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25日 星期三

馬丁路德與凱莎琳

馬丁路德與凱莎琳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是基督教中家喻戶曉的人物,1517年10月31日,三十四歲的馬丁路德將他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看法,釘在威登堡教堂大門上,而開始了宗教改革運動。馬丁路德一邊躲避教皇及君王的追捕,一邊努力翻譯聖經、寫作神學書籍,在艱苦的歲月中,馬丁路德的身體愈來愈衰弱,馬丁路德一直到42歲仍過單身生活,沒有人能隨身照顧他。

馬丁路德並不反對結婚,甚至還鼓勵人結婚(羅馬教會訂定神職人員不能結婚的政策)。但馬丁路德卻認為自己是一個受人注意的人,如果結婚會使妻子與家庭陷於危險之中,他看自己是一個被教皇判定為異端,又被皇帝判為犯法的人,這樣的人應當為主而犧牲家庭生活,又因為他的經濟收入不穩定又微薄,他更加認為必須要為主而奉獻家庭。

其實在1523年4月馬丁路德就已經認識了凱莎琳(Katherine Bora, 1499~1552),凱莎琳已經做了八年的修女,因為認同新教的改革精神與教義,而與其他十一位修女一起逃離修道院,接受馬丁路德的保護,馬丁路德為這十一位修女找到了終身的伴侶,但是凱莎琳卻遲遲不願意出嫁。最後凱莎琳終於表示如果路德博士要娶她,她是不會拒絕的。馬丁路德也告訴朋友說:「如果我能改變環境,我寧死也要娶凱莎琳,因為我要激怒魔鬼(指羅馬天主教會禁婚制度)。」

1525年6月13日馬丁路德和凱莎琳終於結婚,當時馬丁路德42歲,凱莎琳25歲,他們的婚姻極為美滿,凱莎琳將破舊的修道院,改為溫暖舒適的家,也將嚴肅的路德教授,改變為一個有耐心的父親。凱莎琳總是稱呼她的丈夫為路德博士,馬丁路德則稱凱莎琳為:「凱蒂我的肋骨」、「我的主人凱蒂」、「更好的一半」、「凱莎琳醫生」、「博學的馬丁路德太太,我在威登堡仁慈的家庭主婦」。馬丁路德也曾開玩笑的說:「我的一生都是在忍耐,我必須忍受教皇,異端份子,還有我的太太。」但也因此看出他們之間的親密。

馬丁路德夫婦共有六個孩子,路德每天早晨六點起床,陪孩子們一同禱告,一起背誦十誡、信經、主禱文、吟唱詩篇,一起吃早餐後,就開始忙碌的一天。馬丁路德認為婚姻是訓練一個人品格的學校,他講章中的比喻常常取材自他的家庭生活。

【默想】10/31是宗教改革紀念日,或許我們可以將「家庭」改革成更有主的愛。因為維繫甜美的家庭生活,也是對上帝的一種奉獻,更是基督徒的信仰美德與見證。

2000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文字-上帝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文字-上帝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有一位猶太拉比吩咐僕人,到市場買個美味好吃的東西回來。僕人便買了牛舌頭回來。

兩天後,拉比要僕人去買個便宜的食物,結果僕人又買了牛舌頭回來。

拉比不解問道:「我吩咐你買好吃的東西,你就買舌頭回來;今天要你買普通的食物,你也買舌頭回來,到底是為什麼呢?」僕人回答說:「舌頭這東西,說它好,沒有比它更好的;說它壞,沒有比它更壞的東西。」

猶太人注重文字,也從文字看人生,特別是聖經。他們認為對小孩應該教的事,就如同在白紙上寫東西一樣。而對老人應該教的事又是什麼呢?即是等同在寫了許多字的紙上,找出空白寫上去。特別是用上帝的話填滿一個人的生命。

我想這些填寫生命的文字有好,也有壞。好的方面,是指人可以透過文字,將信仰見證、祈禱文、生活勵志、工作和旅遊的美記載下來,通過文字來學習與分享上帝所賜給我們每個人的不同恩賜。壞的方面,文字可以形成殺人的利器、抹黑的工具,甚至成為戕害心靈的毒藥。就如「舌頭這東西,說它好,沒有比它更好的;說它壞,沒有比它更壞的東西。」

我們發現今天的社會本身就是善、惡爭戰的環境,不僅社會如此,人的內心也充滿一次又一次的靈魂衝突。隨著善與惡的掙扎,文字也刻劃出生命的痕跡,「文字,說它好,沒有比它更好;說它壞,沒有比它更壞的東西。」若是善用文字,我們將發現它是上帝給人最好的禮物,是豐富心靈的糧食。因此,各位兄姊不要讓你的感動消失,在週報上留下你的信仰與生活點滴,它將成為眾人的靈糧。所以,牧師很期待教會中有「文字」恩賜的兄姊,可以提筆寫下你的信仰與生活體驗,牧師將會將你的文章刊登在週報與全體會友分享。同時也歡迎沒有文字恩賜的人,可以將你的感動與分享說出來,讓他人將它整理出來。但願通過文字的表達將我們共同的信仰體驗,一點一滴的記載下來,寫成屬於我們重新教會的「使徒行傳」。

2000年10月6日 星期五

管家的責任—建立永續的新天地

管家的責任—建立永續的新天地

上週行政院長唐飛請辭,並由屬我長老會的張俊雄長老接任。唐飛的請辭除了健康因素之外,還可能攸關「核四」興建與否。今天牧師就要以信仰的角度來探討核四議題。

1970年美國參議員蓋洛.尼爾森發起「地球日」運動,並獲得全美響應,以後在短短的十年中,美國國會總共通過廿七項環保立法,隨此影響全世界。而70年代可說是「環境十年」,各國政府紛紛成立環境保護部。地球日基本的精神就是在於達到地球資源的「永續使用」。而1990年台灣才首次加入「地球日運動」,但台灣在經濟利益為前提之下,環保議題仍舊長期受忽視。以至於台灣在高舉「經濟奇蹟」的大旗背後,還落得「貪婪之島」的惡名,大地滿目瘡痍,沿海養殖業充斥「綠牡蠣」,戴奧辛、多氯聯苯更危害國人健康。對此,台灣基督徒無法推卸身為管家的責任。

創世記2:15「主上帝把那人安置在伊甸園,叫他耕種,看守園子。」所謂「看守」即園子的管家,不容許園子受到破壞或干擾。合和本「修理」即指「耕種」,使園子生生不息,更加豐富茂盛。換言之,管家的責任不僅要保護園子,還要盡我們的才能使園子生生不息,更加豐富。

核電以鈾235等元素進行反應,最終變成鈽239等原本不存於地球的元素。這些廢料具有強烈的放射性,其濃度、半衰期是一般放射性元素的數百萬倍。身為地球的管家,我們不容許地球受輻射廢料萬年的破壞。而我們應該支持「永續」的能源政策,如太陽能、風力、潮汐、地熱等,如此才能達到「生生不息」的「耕種」目的。況且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先進會員國,除日、韓之外,已經達成一項共識,就是2005年之前,不再增建核電廠與機組。

此外,從聖經的啟示清楚可見:我們推動福音,目標並非止於人心的悔改與歸主,其實,基督徒應有一個更深的期盼,就是建立永續的「新天新地」。以賽亞書65:21~25描寫新天新地時,這樣說:「他們造了房子,自己住進去;他們種了葡萄,喝自己所釀的酒。…我的子民要像樹那樣長命。…狼和羊要在一起吃東西;獅子要像牛一樣吃草;蛇不再傷害人。」在失序中建立和諧的新秩序,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使人居住在地上,如同住在天上一般。這是管家長遠的責任與異象,需要我們一起打拼。