匈牙利即宣布為獨立的國家,科速特拉又斯(Kossuth Lajos)被選為國家領袖。這個在歐洲最久的民族革命,同年夏天又被哈布斯堡的援軍俄羅斯軍鎮壓,1849年8月13日匈牙利向俄羅斯投降。

十九世紀奧匈帝國「雙重時期」是黃金時代

1867年,匈牙利與哈布斯堡達成妥協,建立奧匈帝國。新成立的帝國除在外交、國防及財政等行政單位上是共建的,其他如立法機構、政府內閣及首都是雙重的。因著這種行政和立法的劃分,1867年至1918年期間也名為「雙重時代」。雙重時期的奧匈帝國是匈牙利的「黃金時代」。

匈牙利的「黃金時代」也隨著1914年奧匈帝國加入第一次大戰時結束。在德國和同盟國成員之一的奧匈帝國投降後,奧匈帝國隨即瓦解。第一次大戰結束後的「特例安能和約」(Trianon)把大部分原本屬於匈牙利歷史性的領土分別割讓給捷克斯拉夫、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三國,使匈牙利的面積從以前的282,870萬平方公里減少到92,963萬平方公里,人口也從以前的1,800萬減少到760萬。目前土地約台灣的2.6倍,人口約台灣的一半。

兩次大戰元氣大傷,國土人口銳減

一次大戰後,匈牙利與德國重新發展聯盟關係,這在經貿上給匈牙利產品保證了市場,使匈牙利的經濟情況開始慢慢好轉,並使許多在1920年割讓的失土也能夠收回。不過匈牙利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當時與德國聯盟,到最後也跟著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1年跟德軍一起進攻蘇俄。但當時納粹(Nazis)認為匈牙利並不是可靠的盟友,所以在1944年佔領了匈牙利。匈牙利國內另有法西斯黨的獨裁專制。1945年4月匈牙利被所謂反「軸心國」的俄軍解放接管。名義上的「解放」實際上等於入侵。

淪入鐵幕,1956「匈牙利抗暴事件」展現民族自尊功敗垂成

1947年起被共產黨統治。蘇聯政權在匈牙利實行審判、監禁、虐待、死刑等迫害。恐怖政治及史達林式(Stalinist)的獨裁政權隨之而來;被強迫發展工業化使得國家的經濟結構改變,人民的生活水準明顯下降。

1956年10月發生了反共產主義革命,也就是所謂的「匈牙利抗暴事件」。當初開始時是以和平的方式訴求政治上的民主,最後卻形成武裝衝突。新政府總理納吉伊姆勒(Nagy Imre)要求蘇聯軍隊撤軍,宣布匈牙利為中立國並退出華沙協議,請求聯合國的協助。同年11月,蘇聯軍隊重新攻擊匈牙利,革命宣告失敗。蘇聯提選的新任總理卡達爾亞諾斯 (Kadar Janos) 本來承諾實行民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不過後來卻執行死刑和報復的手段。

率先改革,成為第一個執行民主的東歐國家

1988年在英雄廣場發生抗議共產統治事件,不過蘇聯共軍並未鎮壓,或許是因為蘇聯軍方叛變將總理戈巴契夫被軟禁(事後戈巴契夫順利脫困,解散蘇聯)。至1989年底東德、蘇聯及歐洲其他共產國家相繼和平瓦解。

匈牙利更在1990年舉行大選,民主論壇(MDF)贏得了選舉,成為執政黨,開始發展多政黨的民主政治。1998年的大選中,反對黨匈牙利公民黨獲得勝利,八年即政黨輪替。迄今匈牙利仍再學習民主政治,而宗教上仍舊支持羅馬教制

2001年8月7日 星期二

讓愛傳出去

讓愛傳出去

上帝是愛的上帝,因此我們越懂得讓愛傳出去,我們就會越像天父一樣的完全。很高興我們重新教會有設立活水基金特別關心困苦的肢體,我們固定支持病痛中的牧師,也支助弱小的原住民牧者的生活所需,這些小小的付出無非是尊主的教導而作。我相信越懂得愛與付出的教會,才能見證出福音的大能。

當我在七月廿二日看到「耕心週刊」一則代禱事項:吳國光牧師六月中肝癌去世,且吳牧師娘乳癌末期,僅留下三個稚子,於是教會成立「吳國光牧師子女教育基金」來關心三個尚讀國小的稚子。於是我在七月廿六日本會小會開會時提出此事,請小會員關心、代禱,會中我們決議以活水基金為「吳國光牧師子女教育基金會」奉獻些許,謹代表重新教會全體對吳牧師家人的關心。

雖然我與吳牧師曾經在大專神學研究班擔任輔導有幾次共事機會,但是對他並不熟。我僅知,在吳牧師已知得肝癌末期之後,鹿港教會仍然在1999年8月29日聘請吳國光牧師就任第二十九任牧師。吳牧師要鹿港教會深深的考慮,但是教會仍以愛心接納,並且順服牧師的教導。此外,鹿港教會體諒吳牧師與牧師娘的病況,長執更加同心合力協助牧師牧養上帝的教會。

短短兩年不到,吳國光牧師於2001年6月8日因肝昏迷送入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而當時吳牧師娘罹患乳癌已擴散全身至骨,早已住進彰化基督教醫院。根據主治醫生表示,吳牧師娘的化療已無幫助效果,目前需試用新的治癌化學藥品,但這種藥健保局卻無法給付,而高達20幾萬元的藥價也是吳牧師家庭所無力負擔的。

直到6月17日晚九點卅分吳牧師蒙主恩召。吳牧師父母髮白老邁,吳牧師娘也病重,留下三個稚子,令人聞之心酸。

為鼓勵三個稚子問恩、亞恩、上恩,吳牧師生前曾講述一則<老鷹與小鷹的故事>給他們聽。當我獨自在夜裡讀著吳牧師所講的這則故事,我哭了!相信這則故事也會打動你的心。

﹡﹡﹡﹡﹡﹡﹡

我是愛你們的爸爸,現在是二○○一年五月十三日禮拜天的晚上,也就是二○○一年的母親節。爸爸因為身體的問題在彰基住院,所以沒辦法回去。下午你們和奶奶、姑姑、姑丈、大表姊一起來看爸爸和媽媽,爸爸心裡好高興,同時爸爸心裡也好難過。爸爸的眼睛充滿著淚水,但是爸爸不敢讓它們流出來,怕你們看到了心裡會難過。爸爸想到,之前在家裡的時候,我們常常在晚上睡覺前講故事,然後看一段聖經,一起禱告,但爸爸現在沒辦法回去講給你們聽,因此就錄音下來。而爸爸今晚所要講的故事是「老鷹和小鷹」的故事。

在一個高山陡峭的懸崖邊,有一棵高大的樹,樹上有一個鳥巢,鳥巢裡住著一隻老鷹和牠的孩子小鷹。因為小鷹才剛出生沒多久,羽毛還沒長好,沒有辦法飛。所以呢!這個老鷹每天都要出去找食物,把食物帶回來給小鷹吃,讓小鷹吃了可以身體健康,漸漸的長大。

有一天,老鷹在餵小鷹吃東西後,突然就用牠強而有力的爪子,把這小鷹從鳥巢裡抓了起來,然後就飛離了鳥巢。老鷹一直往高高的天空飛,小鷹雖然被老鷹的爪子抓著,但牠覺得老鷹在飛翔的時候,那個姿勢是世界上最美麗、最驕傲的。正當牠心裡這樣想的時候,卻沒想到突然間老鷹把牠的爪子給放開來,這小鷹開始往不停地下墜落!

小鷹好緊張,牠拼命的要揮動牠的翅膀,又不曉得要怎麼樣使翅膀揮動,牠只能慌亂地揮舞著自己的翅膀,但卻發現自己一直往下掉。牠哀叫著,希望老鷹能趕快來救牠。當牠心裡這樣害怕的時候,在高空中的老鷹很快的就飛到牠的下面,展開翅膀把牠接住!小鷹趴坐在老鷹的背上,頓時覺得非常安全,不但安全,也好威風。於是,小鷹既安穩又高興地坐在老鷹的身上,這老鷹也一直往上飛,忽然之間,老鷹又一個轉身,在老鷹背上的小鷹因為正陶醉於大自然的風景,沒有想到老鷹又把牠從背上甩出去!於是,又慌慌張張地趕快揮動牠的翅膀,可是不論牠怎麼揮動,就是沒有辦法像老鷹一樣—越飛越高,在空中飛翔。於是,牠又緊張地趕快大聲哀叫,當然老鷹很快地接住了牠。後來,老鷹就背著小鷹飛回了鳥巢。

老鷹站在鳥巢邊對著小鷹說:你不要害怕,在空中飛翔是老鷹天生的本能!不但如此,在所有的飛鳥當中,我們老鷹的飛翔是最美、最有力的!只是,你要學習知道怎樣揮動你的翅膀,怎麼樣去迎著這個風,來乘著風而飛翔。首先,你要張開你的翅膀,不要害怕!當你害怕時,可以向著天空,望著更高的地方看,那你就會想要飛到更高的地方去。第二、你要迎著風去飛,因為老鷹飛翔的本能就是要迎著風而飛,而不是順著風。所以,有時候會遇到風的阻擋,但是只要利用翅膀,配合這些風,你就可以很輕鬆地、不斷地往上飛。所以,小鷹不要害怕!有一天,你會長大,現在你還小,我可以幫助你。但是有一天,當你已經長大的時候,你要努力去面對你每一個生活。最後,當你要出去尋找獵物、看到獵物時,你更要運用翅膀去控制、協調你的身體,勇敢的俯衝下去。或許無法第一次就成功,但是不要氣餒,再努力去做,你一定能用你強而有力的爪子抓住牠們,只要有信心而不灰心,勇敢而不害怕,你一定會成功的。

有一天,老鷹又出去了,小鷹在鳥巢裡頭等著老鷹帶食物回來給牠吃。但是,很奇怪地,這次老鷹出去不像平常那麼準時回來。原來,老鷹不幸被獵人的槍打中,被獵人射殺了。小鷹在鳥巢裡等呀等地,從白天等到傍晚,從傍晚等到黑夜,肚子餓得要命。到了第二天早上,小鷹實在餓得受不了。於是,牠只好從鳥巢站了起來,牠看著底下,心中好害怕,但是牠忽然想起老鷹對牠說的話:把頭抬起來看著天空飛翔出去吧!於是,這隻小鷹就伸開了牠的翅膀拍一拍,牠看著遠處的天空,然後放開了牠的爪子,勇敢地跳了出去,揮動著牠的翅膀。迎著風,牠發覺,剛開始自己還不太熟練,所以有時候飛高,有時候飛低,有時候偏左,有時候偏右。不過牠並不灰心,牠繼續努力地揮舞著牠的翅膀,不知不覺中,牠發現牠居然能在天空中翱翔,牠非常非常地快樂!因為,原本讓牠害怕的地面,如今在牠看來並不是那麼的可怕。不但如此,牠開始找尋牠所要的獵物。

忽然間,牠看見有一隻小動物從岩石的當中跑了出來,牠想著要怎麼樣去捉住這個獵物呢?因為,牠從來沒有捉過。然而,牠想起了老鷹告訴牠抓獵物的情景。於是,小鷹試著去控制、協調牠的翅膀與身體,開始用牠極快的速度,往下俯衝。可惜這是牠第一次捕抓獵物,心裡還是有點怕,牠怕一不小心撞到地上會受傷或甚至死掉。於是,牠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就減慢了速度,也因為這樣,獵物一下子就逃走了。小鷹於是再度抬起了頭,伸展起牠的翅膀,往空中飛上去,重新再尋找牠所要的獵物。這一次,牠已經有了經驗,所以當牠再看著地面時,原本那種害怕、擔心的心情就已經沒有了。

忽然,牠又看見在岩石洞穴的附近,剛剛逃走的那一隻獵物和一條蛇在搏鬥。小鷹立刻重新再來一次,牠伸展著翅膀,俯衝下去。這次牠的眼睛緊緊盯著那一條蛇,那條蛇似乎還沒有感覺到大難已經臨頭,還努力地吞著牠的獵物。說時遲那時快,小鷹已經飛近地面,伸出牠那有力的爪子,一下子就捉住了蛇的頭和牠的身體,然後就往空中飛去。小鷹帶著牠第一次所捕抓到的獵物,飛回牠的鳥巢,快樂地享受。牠一邊吃心裡也一邊不斷地在感謝著,感謝老鷹對牠的撫養、照顧與教導,使牠能夠在失去老鷹的時候,依然能夠靠自己,來學到應該有的本事,使牠能在空中任意飛翔,並且捕抓獵物。

問恩、亞恩、上恩,我所愛的寶貝們,你們聽得懂這個故事嗎?如果,爸爸把自己比喻做是那隻老鷹,而你們就是那隻小鷹。也許有一天,爸爸會離開你們。爸爸多麼期望,能夠一輩子陪著你們,而不需要離開你們。可是,爸爸知道這個生命,不在爸爸的手裡。所以,爸爸只能把自己想要說的,留下來給你們。如果可以的話,希望這卷錄音帶你們都不會聽到。因為,爸爸跟上帝求,如果可以的話,讓爸爸活到八十歲,和媽媽一樣,一同照顧你們、照顧爺爺奶奶,一同來做上帝的工作。但是,爸爸目前的身體真的是非常不好,是不是能走出這個醫院,爸爸也沒有把握!但是,有一天,假使上帝讓爸爸早點到祂那裡去的話,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再相見的。盼望在你們成長的過程當中,這卷錄音帶—爸爸說的話,能夠幫助你們。

假如爸爸走了,你們要聽媽媽的話。因為,媽媽身體也不好。我們不曉得上帝的旨意是什麼,讓爸爸、媽媽都得到癌症,而且都非常嚴重。但是,我們也順服、接受上帝各樣的計劃和安排!我們相信上帝的旨意是美好的。同樣,我們也相信,上帝會給你們最好的計劃和安排!你們要堅強,像小鷹一樣。雖然,成長的過程可能很辛苦,可能你們會常常覺得好孤單,你們會哀傷、流眼淚,成長的路程比別人走得還辛苦。但是,爸爸要你們知道:「爸爸愛你們」、「爸爸好愛你們」。

你們要愛上帝,因為,上帝或許不願意讓爸爸的身體繼續遭受這樣的痛苦,要讓爸爸到祂那裡去。希望,你們能夠繼續走在這個信仰的道路上,因為上帝是我們的幫助者!耶穌是我們最好的朋友,祂會幫助你們的。無論遇到任何事,都要記得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愛你們,必定會聽你們的禱告,幫助你們,帶領你們走前面的道路。

爸爸送給你們聖經詩篇第廿三篇:

『耶和華上帝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盼望你們能背起來,這段經文會成為你們的幫助與力量。

最後,爸爸要為你們禱告:親愛的天父上帝,愛我們的主耶穌,將我的生命交在你的手中,也將我的小孩,你所賜這美好的產業,交在你的手中,求主來眷顧!求主來引導!你必一生一世與他們同在,我們這樣感謝禱告是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

有人說生命像火炬,燃燒是它最大的榮耀,也是最深的傷害,但是它不僅願意燃燒,而且希望燒的熾熱、燒的光亮,否則來到人世間,便只留下灰燼,什麼美麗的印記也沒有。生命的火炬就是「愛」,耶穌以祂的生命讓愛傳出去。吳牧師留給三位稚子的遺產更是「愛」,因為在愛中沒有懼怕,因為上帝就是愛。此刻唯有愛才能幫助稚子,也唯有上帝是稚子永遠的父親。

活水基金的成立,也是為了要「讓愛傳出去」。我們的奉獻雖然小、微薄,但上帝卻可使「小」愛成為「大」愛,使活水滋潤乾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